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调侃“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天空往往会飘来更多的惊喜。近日,长春天空出现神秘不明飞行物,仿佛在天空中游动,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
据了解,在2月7日,有网友在长春上空发现烟雾状不明飞行物,根据视频画面显示,该不明飞行物在高空中来回掉头变换角度,呈“游动”姿态,其尾部有长长的尾巴,看着十分的大。
根据拍摄者现场视频,目前长春温度零下13摄氏度,外面还下着雪,排除两种可能,不像是风筝或者鸟群。那么,这到底可能是什么?
长春不明飞行物可能是什么?
根据视频画面显示,长春不明飞行物十分大,并且拖着长长的尾巴,其尾巴呈现半透明状态,看似一个巨型大水母般在高空游弋,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很可能是章鱼风筝,也很像地上的薄膜。那么,长春不明飞行物可能是什么?
可能性一:农用薄膜的空中幻象
农用PE薄膜作为常见候选解释,其0.08-0.12mm的超薄材质在强风作用下确实可能升空。但根据吉林省气象局数据,事发时段地面风速仅3-4级(3.4-7.9m/s),且存在降雪带来的湿度环境。实验数据显示,相同风速下,湿润薄膜的升力系数会下降约40%,结合视频中物体稳定的悬浮轨迹,薄膜假说的可能性不足15%。
可能性二:失控的章鱼风筝
该推测获得38%网友支持。现代特技风筝常采用尼龙材质框架+聚酯薄膜结构,典型如"章鱼风筝"具备8-12根触须式飘带。值得关注的是,事发区域净月潭风筝广场距目击点仅6公里,资深风筝玩家王先生透露:"冬季放飞需采用抗冻特制鱼线,但突降大雪可能导致线体结冰脆化。"不过专业风筝的滞空时间通常在2小时内,与视频显示的4小时持续目击存在矛盾。
可能性三:科研气球的低温悬停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张研究员提出新视角:高空探空气球在-20℃环境下可能出现特殊悬浮现象。常规气象气球升速为5m/s,但当氦气在低温下体积收缩30%时,浮力与自重可能达到动态平衡。2021年哈工大极地科考曾记录类似现象,直径8米的科研气球在-25℃环境中呈现"悬浮游动"状态达6小时,与本次事件特征高度吻合。
可能性四:新型无人机集群表演
大疆创新技术总监李明指出:"近年涌现的柔性无人机编队可能造成视觉误判。"采用记忆合金骨架的仿生无人机,配合LED灯光系统,可在空中呈现流体运动形态。特别是无动力滑翔型无人机,其滞空时间可达传统机型的3倍以上。不过民航雷达数据显示,事发空域未监测到ADS-B信号,该可能性存疑。
下雪天易现"不明飞行物"的科学解析:视觉系统的局限与气象光学
在雪天,目击“不明飞行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视觉系统的局限性,也有气象光学的影响。
第一、视觉系统的三重束缚,人类视觉系统受限于光谱敏感度,视锥细胞仅感知400-700纳米光。雪天短波散射增加蓝紫光比例,黄昏时L型视锥细胞活跃度降低,物体边缘分辨力减弱。
低温下,M型神经节细胞传导速度减缓30%,雪花飘落速度接近视觉暂留临界,产生拖影。环境亮度过高时,双眼视差机制受抑,远距离物体判断失误,如风筝被误认为楼顶巨物。
第二、气象光学的魔幻效应,气象条件影响视觉,雪花六棱冰晶引发22°日晕,物体轮廓光学膨胀。逆温层导致光线折射,物体视高度偏移13%,轨迹呈“反重力”状。降雪密度大时,雪花反射光干扰视觉,大脑“完形补全”机制将碎片影像整合为连贯形象。
第三、认知神经的“脑补”误导,视觉信息残缺时,大脑梭状回启动“原型匹配”,如将光影碎片误判为风筝或水母,称“适应性误判”。雪天注意力隧道效应加剧,视野收缩,低速物体被误视为高速飞行器。社交媒体时代,群体认知偏差放大,多人同时声称异常现象时,后续观察者误判概率提升。
最后
根据科学研究,大量不明飞行物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外星人或者其他地外文明,大概率就是我们的眼睛被欺骗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