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但登顶了中国影史的票房冠军,按照之前预测的108亿最终成绩,还会把前任冠军《长津湖》甩出一大截,直接让中国电影的上限提高一倍。
这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极限。
为什么这么火?
Sir之前也从技术、表达等方面聊过,指出其是中国动画的集大成者。
但显然。
超百亿的票房,其影响的,不会局限于动画上面。
而是整个中国电影。
于是这两天,Sir又一次走进电影院,重刷了一遍电影。
然后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暴论”——
国产大片进入“我”的时代。
01
“我”是谁
这几乎是所有国产爆款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一部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如《战狼2》《长津湖》,意味着会有超过一亿的观众。
这些观众,不再局限于影迷圈子,而是破圈到了更广大的、平时可能一年都不会走进电影院一次的群体。
他们的集合,他们的共鸣,都是在公共空间中确认自我身份。
而《哪吒2》的主角是谁?
魔童哪吒?
灵珠敖丙?
不如说是一个个的“我”,在仙界秩序下善良又徒劳的无名之辈。
比如有人会在申公豹身上看到自己,努力了半辈子才进入体制的小镇做题家;
看到陈塘关的那些被屠戮的“炮灰”;
看到戴着锁链的海妖们;
或者,有编制的,与系统利益捆绑的捕妖队。
就拿陕北的土拨鼠们来说,鼠数众多,看上去囧傻呆萌。
平时也就吃点小南瓜煮的糊糊饭。
论智商,也到不了作奸犯科,最后还是被捕妖队一网打尽。
被炼成了仙丹。
发现了吗?之所以很多人说会在电影里找到共情,或者说这是一部情绪主导的电影。
其本质上,是因为影片加强了“我”的存在感。
什么神,什么佛,他们的道理和高贵,究竟和我们有多大关系?
借哪吒之口,导演说出了“我”该有的样子。
他不畏生死。
也不管秩序。
就像那句著名的,“若天下无路,我就开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乾坤。”
嘴上说自己“不知天高地厚”。
实际上,是冲破一切规则与绑架,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而这样的强调。
非但是《哪吒2》成功的前提,也会是中国电影,即将迎来的,新的面貌。
02
“我”的觉醒
在上一个国产大片时代里。
关键词是,“我们”。
就拿电影排行榜上的其他电影来说。
《长津湖》《战狼2》《流浪地球》都是,将个人价值融于一个光荣的集体,一个伟大的事业中,获得最高的升华。
事实上,这样的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年的春节档。
比如。
《封神2》里,我是“天下共主”;《射雕》里我是“侠之大者”;《唐探1900》里,我是民族气节下的“英雄”。
这样的叙事不能说完全不吃香了。
但爆款。
尤其是超级爆款,一定需要找到大众最迫切、最需要的情绪出口。
那么在当下。
大家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已经将关注点从宏大的主题,转向个人具体境遇的关怀。
没错。
《哪吒》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正是将“我”从“我们”这个概念里剥离出来。
让电影真正的为“我”说话。
其实,早在2019年的暑假,它就验证了这条道路的成功。
只是当不知不觉。
在其他电影都在尽可能地关注“大”,走向主旋律的同时,也只有《哪吒》在关注“小”。
它不说家国大义,只讨论“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在《哪吒2》最后的究极之战里,也并非是为拯救苍生。
它的强调——成魔,成佛,都是自己选择。
所以什么是“我”时代?
其实说白了,就是摆脱掉一切不合理的规则、教条,以及道德束缚,真正重视“我”的个体需求。
它需要切中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让电影不再让“教化”占据主导地位,而可以切切实实地成为观众可以与之共情的产品。
并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是的。
中国电影市场里,能让观众买单的,往往并非电影本身,而是通过电影,找到能表述自我情绪,能找到归属、共鸣的方式。
如今,电影不单是一种文化商品。
而是,让观众重新看到“我”的情绪出口。
03
“我”的时代
很显然,拎出那个“我”字,是中国电影的大势所趋。
它并非是《哪吒》独有。
比如《好东西》。
去年口碑最高的电影,票房7亿多,很多人会归功于其女性视角,也就是“她”时代的作用。
但Sir却觉得,最重要的,是它突出了那个“我”字。
如果说“我们”有着教科书一般的规范答案。
那么“我”,存在着许多可能——
我是否还需要爱情和婚姻?
我是否必须在职场内卷和996?
我能不能在固定的成功标准之外,发现世界更多的可爱?
《好东西》的小女孩茉莉,可以让观众发觉——
“我”原来可以不漂亮,不淑女,只要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就行;
“我”可以不优秀,不上进,一辈子只做观众,享受已有的艺术成果也行。
不用被外界的评价掣肘,我就是自己的宇宙。
而《哪吒2》呢?
或许影响会更进一步。
毕竟百亿票房。
它不但会震惊所有人,更会给电影工作者带来一轮新的影响。
他们或许会思考——
原来并不是观众不爱看电影了,而是他们没有等到他们想看的电影。
那么,观众想看的又是什么呢?
恐怕还是那个哪怕现实中无能为力,但也想有人代言的那个“我”。
是切身的共鸣。
就拿《哪吒2》来说。
现实中我们往往在学业、工作、社交等方面焦头烂额,并困于其中。
但在电影中,我们希望肆意表达不满。
比如对权威祛魅。
事实上,在成为闹东海,斗天兵的英雄小儿之前,哪吒是“高干子弟”,不出意外,将来也是体系的既得利益者。
他先所有的底层一步。
但最终呢?
哪吒用一对完全新生的眼睛,看破了千百年来权威的虚弱。
并表达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
他看见权威的丑陋——
无量仙翁惧怕妖界其他人太卷威胁到阐教霸权,利用他们的修为化丹提升众仙修为,稳固阶级。
看见道德的虚伪——
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在为他灌输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念,那就是魔丸是坏的,妖是坏的,灵珠是好的,神仙是好的,做人要侠肝义胆,秉持真善美。
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你,要跻身“成功”的席位,必须放弃部分的自我,必须皈依于主流的规则,必须阉割耳濡目染的真善美和人人平等的自由,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丛林里生存,甚至要以踩在别人身上,做“人上人”为荣。
就像片中高高在上,腾云驾雾的捕妖队。
这群世俗定义下的精良,在直面师尊对底层的凌虐后,无一人脱队。
于是。
他在发出对土拨鼠、申正道、石矶被捉后的那句“他们究竟做了什么”的疑问后,更在无量仙翁第二次用玉牌引诱自己后,切碎了“正道”的象征。
以及发出那句全片最振聋发聩的,也是最不自量力的叫喊:
“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
这里的“你”不止是龙王。
而是,可以是让你烦恼的,厌恶的,麻木的任何东西。
这便是哪吒的“我”叙事,对当下的意义。
事实上,当下年轻人早已抛弃了不把人当人的集体主义,年轻人们开始觉醒,从选错了专业反思“正中眉心”到脱下长衫,从优生优育到不婚不育,从甘于内卷到整顿职场。
我们不需要再有人来要求我们遵循着“父辈的经验”了。
而电影,也不该再陈旧古板。
至少可以往前再走一步。
在Sir看来,这样的新创作,才是对旧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延续。
所以说,哪吒的珍贵,不仅在破,更在新。
他不仅看透权威的空洞,更把什么是好(灵珠or魔丸),什么是正确(好妖or恶仙),什么是美(石矶)这样的定义,归还到每一个个体手中。
这样对于“我”的强调之于当下有着重要意义——
也许“我们太年轻,太不知天高地厚”。
也许我们生在这个不如意的世界,生活琐事繁杂,风波不断,生存艰险。
但只要有希望在,有“我”的精神在。
那么不止是《哪吒》,不止是国漫,不止是中国电影。
那份残存在国人心中的,属于难凉热血和自由坚韧的碎片会突然清醒,竭力发出亿万分之一的声音:
当下,是我要的吗?
不要小看了这一个个看似渺小的“我”。
当它汇聚成河。
就能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