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来早,奋斗正当时!
2月6日,广州市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共话高质量发展大计。
大会上,广州11区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发言,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各区实际出发,找准自身定位,谋划产业路径,锻造产业集群,拓展产业空间,吹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释放出凝心聚力加油干的鲜明信号。
锻造产业集群
塑造新优势
产业集群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大会上,广州多区提出打造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激活发展引擎,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越秀、海珠、荔湾— —广州“老三区”,在承载城市悠悠文脉外,产业发展厚积薄发,集群成势。
越秀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首位突破,医药研发高地固本做强,链主引育带动核心CRO企业龙头齐聚,产业新集群朝向千亿目标数增“链”成;海珠区拓展数字新赛道。构建400亿级第三方数字营销产业集群,深耕营销执行细分赛道;荔湾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时尚消费品等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经济大区,如何挑起大梁?既要有“勇挑”的担当精神,更要有过硬的“铁肩膀”“强筋骨”。优势产业集群,正是担起大任的一方“铁肩膀”“强筋骨”。
广州第一经济大区天河区提出加快构建8个战略性产业,加快壮大软件与互联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济强区黄埔区实施高端化引领工程,大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搭建“验证—中试—孵化”融合链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白云区则聚焦发展5个左右主导产业,建设“6+6+X”现代产业集群……
一个个产业集群不断崛起,挑起区县发展“大梁”,也构筑起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产业向新、向智、向绿跃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广州各区如何拥抱新浪潮,占据发展新机遇?道路只有一条— —推动产业升级变革,向新向智向绿跃迁,以科技创新擎动新发展。
看广州之南,地处湾区之心的南沙区以图南之志擘画新蓝图,打造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群,拓展特色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吸引火箭卫星测控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紧跟前沿,前瞻布局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
望广州“北极”,花都区牵住产业科技融合“牛鼻子”,坚持向“新”发力,向“绿”深耕,全力支持东风日产两款新能源轿车及搭载华为智能座舱的合资车快卖好卖,高标准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
探东部之心,作为广州东部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的增城区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智能家居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行广州腰部,作为城市“南拓东进”中继枢纽的番禺区向新而行,充分激活“智造+智核”耦合优势,建强广州大学城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在大学城南岸地区打造东西庄科创谷,承接大学城创新资源落地产业化,崛起大湾区硅谷。
寻广州绿谷,“绿色发展示范区”从化区提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链式改造”,加快美妆日化、智能家居家电、食品饮料等时尚消费品产业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持续擦亮“湾区美谷”品牌。
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
企业是区域发展的伙伴,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因子。截至去年10月底,广州实有经营主体364万户,其中包括领军企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有梯度的“企业之树”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承载着城市的产业根基、民生命脉。
如何服务好各企业主体,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广州各区将企业视为珍宝,用心用情做好全流程服务,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科学家友好型营商环境,培育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
越秀区统筹兼顾优服务、育项目,强化要素赋能,实施新一轮“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改革,扩大优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供给;海珠区扩容举办“海珠合伙人×游戏”等生态伙伴大会,建成企业出海服务交流中心,力争“个转企”“小升规”超6000家;荔湾区聚力招商引资,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项目建设“一盘棋”工作机制,全流程实施代办制、管家式、全方位的服务;天河区承诺为企业提供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服务,全面激活超60万家企业的动力活力;南沙区提出,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全力打造活力升腾的“创新雨林”……
一项项有力举措、周到服务,
必将激发各类企业
各尽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企业和广州城市“双向奔赴”,
积蓄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