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捷报频传,而大洋彼岸号称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却几乎没有什么新装备问世,近几十年一直“啃老本”这正常吗?外界所熟悉的F-22、核动力航母、B-2轰炸机等美国招牌装备,都来自于冷战时期,近几十年美国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军工产品诞生。客观的说:F-22对于当代大多数国家都是难以超越的存在,但是在一线大国的军事实力对比中,F-22所用到的诸多技术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技术”。某种程度上,停滞不前就是后退。
美国军工技术停滞不前,尤其是在高端科技领域的“停滞”并不正常。2005年美国国产战机F-22猛禽诞生,对于全世界而言是开拓性的技术领先。而在数十年之后,相关技术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六代机领域被中国反超。这不禁令人怀疑:美国是不是在故意藏拙,隐藏自身真实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西方工业技术硬实力比中国更强,即便中国后续发力追赶,也无法解释美国的“停滞不前”不是吗?
对于这一异常表现也有几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第一:技术难度升级,短期内无法进行“跨代跳跃”。F-22等跨代战机的诞生背景是冷战,当时苏联给予美国巨大压力,双方军备竞赛导致不得不“全力以赴”,大量尖端科技展露人前,但这也导致武器装备的造价极其夸张,例如DDG-1000驱逐舰,单价超过78亿美元。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领先不计代价,疯狂压榨国家资源潜力。
其次就是当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单纯的“堆砌”已经无法创造新装备。例如F-35集成超过50多项尖端技术,而想要进一步提升整体性能,则需要全面升级所有涉及到的技术,难度倍增的同时经济压力也很大。所以部分人认为:美国军工科技的停滞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增加,材料、技术、资金无法跟上,另一方面则是全面升级技术工程量庞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搞研发。
第二:大量“跨代”装备的服役,让美国不得不将军费大部分用于日常维护,无法为科研创新提供足够资金支持。当下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军事研发体系,与之对应的是则是巨额开支,针对科研活动“烧钱”已经是很含蓄的表达方式了。据美国总统拜登于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3日签署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显示:核武器维护与更新492亿美元、弹药(含导弹)采购预算306亿美元、海军维护资金702亿美元、空军维护预算756亿美元、太空军维护预算52亿美元等。此外还有各类军种的“人员预算”,而总额8952亿美元的军费预算看起来很多,但大部分都将用于运营维护。
第三:技术难度较高、资金不足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美国的军工科技发展。例如人才结构断层,据国防部2021年报告显示,军工领域35岁以下工程师占比从1990年的33%降至19%,关键岗位空缺率持续超过15%。核心材料短缺,其中稀土资源美国过度依赖进口,稀土永磁材料35%来自于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更加丰富,冷战时期各国追求的是火力压制,而当代是智能时代,尤其是无人机技术的诞生,让原本的火力优势衰减,智能作战能力开始被重视,而这些新生领域中,美国并不具有领先优势。
最后美国军工技术的停滞不前可能是“阴谋”,但也可能是一种“壁垒”,某一项技术发展到顶峰之后,就必然会触及到壁垒,而想要更进一步则需要漫长的积累和一定的“运气”。美国当前遇到的问题,可能未来中国也会遇到,技术难以快速突破,甚至长期处于某一个阶段。理论这种情况无可避免,之所以中国一路突飞猛进,只能说我们此前“落下的功课”很多,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补充发展。个人观点:高压的竞争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全球整体科技发展,美苏争霸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未来更加平稳的发展虽然速度相对慢,但更有利于局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