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乔羽为《上甘岭》主题曲写歌词,半个月没写出一个字。出去散心,看见几个孩子嬉水,脑袋里一下子就跳出4个字,然后一气呵成就写完了歌词,可导演却要改掉这4个字“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词一出,多少人瞬间被拉到了幼时河中嬉戏的回忆当中。
《我的祖国》这首歌写的十分成功,《上甘岭》可能有人没有看过,但这首歌大家也必然听过。
实际上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历经了很多磋磨,才最终给全国人民带来了这样悠扬的旋律以及画面感十足的歌词。
电影筹划之初,导演就开始思考在电影当中加入怎么样的主题曲,但怎么想都没有决定出一个合适的基调,于是便找来了乔羽。
乔羽当时已经非常出名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句一出,谁都不由得为他竖起大拇指,包括后面的《刘三姐》剧本也有他的成果,专业能力毋庸置疑。
由于导演自己也没有想好主题曲该用什么基调,于是就说:“你随心创作就好,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这首歌能够永久流传。”
这样看似没有要求实际上才是最大的要求,一开始,乔羽便不自觉的想到了彼时很火爆的红色歌曲,就像《黄河大合唱》等等,这样气势铿锵的歌曲。
毕竟电影讲的就是咱们中华健儿保家卫国的故事,这样的歌曲很能衬托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只听歌曲就会让人热血翻涌。
但这样是不是太统一了?不是说统一不好,只是这样可能会让观众自然的将歌曲融入电影当中,歌曲的特色反而会被掩盖,乔羽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于是乔羽还是决定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再进行决议,他是北方人,恰逢当时正在南方进行采风,也就是那个时候,他深刻的感受到了祖国风光的丰富和奇妙。
从北到南,颜色的变化就是最明显的,越靠近南方的地带绿色渐浓,尤其是江南一带给他很大的震撼,看到了那里的颜色,他便想到了听一下当地的声音。
南方不想北方调调那样豪迈或者高亢,它们的音调是悠扬婉转、细腻又动人的,一条长江就使得对岸的人民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这样的感受新奇又令人激动。
他立刻就有了想法,一定要在歌词当中将这样的感受写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打动长江两岸人民。
他一路上思考、感受,脑袋当中灵光乍现,想到了“大河”,长江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见过的,但大河一定是,就算是条小溪甚至是小河沟,在人们小的时候,没有看过更大世界的时候,也会觉得这就是大河。
在河中,会发生很多温馨的故事,充满很多欢声笑语,母亲洗衣父亲挑水小孩游泳......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关于大河的美好回忆,也因此,他创作出了歌曲的第一句,这第一句是最难的,有了开头接下来的部分就简单了。
很快,他的整首歌都写好了,是以抒情为主的,没有高昂的情绪,但却能真切的表现战士们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也能勾起无数人的爱国之情。
导演仔细审阅,认为比较完美了,唯独“一条大河”他不喜欢,他认为这样写太小了,不管是从意境还是从气势上。
因此他主张改成“万里长江”,这样整个歌词才算完美,还十分贴切电影内容。
可是这样的改动并没有被乔羽认可,既然他交出这样的答卷,那么就说明他对自己的歌词很满意,所以他还是坚持原版,这才有了后来这首无数人热爱的歌曲。
信息来源:乔羽生前忆《我的祖国》创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 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