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一中心”,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去年开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工作推进会,就对打造“一中心”进行专题部署。
回望过去一年,全省各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中心”建设积蓄成势。
立足全新起点,全省上下聚焦“全球影响力”目标定位,干字当头,大步向高水平科技强省迈进。
夯实基础促融合
去年,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交出漂亮答卷: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进至全国第二,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获批上市创新药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展开系统布局 从2022年的3.12%,到2023年的3.29%,再到去年的3.33%左右,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加,表明政府、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拉长时间轴,我们可以观察到,与过去依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同的是,江苏“一中心”建设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之上的,产业发展拥有了越来越强劲的创新策源力。
继2023年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之后,去年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展开系统布局。省政府设立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省地联合、省企联合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江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在全国拔得头筹。
今年,江苏将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引进世界一流科学家、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和央企开展战略合作,实现研究能级跃升。紧随时代变革,今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新设“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题。预计到今年底,全省研发投入强度将达3.35%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5.6%左右。
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建立在产业基础之上的。在江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智能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已进入市场成熟期……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也是建设“一中心”的重要子命题。目前,全省已培育32家“硬科技”标杆孵化器,接下来不仅要继续培育标杆孵化器,还要开发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
创新布局展新图
从空间维度看,全省创新布局为“一带两极三圈多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南京、苏州两个“主承载区”,南京、环太湖、徐州三个科创圈,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等众多节点。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创新资源最富集、创新活动最活跃之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单”中,上海-苏州、南京位列第五、第九。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徐州科创圈建设核心城市,徐州牵头打造区域科创共同体,推动圈内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联手打造技术交易合作平台,还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淮海经济区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今年,南京、环太湖、徐州三个科创圈都将编制建设方案或规划。
淮安高新区全国排名提高12位 创新版图上的众多节点发展喜人。淮安高新区、扬州高新区等13个高新区,去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实现进位、平均前进5位。淮安高新区加大研发支持力度,去年兑现研发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
对于建设“一中心”,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围绕优势产业,善于借力借势,通过建设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让更多科技创新资源流动起来、延展开来。
实践中,一些借力借势的探索,带来新动能、造就新气象。
无锡市梁溪区向外借智,通过与省外科研单位共建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空天产业公共测试试验中心等,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应用场景”体系,集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头部企业,走出空间狭小的中心城区“老树发新芽”发展路径。
如皋市近年来与上海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上海开设5家、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科创飞地”,同时在如皋建立10家专业化园区,围绕当地六大主导产业及精密光学制造、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方向,承接来自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霖鼎光学、崟冠科技等20多个科技含量足、成长性好的项目落户如皋。
鼓足干劲开新局
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可以用“创新、务实”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既坚定了信心、又鼓足了干劲。科技系统将以打造“一中心”为工作主线,着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略科技力量聚合、前沿基础研究策源、高新园区新质转型、企业创新能力升级、开放协同创新赋能六个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中心落地南京江北新区 江苏与教育部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首批4个分中心在南京、苏州加快建设。其中,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落地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介绍,江北新区将不断提高该中心的技术服务、科研攻关、金融赋能和综合保障等能力,努力打造成全国高校科教资源转移转化首选地、优势高校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中心,以“学研产用”四位一体生态体系快速集聚,壮大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站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的新“风口”上,江北新区今年将全面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和江北新主城建设,为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贡献新区力量。
“我在主会场参会,感到‘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互相关联、互相支撑,是一套‘组合拳’。我对于‘一中心’建设的认识,也更清晰了。” 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的牵头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存法说,“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场会议振奋人心。当天晚上,我就把会议精神跟实验室同事分享了。下一步,实验室联盟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高水平资源共享平台,让资源和人员联系得更紧。”
云龙湖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巧的是,推进会召开当天,位于徐州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举行“江苏省实验室”揭牌仪式。这是全省第四家、苏北第一家省实验室。“实验室聚焦‘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开展研究,向深地要资源、要空间、要安全。进军地球深部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未来产业方向。”年届不惑的实验室副主任王勃满怀激情,“我们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扎根深地,在科研上走在前列,为实验室发挥策源作用作贡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春开新局,“一中心”的“施工图”正在全省加快落地落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受访者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