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amazing
今年春节你回家了吗?
春节是中国人的时光机,搭乘它能短暂逃离现实生活,在熟悉的味道和乡音里,重返童年。
地球另一端,澳大利亚人Andrew也在今年春节找回了他的童年。
美国政府短暂封禁TikTok,风波之下,无数外国网友来到小红书,Andrew 便是其中之一。
30多年前,Andrew曾生活在武汉,拍下许多照片:和平大道上的自行车大军,江汉路上开着时代潮牌佐丹奴,广告横幅上127开头的BP机号码。
Andrew(小红书昵称@Andrew W)将照片逐一发布,15天里,他收获近一万的点赞。评论区里,武汉人分享城市日新月异的风景,欢迎他再来武汉。
我也和他热聊起来,机缘巧合,还帮他找到了“丢失”三十多年的好朋友Matthew。
在东方的团聚时刻,Andrew同样收获了另一重意义上的团圆。
1994年
澳大利亚少年的
武汉奇遇记
Andrew的父亲是一名商科老师。1994年4月,15岁的他跟随家人来到武汉,住在武汉钢铁学院(如今的武汉科技大学)。
来到中国,一切都令Andrew感到新奇,这里和澳洲截然不同。
15岁生日那天,他在和平大道和建设三路拐角处的百货商店,买下一台海鸥相机。这台相机就成为他在武汉扫街的好伴侣。
青山本溪街菜市场,行人和小商贩交织,卖香蕉的女人烫着时髦大波浪,录像厅的红板子,票价1.5元看一场刘德华的电影,小伢偎在妈妈怀里笑......
面对镜头,人们流露出友善与热情。
后来,Andrew的取景地向三镇蔓延,一些已消失的武汉风景,也留在了相机里。
海马家俬商场,有网友留言说,他小学时曾在这里买过一把转椅;六渡桥的桥西商厦,以及四层的四季鞋都,琴台立交桥的鲜榨汁招牌,颜色鲜艳,字体飘逸。
所有帖子里,有关武汉大学的人气最高。Andrew在三十多年前参观过武大,拍下老斋舍、樱花城堡、行政楼。
几百条留言雪花般飞来,武大校友感叹风景未改,青春已逝,并发出自己镜头里的学校四季。
||从上到下依次来自用户@小红薯64C30A03、谷子地、清欢
春夜樱花似雪,盛夏时节,大块团积云映衬着飞翘的屋檐角,秋季银杏树叶金黄,毕业生穿着学士服在九一二操场拍照留念。
Andrew几乎会浏览每一条留言,或点赞或回复,陌生人之间,熟络得如同老友。
二十年后重返
依然记挂武汉
1995年,Andrew离开武汉,回到澳大利亚。
在中国一年的生活,令他难以忘怀。2005年,他重返中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主修汉语;又在2015年,重新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二十年过去,2015年的武汉和记忆中的模样已经大不相同。
循着记忆,Andrew回到那些熟悉地点,黄鹤楼、汉口江滩、和爸爸合影留念的彭刘杨三烈士雕像,还有经常光顾的武汉亚洲大酒店。
1994年,亚洲大酒店是武汉为数不多提供西餐服务的酒店之一。
36岁的 Andrew 再次登上酒店顶层的凌霄阁旋转餐厅,当年的西餐区域已改为自助餐。
他告诉接待的服务员,自己上次来这里吃饭还是21年前,服务员笑着回应,“那时候我还没出生。”
故地重游,Andrew依然挂念。他思念和平大道餐馆里的三鲜锅巴,去墨尔本的湖北餐厅里吃牛肉热干面。
心愿驱使下,他来到小红书分享回忆。高频发帖一周后,有青山人认出了Andrew。
网名 sanzhimao83 的网友(以下简称san),曾就读于一冶八小(如今的众圆广场),这所小学紧靠着武汉钢铁学院。
san记忆里,九十年代初学校来过一群外国小朋友,父母在隔壁大学教书,似乎来自墨尔本。
她试着发布信息并提问,“你爸爸是不是那些教师其中之一?”
Andrew兴奋的回答:yes!两人互发私信聊起来。
更多青山居民们接力回复,评论区如寻亲成功般激动。
寻找昔日好友
Matthew
这次成功“认亲”让Andrew意识到,这里不仅能分享回忆,说不定,还能找到他失联多年的老友。
年前,我收到Andrew的私信,他说,他正在寻找好朋友Matthew,他曾经的中文老师,不出意外的话,近两天会有好消息。
他们相识于武汉钢铁学院,Matthew是南京人,读大学一年级,他帮助Andrew学习中文,还为他起了中文名。
15岁的Andrew性格害羞腼腆,在武汉钢铁学院的英语角,Matthew介绍了他的中文名安璐,有人开玩笑说,活像个女孩子名字,大家笑作一团。
|| 从左至右依次为Jack、Andrian、Michel、Andrew、Matthew
1994年12月离开武汉前夕,Andrew与哥哥Adrian、Matthew,坐在武汉钢铁学院的草坪上合影。Matthew在照片背面留言:
All the best!
Persevere and I know you'll do great things! The Chinese friends of yours hope you will come to China again in the future.
八个字:一路顺风,事业有成。这无疑是那个年代朴素而珍贵的祝愿。
可进展不似预期顺利。
Andrew掌握的信息不多,只有Matthew的姓名,和1997年毕业后工作的公司邮箱,他告诉我,他尝试发送了邮件但没有回音。
毕竟快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Andrew发布了帖子寻人,很快有人找到了Matthew的新公司,成立于2016年,坐标江苏无锡,然而再一次往邮箱投递后,依旧石沉大海。
我试着用微信添加Matthew公司留下的号码,说明来意,没抱多大希望,但却在昨天早上十点意外收到回复。
Matthew在微信里确认,他就是Andrew想要找到的老朋友,如今居住在江苏省江阴市。
时隔31年,远隔重洋的两位朋友,重新取得了联系。
两个小时后,Matthew的女儿在寻人的图文下面回复:this is my father,so amazing!太神奇了!
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涌入小红书,看不见的墙突然消失。
有人好奇遥远陌生的中国文化,流连忘返于各类生活视频和简中互联网meme表情包,转头看起越洋机票;厨艺达人找到异国同好,互相分享起“如何蒸出光滑水蒸蛋”小妙招;精打细算的日子人,对大洋两岸的工作收入、生活花销逐一对账。
当大部分人用猎奇眼光相互打量,还有一小批人,他们和Andrew一样,曾经来过中国,留下影像,对这片土地有情感有羁绊,希望重返。
比如71岁的英国人Ken(小红书昵称@Ken Royall),上世纪80年代,他多次来到武汉、上海等地,介绍计算机技术。
Ken 在1986年拍下修缮中的晴川阁、汉阳防汛指挥部等等。
他希望将照片传递给被拍摄者,他们生活如何,这些老地点如今变化如何,想要再来中国。
那就再来吧。欢迎大家再来武汉。
Andrew分享的一张老照片我最喜欢,是1994年武汉国际灯贸节,slogan这样说道:
敞开江城门,诚邀天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