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正月十五,自2017年3月19日突发脑出血中风后,今年是我在岭南过的第八个元宵节!气象预报今年的元霄夜中国大地许多地方皆可看到少有的十五谢圆月。

此刻,已是皓月千里,彩灯高掛的元宵夜了。我似乎听到岭南先贤盛唐名相张九龄正在韶关怀远楼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刻,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亦异客客居岭南韶州,有妻子丶女儿等三代亲人相伴身边,今天还有鎏花康养院的一众老人和医护聚集在桂花园楼前广场,同赏月共团圆,甚是高兴。但也有些许节日的失落与遗憾。多年没能回家乡过元宵节参与送灯了。故乡元宵佳节活动及送灯的往事情景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在我老家豫南商城县与安徽金寨湖北麻城接壤的鄂豫皖大别山区,有一个流传已久沿习至今的汉民族民间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

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去坟地给先祖和故人送灯,且神圣庒重,风雪无阻!是重要的元宵节日程仪式。

在这里,过正月十五才是过年的全部含义,更是重头戏。而且历来都认为十五比年还大,比过年还隆重还热闹。亦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法。



在这里,过年大致有办年丶过年丶拜年三段式。

进入腊月的"腊八”日,年味随年而来,牵掛面,打年魚,杀年猪,腌腊货…。人们见面必有一句问侯语是"年(意指年货)办齐了吧!"渐渐拉开了年节大幕。

“ 火”,在过年时是主角,年三十早上先贴"门对子",朝阳初升洒照大地,正如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換旧符”。每家的火笼(围坐烤火的地方当地人称"火笼")里要烧一大堆树兜子(树根)火或木碳火,旁边炖几罐子肉咕嘟咕嘟热气腾腾,锅灶堂里也添柴烧火,主妇忙着煎炒烹炸蒸准备着年饭菜。一派红红火火,给寒冷的除夕日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这里 ,大都在中午吃年饭,不像现今城市人是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也有的姓氏沿习祖俗在鸡没叫狗不咬天未亮的凌辰或关门闭户的掌灯入夜时吃年饭。原因是其祖上人的职业(在外做生意)性质而形成的。但都会遵循吃年饭的一些固定程式:吃饭前要先由一家之主在堂屋的"天地国亲师位"中堂前的贡桌上摆三碗菜三杯酒祭祀先祖,燃香烧纸敲罄,说是把列祖列宗请回来吃年饭。然后才是一家人围桌吃饭。一家人的坐位也是依照尊老长幼的规矩而行,家人去锅里盛饭时都不会铲动锅巴,寓意着祈求来年丰收粮仑不见底,年饭锅巴还会被存放起来,可以随时掰一块用来煎熬糊米茶水喝,开胃消积,能治病。

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笼边吃瓜子和自制的麻叶金棍条等点心和糖果,喝冻米茶水,话去岁议来年,家长继续着年饭桌上的话题发布新一年家庭种植养植发展规划,女主人忙着包饺子或给家人特别是孩子们准备着初一出去拜年穿的新衣裳。其乐融融!

"灯”,是正月十五的主角,从正月初一就拉启了新年的闹元宵玩灯拜年序幕,同族或邻居的人,组合结班敲锣打鼓或有舞龙舞狮,花挑花伞,旱船等民间表演团队随同,串户走村去给邻村人和德高望重最年长者拜年。所到之处,主人皆有放炮迎送,烟茶相敬。亲邻间视为重礼拜年!除了这样组团搭班的方式之外,更多的是各家各户的家人分工出门拜年,先拜近亲和长辈。约定俗成的是正月初二必须要新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外甥给舅舅家拜年。正月十五前基本上把该去拜年的亲戚都走到。有先去拜年的,也有拜还礼年的。拜年有宜早不宜迟之说,一个正月里十五以前为宜,一天里上午拜年最好,"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二无茶"是戏侃拜年的顺口溜,意思是拜年时间晚了后没有什么好食物招待了。见面互致拜年的礼节可以到正月底甚至到二月都可以。

招待拜年人吃饭是正月里令家庭女主人最劳累又必须随时的应有礼节。多以腊肉掛面糍粑一大碗(或米酒煮糍粑),客人可以吃完,也可以用筷子先客气的挑出碗里的肉块放别的碗。小孩子第一次到舅舅家拜年会在额头正中点红色印记,以示隆重和敬意,俗称带"照头子”。外甥给娘舅拜新年,舅舅家还要赠红包钱和腊鸡腿印板子馍(用模具制做的米面点)还要给用红纸包着装有米的碗、筷和七彩丝线等,寓意吃穿不愁,长命百岁。也有的给孩子送衣服鞋帽,在那个物质贫乏不富裕的年代,已属厚礼待重亲了,给姐妹的孩子打发礼物彰显的是姊妹亲娘家情!

未成年的小孩年初一拜年到亲邻家都会给拜年人抓糖果花生或自做的糕点打赏,小孩子回来家时衣服口袋装的满满的,喜形于色,向家人展示拜年收获并可以共享!

在农村还没有通电的年代。家庭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更早是植物油灯。十五这天晩饭后,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里都会点个油灯,门口掛上扎制并点亮的灯笼,甚至连家庭房子的拐弯处门槛旁也要放一盏灯。其原由是 吃年饭时把列祖列宗己请回来了,十五过了,先祖们还要回归仙界,灯火通明就是为方便他们行走,并祈求保佑后辈人在新的一年顺利平安!

从我孩童记事时起,至20岁离开家乡就亲历目睹过这些习俗过程。即便是到外地工作了,在情感上还仍然觉得正月十五大似年,比年还重要,即便是已经回家过年的人也还会再回去过十五,若因故没回老家过年,正月十五必定赶回去与家人大团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参加送灯,祭奠祖先及故人,不能错过人神相通每年一次的心灵聚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据说送灯风俗从明代流传至今,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靠给人放牛扛活为生,母亲死了,无力安葬,痛哭不已,乡亲们凑钱帮买了口薄棺,才把母亲埋葬于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一年正月十五回到家乡要去坟地祭母,可坟茔点点都被荒草掩盖,分不清哪个是母亲的坟,即令随从衙役们清除所有坟头荒草并给每个坟上点亮一盏灯,朱元璋跪立坟区中间,向四方叩首毕,只一盏灯还亮着,其他的灯都灭了,朱元璋认定这就是母亲的坟,再叩拜后即择日重新厚葬了母亲。民间传为神话,从此江淮地区民间流行了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之风俗。

谈送灯总忘不了元宵扎灯,现今社会发展了,单位挂宫灯,家庭有彩灯,儿童手持灯,电灯,激光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但在我的少年时代农村元宵节玩的是自扎的灯笼。先用竹篾条扎出灯笼骨架,外面抹浆糊,粘上皮纸,(实际是白宣纸,也有的买普通的白色或彩色油光纸,依需要裁剪成块),内有一灯笼托板用竹签条连接上方灯笼出口可以提挂,托扳上可以固定放小蜡烛点亮,外纸上还用各色颜料画出花鸟或写上字,兔子灯,走马灯居多,能工巧匠扎灯高手们最受欢迎,有钱的人家还会出钱请人给扎制,还有人把兔子灯等动物灯做成下带木轮可以在地上拉动的灯笼,更是让人羡慕!玩灯时候不小心或遇大风把灯弄歪倒腊烛点着了,灯笼瞬间化为灰烬,小孩子也会大哭一场。缠着大人们又要重新扎制。

每年的正月十三起,天一黑,小孩子们就兴奋的开始试灯了,大塆子的小孩多,他们纷纷手持灯笼争相炫耀。你追我赶,很是开心!

具体的给祖坟地和故人元宵节送灯基本都是一样的程序模式:<1>做灯罩,用白红黄蓝各色纸先裁剪粘制成依据需要的若干个灯罩,<2>削灯签,削好用于插在地上固定灯罩的竹<木>签若干根。<3>依需要备齐小蜡烛和燃放的若干香纸炮杖。最早期的是土制这些物品,后来可以在供销社购买到。

正月十五吃过中午饭后,家里的男主人就领着男丁儿孙根据坟地几处和路程远近,带着物品和工具相继v出发了,到达地点后先简单清理一下坟前场地,固定好灯罩,依次点燃腊烛,焚香叩首放炮。又转往另处。此时在公共同族祖坟处陆续有诸多送灯的人到达,天黑下来,多处呈现出灯若繁星,鞭炮<礼花>齐呜,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成为山乡里一年一度的另样如画夜景。

老家有我的祖坟,有我的父母永安之地。此时此刻我总觉得心中缺少什么空落落的!只能心中默敬故先辈!

送灯的禁忌

十里不同俗,送灯也有一些禁忌。如:一,女儿不看娘家灯。女子出嫁后不能回妈家过十五,自然也不可参加送灯。但在婆家可以参加。这是与"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脉相承,担心姑娘带走娘家财。

二,坟地送灯先拜邻。有些祖坟地距离比较远,但坟地周围有的有阳宅,居住有人,送灯的人都会先去给人家拜年送礼,客套一番,主要意思是感谢对故祖的关照,而后才去坟地送灯。客气的主人还会请送灯人吃饭喝茶。维护乡邻情谊。

三,新坟送客灯(也叫新灯)。如果亲戚朋友或近邻中在正月十五之前的一年内有人去世了,在正月十五这天要送"客灯”送纸钱。这个新是指给新故去的人送灯,不是指灯笼的新旧。主人家还必置酒菜款待答谢送灯人。

四,送灯途中若有孤坟(绝后的无主坟)要

给此坟送个灯。彰显着同情弱者,关爱互助的情感风尚!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形态变革与实践,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回首华夏民族,世代先民创造的有两大类财富结晶,一是物质财富,看得见摸的着的,大至万里古长城丶故宫丶颐和园和众多的民族特色建筑,如客家土楼围屋丶少数民族吊脚楼,龙门石窟,小至泥偶鞋垫香包,戏剧脸谱服饰,灿烂若星,数不胜数。一类是精神财富,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影响规范着人们的生产劳作丶衣食住行。如各地各民族形成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俗,娱乐方式,故事传说等,独特各异丶多姿多彩,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受中原文化丶楚文化丶吴越文化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民居.耕作.风俗等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个性文化特征。

比如在商城县及整个信阳地区,人们对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都喜爱,同时也产生流传出众多地方戏曲音乐舞蹈如灶戏,嗨子戏,花鼓戏,皮影戏;火绫子舞,火轮子舞,花伞舞,花挑舞,花扇舞,荷灯舞,打六扇,板凳龙等特色浓郁民众喜爱的地域性音乐舞蹈……



大别山区域的元宵节送灯习俗,也正是反映了这里的民众节日信仰和精神情感,承载着年节不忘祖,铭记先人恩的心理寄托。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遗产范畴。

重视和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阶段才被逐步认识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人在上海就曾经有两件事证明了他们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态度。

一是花重金从上海棉纺厂买回两台淘汰了的织布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发明的织布机,后来英国进入现代化,在工业革命博物馆居然找不到织布机实物(早已被淘汰销毁),缺少重要的实物证据,所以他们从上海又买回来了自己的产物。

二是英国人赶在已近暮年的上海老码头工人还在世时,召集几十人好吃好喝招待玩乐,然后择机请老人们重唱码头劳动号子,英国人录下回去了,待后来老码头工人全部谢世后,英国人宣布他们拥有世界苦力歌谣原始版本!

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大都是靠面面相授,口传心记形成的技艺和记忆,人是传承要素,有了人的活动才有了传承的载体,科学保护与遵重自然传承性才有生命力!一些民居和原有的民族风俗,一旦被强行改变人的存在原貌,便会加速消亡,一个民间艺人的离去,可能会使一项技艺绝迹,是不争的亊实,但现代化社会里此种人为改变的状况还在发生!

在鄂豫皖大别山区的几个相邻县市曾经为争夺《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原源头产地争论不休,最终是商城县以历史记载的详实资料佐证了此曲是由早年从老家商城县赱出去参加革命的文化人王霁初,依据商城的民歌小调八段锦《小小鲤鱼吖红腮》改编而唱响神州大地的,平息了争议,取得资源属地所有权。也再次说明了注意收集整理保存这些民间遗产包括民俗项目的史料的重要性。

民间文化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及子孙!把大别山区域的送灯民俗丶年节民俗丶记录下来,给专家学者和后辈人留下一点历史性文字记忆,正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是为结束语。

夜已深,月正圆

古人苏东坡诗句代表了我此刻的心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福大家:元宵节快乐!

(廖永亮2025元宵节夜于岭南韶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