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原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情报员。

1939年8月,李德离开延安,重新踏上了飞往莫斯科的飞机,返回了苏联,正式结束了自己在中共红军中的军事顾问生涯。

也就是从这时起,他不仅和中国这块热土正式告别,也自此离开了自己在中国精心组建的家庭。



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李德离开中国时,没有带上任何一位家人,包括他在中国的妻子和儿子。

那么在李德返回苏联后,他在中国的家人又过得如何?如今是否还健在?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起来看看李德和其家人的过往。



因一起离奇的营救留在了中国

1932年的夏天,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突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只见他身材高挑、鼻梁挺拔,一双眼睛看起来蓝汪汪的,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比,确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没错,这位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正是当时由共产国际执委会,委派到上海远东局参加工作的军事情报员:李德。



彼时的李德刚经历了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然后越狱逃到苏联等一系列波折,对新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向往。

很快,在苏联共产国际的安排下,他顺利进入了位于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该军事学院最早成立于1918年,是俄罗斯境内最著名的军事学院之一,也是俄罗斯后来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



正因如此,当时李德对自己能进入该学院就读很是开心,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里完善自己的革命和军事素养,将来为共产国际做出更大的贡献。

后来, 伏龙芝军事学院享誉世界,也渐渐发展成和美国西点军校、法国圣西尔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并称的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

自然,后来从该学院毕业的李德,在成功走出校门后,也立马得到了共产国际的重用。



彼时刚好有一对身份成谜的共产国际革命夫妇在上海被捕,导致共产国际在远东的人员流、资金流等全部断裂,以此形成的信息流转换枢纽也被迫中断,形势非常危急。

更紧要的是,此时国民党一派正妄图以此为突破口,一举切断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的联系,并直接瘫痪共产国际在远东的全部联络体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不管是中共还是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全部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也就是在这个紧急关头,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被迫作出反应,开始积极组织力量,试图营救之前被捕入狱的革命夫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牛兰夫妇。



然而,当时位于上海工作站的苏联红军总参谋部远东情报局,如果想要顺利营救牛兰夫妇,还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

后来根据远东情报局工作人员们计算,这笔钱的总金额将在两万美元左右。

听闻消息后,时任远东情报局上海工作站负责人的佐尔格,立马一通急电拨回到莫斯科,要求共产国际以最快的速度派人送两万美元到上海。



而当时接下这个任务的,正是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不久的李德。

至于为什么会选派李德,主要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

在当下这个紧要关头,他的德国人身份很是受用。



要知道,当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从苏联入境中国所必经的东北,基本已经被日本人所控制。

考虑到当时日本和德国也算是盟友,彼此之间的关系还不错,所以,派出出身德国的李德来执行此次任务,更为保险和妥帖。

就这样,最后李德不仅成功将这笔“救命钱”送到了远东局上海工作站,还顺利在中国留了下来。



突如其来的洋顾问

不过此时李德的身份并不是共产国际人员,而是苏联总参谋部人员。

至于后来李德为何能成为共产国际指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还和一个关键人物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他就是时任上海临时中共中央负责人的博古。



根据了解当时情况的人后来透露:

那会儿的博古并不懂军事,但又在军事上有着不小的野心。

所以在和李德这个苏联总参谋部人员因工作而频繁接触、熟悉期间,当得知他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博古就将李德视为是难得的军事专家,对其更是日渐依赖。



以至于后来博古因为工作需求要转去苏区时,他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李德也一起带去。

就这样,在博古的一番操作下,李德也从一名苏联总参谋部人员,摇身一变成为了共产国际的外派代表,且顺利拥有了能直接且全权指挥苏区红军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可惜的是,李德虽然毕业于国际知名军校,军事理论基础知识也无比扎实,但多数时候却只会“引经据典”、纸上谈兵,毫无正确的军事“嗅觉”,并频频在军事指挥上犯错。

甚至后来我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转移,也是因为李德之前的军事战略失误。



因此,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李德、博古等人组建的“三人团”被正式取缔。至于李德和博古两人的军事指挥权,自然也悉数被撤销。

自此后,李德和博古两人算是渐渐淡出了中国革命的最前沿。1939年8月,李德正式离开延安,重新返回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鸡犬不宁的感情生活和婚姻

不过,在此期间,虽然李德的军事才能未曾有过多的显现。

可他所表现的、中西方在男女交往中的不同做法和观念,却给李德当时在苏区的周边同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李德在抵达苏区后,看上不少长得标致、漂亮的根据地女同志。

结果,他追求别人的时候,基本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反而是非常大胆、直白地表达自己对其的喜爱之情。

但因为两者的语言不通,所以李德常常是肢体动作比语言来得更快,把当时不少的女同志都吓得够呛,纷纷指责他如此做是浪荡行径。



不过李德对此却毫不在意,觉得自己不过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喜欢,又有何不可呢?

就这样,虽然李德在苏区遭到了不少女同志的排斥和非议,但他依旧我行我素,看到喜欢的姑娘就立即上前,甚至对人家动手动脚,造成的影响很是不好。



见状,苏区领导决定亲自出马,以最快的速度为其解决个人情感问题。

就这样,在苏区其他同志们的牵线搭桥下,为李德介绍对象的安排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后来在中央妇女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工作出色、长相柔美、性格温和的红军女同志肖月华被挑选了出来。



肖月华

根据党史资料记载,肖月华是一名早早就投身革命的资深女红军战士,一向以组织的安排为重,性情格外和顺。

因此对于组织上安排给自己的这个“洋丈夫”,肖月华倒也没有太多的意见。



虽然在此之前,她也曾不止一次听说对方在为人处世上极不稳妥。

但肖月华觉得,对于李德这个洋人来说,不熟悉中国人的含蓄和内敛,也不足为奇,便没有再将那些风言风语怎么当回事。



至于李德,在见到肖月华本人之后,也对苏区领导的安排很是满意。就这样,在周围同志们的撮合下,两人最终成功地走到了一起。

可婚后两人的生活却没有预想中的幸福。因为语言不通,且生活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两人经常闹矛盾。



除此之外,李德的脾气也相当暴躁,并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主。

最终,在长征结束后,忍无可忍的肖月华义无反顾地向组织递交了离婚申请。

虽然此时她已经和李德有了一个孩子,却依旧无法忍受继续跟他生活下去。



在得到组织的同意后,她便开始一个人带着孩子辛苦地过活。

再后来李德重新返回苏联,不仅没有和肖月华知会一声,也没有带走自己的混血儿子肖宁宁。



不过,因为肖月华本就是一名资深的女红军战士,个人工作能力非常突出,所以在建国后,她也曾多次被组织上重用。

故而,李德之后的离开,也并没有给年幼的肖宁宁,以及肖月华所肩负的这个单亲家庭,带来更多的影响和伤害。



各自的归宿

1960年,因为肖月华为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她被光荣地授予了大校军衔。1983年,肖月华病逝于广州,享年73岁。

至于李德,早在9年前的1974年,就先于肖月华病逝于柏林,终年74岁。



而两人的儿子肖宁宁,或许是出于保密等原因,目前所能知道的信息少之又少、聊胜于无。

不过,当初他的母亲如此辛勤地工作,后来还成功跻身大校军衔,想必肖宁宁的未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这里就让我们为他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吧!

参考资料:

1.【党的知识天天学】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中的外国人——2021-06-24 18:56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2.从遵义到苏联:李德在华后期活动考察——2014年03月07日08: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