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年九月十八,49岁的冯太后去世了,从而使得整个北魏充斥着一种悲伤而又复杂的情绪。

有些人会哀伤冯太后怎么这么早就离开了北魏人民,有些人则会庆幸这个唯我独尊的女王终于撒手了。

但是,像冯太后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即便突然辞世,其巨大的影响力也是不会一下子烟消云散的。在她之后,接班的魏孝文帝其实一辈子都是用从她身上学的东西盘算她所留下来的政治遗产。

孝文帝拓跋宏这个人是一个少年老成、城府极深的人,比他爹拓跋弘更能忍、办事更愿意动脑子,而且综合素质也比他爹要高一些。



客观地讲,孝文帝的成才和定型跟冯太后的管教是分不开关系的。讲句实在话,冯太后这些年对孝文帝的栽培都是按照汉人皇帝的培养模板来的,算是用贵族学校的优质资源在培育这个孩子了。比如孝文帝的汉学功底就远超北魏前面的所有皇帝。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甚至到了486年之后,北魏所有的官方诏册全是孝文帝本人的手笔。不到20岁的孝文帝颁布至高文件都不用秘书写稿子了,自己就能撰写了。

自太和十年以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关键是这孩子还不仅仅是一个文艺青年,在政治上相当也相当有城府,俗称能忍、能装、会蓄力。

比如冯太后去世后,这孩子愣是寄托哀思到了五天不进食的地步了。主打就是一个皇奶奶不在了,我也不想活了。最后是同志们各种苦口婆心地劝,才勉为其难地喝了一碗粥。

九月,癸丑,魏太皇太后冯氏殂;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帝感其言,为之一进粥

比如同志们都劝他早点让冯太后入土为安,好重新带领北魏复工复产,但他表示自己沉浸在深深悲伤之中,没工夫考虑这事,自己就愿意一直为冯太后守孝。直到十月初九,才在方山永固陵安葬了冯太后。



比如安葬冯太后,群臣请求孝文帝脱下孝服穿上工作服,带领大家步入工作正轨,但是孝文帝执意穿平常服装,然后每隔五天就到冯后陵去祭拜一次,还于十月二十七下诏:国家大事别跟我说,之前太后班子咋办的还咋办,我现在还在伤心海洋中没回过神来。

辛卯,诏曰:群官以万机事重,屡求听政。但哀慕缠绵,未堪自力。近侍先掌机衡者,皆谋猷所寄,且可委之;如有疑事,当时与论决

比如冯太后去世三个月后,孝文帝才第一次临朝听政。听政后三个月内又多次到冯后陵去哭祭,哭到茶饭不思的标准地步。一直到四月初二,孝文帝在文明太后过早离去两百多天后终于停止了早晚各哭一次的仪式。

夏,四月,癸亥朔,设荐于太和庙。魏主始进蔬食,追感哀哭,终日不饭;侍中冯诞等谏,经宿乃饭;甲子,罢朝夕哭



就这表现能力,就问大家服不服?就这心机和城府,能对一个控制自己人生24年之久的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且有杀父之仇的奶奶如此毕恭毕敬,大家服不服?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万一孝文帝真就是一个万中无一的懂感恩、知孝顺的好孩子呢?能不能不要这么恶毒地去看待所有人?

那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孝文帝和冯太后的真实关系吧!

孝文帝自467年出生就被冯太后当成了一张政治王牌给紧紧地拽在自己手里了。但是,到了冯太后这种级别,也深知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孩子既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毁了自己,所以对孝文帝的管控和防范都是天花板级别的。比如孝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你冯太后放不放权?放权之后,孝文帝要对你进行反倒清算怎么办?



所以,冯太后和孝文帝既是共生关系,也是敌对关系,冯太后其实是不止一次想换皇帝的。不信,请看下文:

北都时,朝法严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职,兄在高祖左右,吾与津(杨椿弟)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间传言构间者。吾兄弟自相诫曰:“今添二圣近臣,母子间甚难,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纵被嗔责,慎勿轻言。”十余年中,不尝言一人罪过,当时大被嫌责。答曰:“臣等非不闻人言,正恐不审,仰误圣听,是以不敢言。”于后终以不言蒙赏。及二圣间言语,终不敢辄尔传通。太和二十一年,吾从济州来朝,在清徽堂豫宴。高祖谓诸王、诸贵曰:北京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语。和朕母子者唯杨椿兄弟。”遂举赐四兄及我酒。汝等脱若万一蒙时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



这段文字出自北魏大臣杨椿(著名的人间清醒)之手,因为文字较长,就不一一翻译了。主要意思就是冯太后跟孝文帝关系并不和谐,告诫家族中人不要去瞎掺和,免得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这段话在教给我们人生智慧的同时也讲了两件事:第一冯太后对孝文帝进行了严密的监控;第二孝文帝经常挨冯太后的收拾。



孝文帝挨冯太后收拾到了什么程度呢?孝文帝本传也有详细记载:

又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复追问

至于冯太后为什么会对孝文帝这个自己亲手带大的孙子充满猜忌呢?因为孝文帝的亲爹、亲妈以及各种保皇党都被冯太后极端地打压了,孝文帝没有爱你的理由呀!冯太后能不担心吗?

迄后之崩,高祖不知所生。至如李䜣、李惠之徒,猜嫌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率多枉滥,天下冤之



另外,关于冯太后想废黜孝文帝,在各种版本的史书之中都记录得相当明了和清晰。

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初,文明太后幽高祖于别室,将谋黜废,泰切谏乃止

因此大家去想一想,在冯太后各种高压管束之下,孝文帝能活下来并一直留在权力桌面上,这孩子得有多不简单和多不容易呀!换作是他爹,估计早就完球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有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固定化或者公式化的。所以,我们在市面上看到所有的鸡汤式处世哲学其实都是带毒的。

比如孝文帝和冯太后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以及她们之间的相处方式,谁能真正在道德层面上站稳脚跟?都是以利益为原始驱动的!

但是,这能说明道德在社会关系中就不重要了吗?孝文帝为什么要在冯太后死后各种悲痛欲绝?因为他必须表现出符合普世道德要求的样子,才能更加顺利和流畅地去继承冯太后的政治遗产。请大家永远记住,道德是社会活动中最起码遮羞布,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使劲给大家鼓吹利益至上的人,大家要谨慎对待,夜场的小姑娘虽然穿得少,但人家那种水准的人都知道“多穿少穿多少要穿”,碰到那种告诉你人生就是要大胆裸奔的人,你真的觉得那就是至理名言吗?

其实魏孝文帝和冯太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职场关系,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各有各的行为考量,或被动或主动地去维护相互体面,仅此而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不同人有不同个人的活法,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的阶段或者环境,其实他的选择不会是他后面处于一个更为开放式的环境那么自由或者那么合理的。比如在我家,吃方便面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我儿子挨骂居多,而则无所谓,因为我俩所处的阶段和状态不一样,他是不能多吃,而我是多点少点无所谓。

冯太后其实跟孝文帝之间,是注定没法和和美美的,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谁也不要过于任性地去撕破脸皮的问题。这人生一世,永远都是学会适当地给别人、给公众、给舆论留下一定的空间,然后自己也会被相应照顾地拥有一定的自我空间。



孝文帝其实前半生就是主一个打“熬”字,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但是,熬走了冯太后,冯太后留下的北魏那一摊子,他真的能接得住吗?他真的能简装修变成精装修吗?他真的能把小洋房升级为大别墅吗?这些尚需要历史的考验!但从孝文帝后续再接再厉的表现和手法来看,这孩子也算得上一个聪明人、一个高手,至少有他皇奶奶冯太后百分之八十的功力吧。

但是这小子有一点是至死都没有搞明白的,当红流量小生为什么对舞台的掌控能力永远赶不上老艺术家们?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节奏、节奏、节奏。他终究还是因为年轻,有些路子走得太急了点。至于具体详情,还是等到后面逐步给大家展开说吧!

这人世间的情和爱,其实是分很多种的:我不得不与你相爱、我跟你相爱是最有利的选择、我为了过渡表面上爱你但内心里并不爱你、纯属礼貌性的虚情假意……不知道大家看完此文之后,对跟自己相相关的关系和情感会不会有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