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丁香护士 (转载已获授权)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很多患者化疗和长期输液的首选。然而,PICC 也有让人头疼的并发症,其中淋巴渗液虽然发生率不高,可一旦发生,会给医护人员及患方带来巨大困扰。
目前,对于 PICC 相关淋巴渗液的预防和处理,尚无统一标准。笔者所在医院的静疗团队探索了一种新方法——医用粘合技术。此方法可有效减少换药频率,大幅缩短愈合时间。以下通过一个案例,详细介绍这一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护理经验。
案例回顾
患者,女性,57 岁,小细胞肺癌确诊 1 月余,计划化疗,于右上臂中段贵要静脉置入 PICC 导管,穿刺操作顺利。置管 24 小时后,首次换药时未见异常,但三天后发现穿刺处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无异味,无红肿)。经过分析,排除感染、导管损伤、组织间液渗漏等其他原因,结合渗液的特征和置管解剖部位,确认是淋巴管损伤所致的淋巴渗液。
护理措施
1. 换药方法
传统护理中,针对淋巴渗液多用吸收性敷料,需要频繁换药且愈合时间较长。笔者团队尝试将外科中广泛使用的医用粘合技术用于渗液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 清理渗液:常规无菌操作,生理盐水擦拭穿刺口周围并待干。
· 涂抹医用胶:在扩皮切口边缘表面涂抹一层医用胶,迅速对合伤口并保持 60 秒,直至形成干燥的胶膜。
· 敷料覆盖:胶膜干燥后,用透明敷料联合藻酸盐敷料覆盖穿刺点。
图源:作者提供
2. 导管固定
根据导管穿刺的位置,调整患者 PICC 穿刺口外露导管固定的弧度,避免患者静息或活动时牵扯穿刺点,减少机械刺激。操作中动作轻柔,保护肉芽组织,避免损伤。
3. 情绪安抚
淋巴渗液的发生常让患者产生焦虑或不满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解释情况,说明这是少见但可控的并发症,强调护理方案的有效性,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4. 健康宣教
嘱患者注意以下几点:
•穿刺侧手臂避免大幅度运动或用力过猛;
•日常生活中尽量抬高手臂,平躺时抬高 30 度左右,促进淋巴液回流;
•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任何异常(如渗液增多、穿刺处红肿、皮肤破溃等)。
5. 密切观察
每日观察穿刺处情况,记录渗液量和敷料状态,定期测量臂围。通过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医用粘合技术护理结果
发现淋巴渗液后,笔者采用上述换药方法综合护理措施。使用此方法后,患者仅换药1-2次,渗液就停止了,大大减少了换药频次。直至结束后拔管,期间未再发生渗液。
图源:作者提供
PICC 作为重要的静脉通路,渗液虽是小概率事件,但护理难度不容忽视。通过医用粘合技术处理淋巴渗液,不仅大大减少了换药频次,还缩短了愈合时间,避免了感染、湿疹等并发症。
学习不停歇,春节不打烊!考试宝典贺岁钜惠享不停!活动期间,每满200-20元!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优质的备考资源免费送!历年考题,送!高质量视频课程,送!价值近两千元的AI助学大礼包,送送送!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