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新能源赛道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稳坐霸主地位,美国疯狂追赶,欧盟咬牙砸钱补贴,而印度,这个总想“弯道超车”的国家,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卡在了半路。
中国一纸禁令,直接切断了向印度转移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可能性,莫迪政府原本精心设计的“印度制造2.0”计划,瞬间成了空中楼阁。
印度的小算盘
印度对新能源产业的渴望,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个国家每年进口石油的开支占GDP的3%以上,能源安全问题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
莫迪政府一直试图复制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路径,先用政策优惠吸引外资建厂,再用本土化政策“收割”产业链。
这种模式在手机行业一度“成功”,中国手机企业帮印度建起了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但最终却被印度政府以“罚款”“强制收购”等手段赶出市场,核心技术也被掏空。
尝到甜头的印度,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故技重施,他们向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抛出橄榄枝,承诺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甚至允许外资独资建厂。
可这一次,中国企业却异常谨慎,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印度市场像一块涂了蜜糖的玻璃——看起来甜美,一碰就碎。”
中国的“防狼术”
十年前,小米、OPPO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建厂时,没人料到印度政府会翻脸不认人。
2022年,印度以“逃税”为由扣押小米48亿元资金。
2023年,比亚迪在印度投资的10亿美元电动车厂项目被叫停,理由是“国家安全”。
更讽刺的是,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在获得中国技术后,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而中国企业却成了“冤大头”。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壁垒远高于手机,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算法、高密度电机这些技术是中国企业投入数千亿研发资金、耗费十几年才突破的成果,如果贸然转移到印度,很可能重蹈覆辙——前期建厂输血,后期被政策围剿,最终“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位电池企业高管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把自家祖传的秘方送给邻居,结果邻居开餐馆抢了你的生意,还骂你不够大方。”
印度制造的“先天不足”
印度总把制造业发展不起来归咎于“中国打压”,但问题根源其实在自家后院。
在印度,一辆货车从孟买运货到新德里需要5天,同样的距离在中国只需1天;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14%,而中国仅为8%。
一家跨国车企曾吐槽:“在印度建厂,电费比中国贵30%,但供电稳定性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生产线动不动就停电,工人蹲在路边等发电机送油。”
印度有28个邦,每个邦的税收政策、劳动法甚至语言都不同,在北方邦合法雇用的工人,到了泰米尔纳德邦可能因为不会说泰米尔语而被辞退。
这种分裂直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飙升,更别提构建统一产业链了,最致命的是人才流失。
印度顶尖理工学院的毕业生,70%选择去硅谷或欧洲工作,但他们带飞的是美国科技产业,而非印度本土,反观中国,清华、浙大等高校的工程师大批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成为技术攻坚的中坚力量。
莫迪的算盘落空
印度政府总想走捷径,却不愿踏踏实实搞研发。
以电动汽车为例,印度本土品牌塔塔汽车的电池技术仍停留在磷酸铁锂阶段,而中国已量产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在充电桩建设上,印度全国仅有2000多个充电站,且集中在孟买、德里等大城市,而中国充电桩数量超过200万个,覆盖城乡。
更可笑的是,印度一边限制中国投资,一边又对中国供应链高度依赖。
2023年,印度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017亿美元的机械、电子元件和化工原料。
中国限制关键设备出口后,印度太阳能电池板产能直接腰斩,电动汽车工厂被迫停工待料。
印度智库哀叹:“我们的‘印度制造’计划,其实是‘中国组装’。”
全球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决赛圈”,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技术专利库和稳定的政策环境,牢牢掌控着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领域,宁德时代一家企业的电池产能,就占全球市场的37%;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让特斯拉都感到压力。
反观印度,既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供应链基础,甚至连电都供不稳。
莫迪政府若真想发展新能源,与其天天盯着中国技术眼红,不如先解决本国自身问题。
结语
印度总抱怨中国“卡脖子”,却忘了中国也曾被西方技术封锁几十年,从一穷二白到全球新能源霸主,中国靠的是自主研发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投入,而印度,却把精力花在如何“空手套白狼”上。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一场国家耐力的马拉松,中国已经跑完了最艰难的上坡路,而印度还在起跑线上系鞋带。
这场较量没有悬念,只有教训,没有捷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