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皮玩具收藏家陈国泰
1997年,陈国泰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看到桌上的铁皮古董玩具思索道:“这应该是我未来的人生!”次年,他带着一张图纸,从新加坡飞回上海。陈国泰的玩具事业由此开启,那时的他,就像开着玩具宇宙坦克在世间冒险。
在收集铁皮玩具出圈后,面对媒体的问题,收藏家陈国泰试图构建一些“意义”,或讲出一个故 事——这是让他头疼的事。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故事。逝者如斯,人生顺势而为,他并没有细想过背后的深意。人生苦短,须得做自己热爱的事。不知不觉,他已走过人生低谷与山丘。
▲ 童年时期的陈国泰与父母
陈国泰小时候有许多铁皮玩具。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他在家中和玩具为伴,读格林和安徒生童话。少时的记忆优渥而温馨,他喜欢人的纯真,即使如今在商业世界熏染里,他仍想找到那些“同频道”的朋友,那些对生活、事业保持着诚挚之心的人。
▲ 年轻的陈国泰与他的玩具收藏
他喜欢读近代历史,认为“古代史离开我们太遥远,而近代历史和生活,是可触摸的”。人生的转折点,可能就是在少年时代看《上海滩》,影片里演绎了梦境中的城市。中学时代,他翻读《良友》画报,对上海这座藏蓄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品味风尚的城市心生向往。
那时候的香港少年向外行走,都想到欧美去,去英国,去美国,他不一样,他想去上海。
▲康元玩具厂出品的铁皮宇宙坦克玩具
1982年,他因家庭变故,去往新加坡投靠亲友,可他仍然对上海“情有独钟”。与上海的缘分,开启于陈国泰26岁的“冒险之旅”。
那一年,他带着5000新币的“巨款”,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在一座古董店里他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最终他锁定了一款非常漂亮的“ME057”铁皮宇宙坦克,玩具上印着一行字“上海康元玩具厂”。这一行字成为一个线索,开启了又一场冒险故事。
这条线索在提示陈国泰:上海藏着他另一个丰饶的童年、另一个玩具的王国。
这个王国在哪里? 1992年,陈国泰终于出发。飞机落地上海,他乘出租车驶入市区。从南京西路,经过福建中路,转到南京东路,胶州路武定路口,直到看见两扇约2米高的深色铁拉门,那就是上海康元玩具厂的大门。
▲ 20世纪初期的康元厂广告及商标
参观过后,厂长向他引荐了曾撰写厂史的黄均如先生。在回程前一天,黄均如向他赠送了一份礼物——20世纪30年代康元制罐厂的玩具产品目录。目录中罗列了20多款新中国成立前康元厂出品的发条铁皮玩具和非发条类的玩具,如铁皮摇鼓、铁皮六面画等。陈国泰在书中写道 :“这一本不吝相赠的书,使我开启了漫长的收藏之旅。”
▲ 陈国泰与康元玩具厂通信
短暂拜访结束了,他又回到了新加坡。那时的时间很慢,他与黄均如保持书信来往,一封信等待很久。实在等不及了,一个国际长途打到厂里。对方表示国际长途太贵了,还是通信吧。
信件上,黄均如的文字工工整整,他详细介绍了康元玩具厂的情况和历史。这些信笺就像一部小百科,让陈国泰了解到玩具厂完整的发展历程。
▲上海爱国玩具厂 铁皮发条电车玩具,1920年代
少年时的上海滩又重回眼前,他这才找到了一把钥匙,旋开了这座城市的大门。等他到了工厂里,他看到一整个橱柜的玩具,仿佛这座巨大的宝库终于为他敞开了谜底。上海从民国时期就开始生产玩具,20世纪30年代,爱国玩具厂并入康元制罐厂,成立中国康元厂玩具部。
▲ 康元玩具厂 杂技象玩具,1930年代
成立后半年,这家玩具巨头仿制了当时日本和德国的一批经典铁皮玩具,第一批产品诞生了——青蛙、活动蛙、杂技象、金鱼、活动犬、金龟等等,开启了康元厂的黄金时代。
左 上海玩具五厂 鸭篓发条玩具,1960年代
右 上海六一玩具 救护摩托车玩具,1960年代
1997年,陈国泰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看到桌上自己收集的铁皮古董玩具思索道:“这应该是我未来的人生!”
次年,他带着一张图纸,从新加坡飞回上海。陈国泰的玩具事业由此开启,那时的他,就像开着玩具宇宙坦克开始了全新的冒险。
▲陈国泰创办品牌“SAINT JOHN”生产的玩具
此后,他在新加坡办了第一家玩具博物馆,还开过一家玩具公司。从2008年起,他在上海定居,经营自己的玩具品牌。几乎就在自然而然中,他成为玩具收藏家,孜孜不倦地收藏世界各地的玩具。在一众藏品中,他对铁皮玩具情有独钟。
▲ 陈国泰编写的《中国小玩意》
在收藏之外,他梳理了中国玩具工业史,包括信件、报刊、广告和人物的采访,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也通过出版图书,将时代的碎屑锻造成一朵金蔷薇。童年时的欢喜,少年时对近代历史的热爱,都自此有了响应。
▲康元玩具厂“淞沪抗敌”六面画,木块能拼出六个不同画面
每逢在各处举办展览,他的身边常常聚集着80年代出生的人。玩具伴随了这群“80 后”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他们说,在陈国泰的玩具藏品里,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世界。当陈国泰创立自己的玩具品牌时,这群“80后”也如约而至,看记忆中的铁皮青蛙、飞行棋、打鼓的兔子、黑猫警长;陈国泰如遇知音。
▲康元厂出品的铁皮青蛙玩具,成为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时间是在向前的,无论过去多好,“人必须得往前看”。今天的陈国泰在研究人工智能,我们一起用人工智能画了一只铁皮青蛙。我说,看上去挺像的。“是,它画得很好,但不是铁皮青蛙。”
陈国泰说,铁皮青蛙是有讲究的,在《中国小玩意》这本书里,他一五一十地描绘铁皮玩具的制法,那是康元厂的设计师传授的:“带机芯的铁皮模样,翻出石膏模,再做铅模,经修整后,再用延展性好的铜皮,依铅模的样子,慢慢敲打成型……第一次知道铁皮玩具,原来需要经过那么多复杂的工序。”
上 上海康元制罐厂 机器脚踏运货车玩具,民国时期
下 广州中华玩具厂 汽车玩具,民国时期
陈国泰有些遗憾的是,这些年,“80后”们和他的联系少了些。他们已步入中年。十年前,初入社会的“80后”们,会买玩具补偿自己的童年。现在,他们已不再年轻,可能陆续成家,周旋于复杂的人、事、物之间,从玩具的世界里退场。不过,有另一群人出现在陈国泰的视野里,这群人更喜欢玩具另一种样子,喜欢猎奇,将怀旧作为潮流与时尚。
▲上海玩具八厂 小熊打鼓拖拉玩具,1960年代
陈国泰说,他的品牌有可能会尝试向时尚靠拢,但他会很谨慎地踏出这一步,因为当它们变成潮流时,那群他所珍惜的“80后”们,就认不出童年的样子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标题《童年收藏家:铁皮玩具大王陈国泰》
刊载于《收藏/拍卖》2024年12月刊
作者:严柳晴
来自上海,媒体人
近年专注于商业文化洞察和非虚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