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嘻影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西嘻影业制作,杨晓培担任艺术总监及总制片人的电视剧《六姊妹》在CCTV-1黄金档与腾讯视频同步热播。该剧改编自作家伊北同名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皖淮小城淮南为背景,细腻描绘何家老一辈及其六个女儿跨越时代的人生历程。


作为2025年新春大剧,《六姊妹》自开播以来便广受瞩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黄金时段收视率峰值高达4.734%,刷新单日史冠纪录,酷云实时热度峰值一路飙高,播出第四天峰值达4.207%,刷新酷云近三年实时收视破4最快纪录;此外,剧集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也迅速攀升至27000,成为热度最快突破27000的年代剧。剧中展现的时代记忆、鲜活群像及真挚情感等元素,成为观众热议焦点。收视数据的强劲领跑、观众情感的热烈反馈,助推该剧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剧情推进,一幅家庭变迁与时代进步交相辉映的画卷正缓缓铺展。

家庭空间承载集体记忆

小城故事引发大众回响

电视剧开篇,俯瞰镜头切入1962年秋天的淮南,展现淮河蜿蜒穿城而过的壮丽景象。随后,镜头聚焦何家长女何家丽与其奶奶何文氏,二人自扬州而来,投奔在淮南支援建设的何常胜与刘美心。随着何家丽与何文氏的脚步,繁忙的码头、古朴的街道、熙熙攘攘的市场、国营饭店等场景逐一呈现,生动勾勒淮南小镇浓郁的生活氛围。

镜头深入居民住宅区,则展现另一番景象。狭窄的老街巷、层层叠叠的屋檐,以及大门上褪色的春联、墙边的干柴火、街坊邻居间的温馨寒暄,共同营造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六姊妹家的老宅成为核心场景,褪色的木质家具、糊墙的旧报纸、悬挂的竹编篮筐等细节,无不透露淮南传统民居的质朴与简约。


对于《六姊妹》而言,物理层面的精心打造只是构建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触动长辈回忆往昔、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不仅仅是那些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更是那些细腻入微、服务于人物塑造的细节。正是这些信息量丰富的视听细节,让观众得以代入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与之同悲共喜。

剧中,泛黄的煤油灯,窝窝头配咸菜,稀缺的肉票、布票、毛线票,以及一家人难得享用猪油等细节,精准还原那个物质相对匮乏年代的生活图景。在道具方面,无论是充满年代感的搪瓷盆,还是风靡一时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抑或是集体食堂的铝制饭盒、国营厂发放的搪瓷缸等,均唤醒60后至80后观众的集体记忆。

“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年代”“这不就是我爸妈小时候的生活嘛”“场景简直一模一样”……该剧引发不少观众的“回忆杀”,尤其是安徽本地观众,自发化身“自来水”科普剧中方言,剧中出现的淮南牛肉汤、腌菜坛子、撒汤等元素,被网友戏称为“看饿了一代人”,并由此衍生美食探店打卡热潮。


《六姊妹》以“在地性”取代“悬浮感”,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基因,通过精心构建的场景与细节符号的有机融合,生动展现淮南这座小城的生活气息、地域特色与时代烙印。随着剧情深入发展,更多时代印记与市井人情将在剧中闪现,让观众深切感受那个时代、那座小城的独特韵味。

鲜活群像共绘家庭图景

真情实感引发情感共鸣

《六姊妹》借助一群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共同勾勒一幅既细腻入微又深邃宽广的家庭生活画卷。该剧不仅展现家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通过各角色丰富的情感历程与人生波折,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激起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

随着剧情发展,何家三代人物依次亮相,各具特色。奶奶何文氏,作为何家的长辈,温厚宽容,虽出身农村且识字不多,但识大体、有智慧,是何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情感黏合剂;父亲何常胜,家中的顶梁柱,性格直爽、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他信奉“息事宁人”的原则,面对邻居大老汤的欺凌会选择先退一步、不扩大事端,其质朴温暖的气质深刻影响着家庭的整体氛围;母亲刘美心,人美心善,随常胜来到安徽淮南支援建设,生活中对丈夫有所依赖,但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力求上游;长女何家丽,自幼便希望成为家中支柱,她不仅肩负看护妹妹们的重任,更勇于为父出头、替母解忧,展现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在与汤家复杂的恩怨关系中,何家丽凭借智慧和勇敢,维护家人安全。婚后,她与丈夫张建国共同照顾“小家”和“大家”。


从已播出的剧情及此前发布的预告片来看,何家姐妹各自拥有独特性格、梦想与困境,每个角色都充满生命力。二姐何家文踏实成熟,为人通透;老三何家艺性格活泼开朗,温暖仗义;老四何家欢表面叛逆内心清醒,敢为人先;老五刘小玲恣意洒脱,勇敢果敢;小妹何家喜备受宠溺,口齿伶俐但缺乏同理心。她们之间的互动与碰撞,构成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仿佛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该剧对真挚情感的细腻描绘令人印象深刻。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刘美心掩面而泣,何文氏则细心照料刚刚生产完的儿媳,温柔安抚她的情绪;何常胜对妻子疼爱有加,他掏出珍贵的花生,并许诺再去买些馓子给美心泡着吃;何家丽更是贴心地将自己的新毛衣拆掉一截,为妈妈织了手套,而何常胜则心疼孩子,悄悄将那截拆下的线衣补好……《六姊妹》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细腻讲述家庭生活中的温情瞬间。除了亲情,剧里还展现爱情和友情的美好。例如,何家丽和张建国之间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爱人之间的责任、担当和关爱;何家丽和张秋芳之间珍贵的友情在经历风雨后变得更加坚固与珍贵。这些情感线相互交织,构成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让观众在观剧时感受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六姊妹》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演绎,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既有鸡毛蒜皮又不失和谐、个性鲜明却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这样的何家,自过去至今日,始终是中国社会普遍而典型的缩影。时代洪流中何家众人的起伏沉浮,正是当代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尽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各有其独特的解读,但共通之处在于,该剧在赢得观众好评的同时,深深触动他们的内心,对亲情的坚守与传承让观众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个人成长映射时代精神

传统“家文化”的当代诠释

家丽问奶奶:“爸妈为什么来这儿?”奶奶回答:“支援国家建设。”家丽接着问:“什么是支援建设?”奶奶笑道:“就是让我们天天有锅巴吃。”这段简短的祖孙对话,透露那个时代人们朴素而真挚的愿望。街道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的标语赫然在目。《六姊妹》开篇即以小人物的愿望与时代精神相呼应,为整部剧所弘扬的积极向上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在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奋斗的同时,总是怀揣着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奶奶何文氏端给刘美心的红糖水、旧门楣上鲜艳的红色春联、何家丽身着的红色毛衣……剧中这些熨帖的举动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细节,恰恰是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热切期盼的见证。何常胜勤勉工作,关爱家人,致力于让一家人的生活日益改善;刘美心甘愿承受艰辛,随何常胜从扬州江都辗转至安徽淮南,在这片异乡土地上生根发芽;“妇女能顶半边天”,奶奶何文氏的话语中透露女性的坚韧与力量;而何家丽目睹父母的辛劳,渴望快快长大,以照顾家庭。她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便交给父母,主动分担家庭的重担。生活虽艰辛,但何家人始终心怀希望,努力生活。

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何家人亦是如此,从剧集已发布的预告来看,何家姊妹六人在岁月的变迁中,也会不断遇到挑战甚至磨难。但难得的是,面对生活中的荆棘坎坷,六姊妹始终展现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她们在逆境中成长,彼此间相互扶持,是家人间的深厚情谊;而在时代的浪潮中,她们历经婚恋、工作与生活的起伏变化后始终坚守信念,奋力追求个人成长与家庭幸福,则生动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主流价值观,彰显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该剧对时代变迁中坚持与奋斗的深刻描绘,有助于引导观众正视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


从肩负家庭重任到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六姊妹》通过真实细腻的生活细节,传递坎坷中不灭的希望,以及平凡中孕育的伟大。该剧于烟火日常中彰显道义与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与热望。剧中人物虽性格各异,却能在矛盾中坚守善良,在困境中携手共进,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当代诠释,也为观众提供对抗现实焦虑的精神慰藉,鼓励大家正视困难、珍惜生活、热爱家庭、追求梦想。这种根植于大地的温情叙事,是对国人精神谱系的描刻与弘扬,亦是其作为文艺作品能够拥有蓬勃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