宋馥李/文 苏州,除了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也是一个在各种统计数据中经常霸榜的城市。

最新公布的多项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在202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3.7亿元,增速为4.8%,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目前,中国大陆有26座“GDP万亿城市”,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万亿的仅7个,分别是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苏州。

苏州是第一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过万亿元的地级市,这再次让它受到瞩目。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这一指标从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入手,观察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和社会集团公共消费的情况。

简单来说,2024年全年下来,苏州市的企业群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卖出去的消费品总量,取得了比肩一线城市的好成绩。

截至2024年,苏州市常住人口约1295.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48%。论城市规模,苏州与上述其他6个城市比起来,还是小兄弟。若论人均指标,苏州市人均GDP达到了19.09万元,超过上海、南京。苏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524元,这一指标是全国的1.88倍,是江苏省的1.40倍。

消费数据印证了苏州一直给人的“富庶”印象。单论汽车消费或者更为直观,截至2024年12月,苏州市汽车保有量已达557万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苏州的汽车保有量位列江苏省第一,全国第四,其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态势迅猛。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确定为2025年第一项重点任务,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州这一消费领域的优等生,可以带来什么启示?

数据不外乎说明了这样的常识:苏州人的消费能力强,是因为居民有钱可以消费,城市的财富实现了“藏富于民”。在近几年大力度提振消费的背景下,苏州居民和各类机构,切切实实在“花钱”上做出了贡献。

或者还可以简化这一逻辑:苏州市拥有较为齐全的35个工业大类,是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而这样的产业规模,让苏州成为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超半数以上常住人口是外来人口。苏州也释放了较为友好的落户政策,大专及以上学历均可轻松落户,积分落户门槛也不高。

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苏州市政府却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的配置。苏州作为普通的地级市,其行政配置相较于同等经济规模的城市,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但苏州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却为人称道,因为苏州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大市,政府把大量事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了社会组织,在效率和透明度上更胜一筹。苏州工业园区更是国内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的样板,在“放管服”改革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同样因为其强大的工业体系,在一线城市之外,苏州市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本科毕业生不离开苏州便能找到就业机会,而这些年轻人往往又是最具有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的人,给一个城市带来了持久的活力和消费能力。因而,苏州市的居民相较而言更敢花钱,也有底气花钱。

工业基础雄厚,民间投资相对活跃,居民的就业状况良好,因而消费意愿也较高。数据揭示苏州成绩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强调,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了发展的常识。


宋馥李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经济观察报编委、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负责城市、区域经济、观察家书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