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盾构机成功逆袭!
只用了短短20多年的功夫,就从被美西方“卡脖子”,变成了对他们“卡脖子”。
那么这究竟有多不容易?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中国盾构机从无到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就可以开始研发自己的盾构机,只不过由于我国的盾构机起步晚,技术落后,所以迟迟无法取得技术突破。
恰巧在那个时候,我国正准备修建秦岭隧道,众所周知,挖隧道,盾构机必不可少。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盾构机,所以只能选择进口,但是碍于种种限制条件,美日盾构机厂商根本就不卖给中国。
迫于无奈之下,中国只好选择了德国,其实说起来,购买德国盾构机时,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基本都是人为造成的,那个时候,德国人看出我国急需盾构机,于是便狮子大张口,他们开出了两台盾构机七亿的价格。
话说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盾构机本身的价值,最关键的是,它们还是二手货,不得不说,当时的德国,真的是在拿捏咱们,毕竟若是不从德国购买盾构机,我国就没有办法继续修建秦岭隧道。
没办法,我国只好硬着头皮从德国购买“天价盾构机”,买来这两台二手盾构机以后,后续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维护,这个时候,又显示出德国人的狡诈了。
德国工程师在中国的每一天,无论干不干活,都要收取300美元的费用,不仅如此,在维护维修的过程中,德国人还在工作现场围起了护栏,其目的就是不让中国人“偷师”。
为了发展,进口盾构机无论有多贵,中国都必须咬牙买下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8年。
那个时候,中国对盾构机的研发已经超过了二十年,当时我国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发的盾构机“中铁一号”。
虽然这款盾构机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它的出现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中国盾构机从无到有的一个标志,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历史时刻!
2.中国盾构机从追赶到弯道超车
“万事开头难”,当中国拥有了第一台国产盾构机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升级迭代,争取一步步缩小落后的差距。
“中铁一号”诞生的四年时间里,中国先后打造了“京华号”盾构机和“春风号”盾构机,除此之外,中国的国产盾构机又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份额。
2012年,我国的盾构机参加了吉隆坡的一个项目招标。中国盾构机凭借着出色性价比,赢得了这次招标,要知道这是中国盾构机历史上第一次走出国门,与全球顶级盾构机厂商同台竞争。
话说当时在吉隆坡的地铁项目中,中国盾构机在挖掘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工作效率,整个挖掘工作,它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时间。
也正是那一次的出色表现,也让中国盾构机一举扬名,成为了众多国家基建项目的首选。
从技术层面上来,当时中国盾构机与美日德的产品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的盾构机价格便宜,所以那些不太富裕国家的基建项目,一般都会选择使用中国的盾构机。
当然,我国对盾构机的研发一直没有停歇过,当老外还在依靠技术壁垒赚钱时,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埋头苦干,当中国盾构机迎头赶上时,老外们选择了“躺平”,在研发领域,外国肯定是卷不过中国的!
3.中国构建盾构机全产业链
盾构机是一个庞然大物,更是国之重器,建造一台盾构机,需要一条极其庞大且复杂的产业链。
对于美国,日本,德国来说,他们建造盾构机需要国际化合作,但中国却不是这样。
由于技术封锁和制裁的缘故,中国想要发展盾构机,前提就是要发展盾构机全产业链,换句话说,盾构机上的每一个零件,甚至是一颗螺丝钉,都需要国产。
由于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中国盾构机只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面对这种局面,有坏处,也有好处。
坏处是中国盾构机初期发展,肯定会不顺利,技术也没有国外盾构机好,当然好处也十分明显,一旦中国盾构机技术有了突破,那么我们就不怕“卡脖子”了。
这既壮大民营企业的规模,又可以对外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壁垒!
2024年,中国盾构机产业在全球范围之内已经遥遥领先,三十年前,是外国对我们“卡脖子”,现在刚好反过来了。
我们的许多盾构机技术,已经形成了跨代优势。
如今,中国盾构机已经连续七年获得世界第一,在此基础上,中国盾构机还进行了诸多创新。
比如说异性盾构机,一般来说盾构机都是圆形的,现在我国可以制造出方形的,矩形的,多圆形的,马蹄形的甚至是U形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盾构机已经实现了无人化,可重复化,前者很好理解,盾构机可以远程操控,后者则是一项伟大的创新。
众所周知,以往的盾构机都是一次性产品,工程结束以后,盾构机也基本宣告报废了,现在我国将盾构机设计为两层结构,外层属于消耗品,内层属于积蓄品,它就好像一个刮胡刀。
刀片坏了可以随时更换,只要电机不坏就可以一直使用!
而且更加令人高兴的是,在对于美西方的反制裁方面,我国也直接对盾构机限制出口,这样一来,他们就被咱们给“卡脖子”了。
看过了中国盾构机的崛起之路,你对此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