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 哪吒2 》彻底爆了。
这是今年春节档的一部电影,全称《 哪吒之魔童闹海》,因为是《 哪吒》系列电影第二部,所以简称《 哪吒2 》。
差评君决定看这部片子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原本没准备看,结果一同事大年初二连看两场。
紧接着这部电影在生活中、群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 出门看个电影吧,有啥好看的嘛 ” , “ 听说哪吒还不错 ” 。。。
过完年我突然发现,身边没看过《 哪吒 》的居然成了少数派。
按理说,假期结束,大家陆续返工,春节档的热度会慢慢下跌。
但谁能想到,《 哪吒2 》继续 “ 大杀特杀 ” ,堪称以一己之力拉高大盘。
2 月 6 日,《 哪吒2 》票房达到 57.76 亿元,超过《 长津湖 》 57.75 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新的票房冠军。
2 月 7 日,《 哪吒2 》累计票房破 62.52 亿,哪吒系列电影总票房超唐探系列电影成绩,拿下了中国影史系列电影票房冠军。
像是微博上,最近这几天也是各种话题轮番上热搜。
这这这。。。说好的中国电影行业寒冬呢?说好的年轻人都不爱进电影院了呢??
我并不是哪吒系列电影的忠实粉丝,咱也不是影视博主,之所以想跟大家唠唠,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爆火已经成了一个中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现象。
某种意义上,《 哪吒2 》的成功,击碎了中国电影行业寒冬的这个说法,更颠覆了原有宣发逻辑。
想让票房大卖,不再需要做好所有事,我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此话怎讲呢?
首先,电影虽然是一种文化产品,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商品。只要是商品,就需要 “ 吆喝 ” ,让它销路更好,利润更厚 ~
在 2002 年前后,国内电影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商业宣发运作逻辑。
这事最早应该得追溯到 2002 年的国产影片《 英雄 》,当时老谋子一顿操作,在央视黄金档给影片打广告,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礼,往城市车站、灯箱铺线下海报,还同步推出了纪录片跟衍生产品,让当时国内的电影市场大开眼界。
只能说,那个时候的人就意识到了,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再经典的片子,也逃不开宣传。
《 让子弹飞 》在上映前两个月,就开始在一线城市的地铁、公交广告牌上开始推广,片方还在微博开了 “ 马匪帮 ” 的官方微博跟影迷互动。
《 让子弹飞 》的投资费用是 1 亿 5 千万,其中 1 亿多是制作成本,剩下的是宣发成本。
要知道,在当时一亿左右制作费的电影,宣发费用基本上都会达到两三千万,而《 让子弹飞 》的宣发费用比平均水平翻了一倍。
而时间来到近些年,为了尽可能争取关注,影片宣发也在不断创新。
线下铺广告牌,线上发预告片,这都过时了,想要销路好,必须多重保障,把所有事做好,为票房铺路。
有人看中明星的自带流量,当红小生扎堆邀;有人改编真实事件,恰一波社会舆论事件的后续热度;因为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没人能拒绝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怀,所以有人就靠正能量、主旋律就收获可观票房。
有爆款要素还不够,电影宣发卷到现在,早已进入矩阵时代,在各种你能刷到的平台上袭击你的眼球,甚至春晚也不例外。
比如这个, “ 张艺兴新片搞诈骗被打好惨 ” 。
乍一看以为张艺兴挨打了,其实这是他在《 孤注一掷 》出演的戏份,他所扮演的角色去境外工作,结果被迫做电诈。
再比如 “ 陈思诚找王暖暖拿授权 ” ,这是《 消失的她 》上映前后出现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下,大家迅速把电影跟之前全网轰动的 “ 泰国孕妇坠崖案 ” 联系起来。
总之, Buff 叠得越多,成功概率越大,然后在社交媒体上设计一个话题引爆所有。
现在很多电影往往提前 1~3 个月就开始变着法宣发,牟足劲预热,甚至各种未映先热,再加上实力和运气,最终推动现象级爆款出现。
但是,营销手段也是有尽头的,常见的靠谱的就那么多,后面的想要搞个大新闻,怎么办呢。。。
也许你已经有感觉了,而卷无可卷就出现各种怪力乱神,观众反而反感。
比如《 蛟龙行动 》的保密短视频。。。
短视频的内容大意为,因为电影很多内容涉密,为了保护好祖国的机密,重要剧情只能手写记录,背台词时也要警惕四周,不能被外国演员看到,一旦有外国演员靠近,得迅速收起剧本。
片子好不好看,另当别论。
但就这波操作引发了不少网友调侃: “ 真这么保密建议还是不要上了 ” , “ 为了帮助你们保密我决定不买票看了 ” 。
还有《 坚如磐石 》,这部影片上映后,片方为了宣发释放出大量非正片内容和花絮。
喜欢这种方式的观众觉得新奇,不喜欢这种方式的观众,感觉受骗,冲着这些内容去的,怎么电影里没这剧情呢?
以往的电影是一份宣发一份流量,社交媒体就是 “ 扩音筒 ” ,但现在,时代变了。
社交媒体成了一种上不封顶的传播杠杆。
做得好流量指数性增长,做得不好,挂再多花头也没用,反而成了群众吐槽的下酒菜,有胆你就来。
同时,如果制作实力过硬,社交媒体也能无限放大口碑传播,让你大放异彩。
哪吒就是最好的例子,没啥附加因素,缺乏流量明星加成,也不打情怀牌,宣发中规中矩。
在春节档开始之前,很多人预料到它有能力延续前作的热度,但你要在当时,就说这部片子能各种刷新国内票房记录,估计没几个人敢信。
在春节档的这些片子里,质量都不差,但宣发有长短。
有些在社交媒体的数据上,领先哪吒大一截,但其实真正的消费者对于影片的内容质量和口碑,门儿清。
任你数据滔天,大家都是看看,不再会为了 “ 溢价 ” 的口碑买单。
这几年,电影行业不行了的声音越来越大。
“ 年轻人正在远离电影院 ” , “ 大家都不爱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 , “ 电影行业正在没落 ” 各种负面的声音隔三差五就出现一次。
借着这次机会,我也问了问周围的同事和家人,你们春节都看电影了么?都看了啥?
你可能想不到,其实今年很多人都挺想看电影。因为比起其他消费方式,电影可能是为数不多,既实惠又多人,还能产生深度链接的方式。阖家团圆的时候看一部电影,你能从影院门口聊到那天晚宴 ~
然而你会发现,这些促使大家做出买票决策的来源,并不是自己在哪刷到的短视频,而是微信群、豆瓣短评、抖音小红书上素人发的帖子,甚至饭桌上的 “ 大家一合计 ” 。
一看口碑,其他的都好坏参半,只有哪吒,让你不用担心踩坑。
与其说电影行业不行了,不如说消费者的观影审美和观影需求水涨船高,去电影院的决策门槛不断变高。
以前一位明星、一场大制作、一系列主旋律,就能轻松俘获观众,但每一个版本答案都躲不开观众审美疲劳的时刻,新的版本答案正在路上。
曾经,我们将票房不行归责于大环境,而如今,哪吒的 “ 传奇 ” 也许消灭掉了这个理由:
你以为是愿意去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少,但最终不得不承认,是值得大家去电影院的作品在变少。
撰文:渡渡鸟武士
编辑:莽山烙铁头 & 面线
美编: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微博、抖音、豆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