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的新闻,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办法》共分为总则、学籍建立与更新、学籍变动管理、保障措施、附则五章30条。
“学籍”乃是重中之重,为啥要在今年开春特意强调严查中小学学籍问题呢?背后是三个早已有之的教育矛盾。
第一,地理空间矛盾:区域人口过载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以2023年天津中考为例,中考结束之后,有家长表达了不满。
当年天津中考人数11.8万人(隔壁河北中考人数94万),初中转学而来的考生就有1.2万人,直接“空降”来天津中考的学生超过5000。
“空降”天津参加中高考的孩子,可能有80%都是北京外溢出来的。也就是不少天津家长说的“你们在北京落不下户考不了学就跑到天津来了。”客观来说,这种说法没什么问题。
但这话背后的揶揄、挤兑,是让人不舒服的,“北京来的”不应该成为一种污名化潜台词。
问题的本质其实不是谁来抢谁的资源,而是整个北方能打的城市实在是太少了,于是北方朋友们出门谋生的去处屈指可数,算了我明说了吧,就一个北京。
北京周边的地方于是都在事实上成了“北京的配套设施”。河北的三河市、北三县充当的是北京的“房子”,天津充当的是“学校”……
当所有人都奔北京来,装不下那么多人的时候,外溢是必然的。这既不是北京跑天津来的家长们能控制的,也不是天津家长们能抵制的,这就是用脚投票给投出来的。
要从根儿上解决,那就是多搞几个能吸纳人口、提供就业的城市,让大家分散开,别都扎在北京。北京的担子轻了,天津也就没人去了。(雄安的发展有没有这方面考量?我觉得肯定有,把优质资源进行中心重组,带动民生领域均衡发展。但是雄安目前的情况也与期望严重不符。)
此番调整之后《办法》明确规定:凡在依法依规设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均须建立学籍;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明确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的核办工作。同时要求,进一步简化跨省转学材料,实现跨省转学“一网通办”。
体会一下这是啥意思?其实是更加明确地鼓励大家用脚投票了,对于京津冀而言,北京外溢的孩子去天津、河北上学应当是比以前更方便了,对天津这样的城市而言,“竞争”更激烈了,以前可能遮遮掩掩,以后就明明白白了……并且如果要去一定要尽早,“人籍分离”“空挂学籍”这种“考试移民老套路”是严查对象。
第二,利益分配矛盾:收钱嫌人少与分钱嫌人多的矛盾。
很多跑到天津的外地家长们也有话说,我们花钱买房纳税的时候咋不嫌我们人多,孩子要在天津考试了嫌我们人多啦?
但实际上是这样吗?本质上是底层互卷罢了。因为收钱的人,和分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是一拨儿人。
跑天津买房,纳税,这钱进了谁的兜儿啊?参与了城市GDP增长,钱都去了地方财政。中考高考,竞争者几万几万地往上加,录取率十个点十个点往下降,本来能享受到“教育洼地”优势的天津家长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也就是说,好处我没见着,坏处都落我脑袋上,凭啥啊?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分配的矛盾。收钱的时候“天津欢迎你”,分钱的时候“你外地来的吧”……关键这两句话不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人说的,前者是官方立场,后者是群众立场。
咋解决呢?参考淄博啊,给天津人民多做一做心理建设,做好心理建设一起参与城市建设,说穿了一起分享发展红利,每来一个外地人就给一个本地人“加钱”(本地孩子考试加分儿),人人都是加钱哥,这世界将无比和谐。(这段儿是开玩笑的,当然不可能,但意思明白就行了。)
第三,时代思想矛盾:为公平而打击考试移民与为平均而人人想要优质资源的矛盾。
说到社会思潮、时代思想,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一个城市化基本完成,但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的时代,你看啊,不论城市规模大小、经济水平如何、人民群众素质高低,每个地区基本上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城市了,哪怕传统意义上的老少边穷地区,人们如今也都有市民思想啦,你去抖音上看看,小城市也好得很。
但一谈到教育、清北录取率啥的,也就是优质资源,可能就没那么拿得出手了,这说明啥?最顶尖的优质资源还是集中在更发达的地方,城市级别的差异在教育上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出生在这些优质资源集中的城市里的孩子有错吗?没有错啊。但忽然冲进来一帮人来跟他抢这个优质资源,他无辜吗?太无辜啦。所以打击考试移民,也是为了公平考量,这方面不只是天津打击,每个优质资源集中的地方都在打击。
现在教育部也说要严查“人籍分离”“空挂学籍”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平等和公平不是一回事。但很多人不服,凭啥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就想让我家孩子也沾一沾优质资源的光儿,不行吗?
行,当然行。追逐优质资源,是有门槛的,有能力翻过这个门槛,比如买一套房,比如长期在这里生活工作受教育,硬件上没话讲。软件上就得吃瘪,就得承受被人戳着脊梁骨指指点点,能咋办呢?除了忍着,也没啥办法。
即便在小城市,拿到优质资源的人,后背也没有什么光芒可言,只有其他人的怨言。因为优质资源在哪儿都得抢,没抢到的人当然不服气,会谩骂。抢到的人得了便宜就别卖乖啦,骂几句就骂呗,孩子闷头儿考天大、南开比啥都重要对不。
公平与平等的矛盾,是永远不可能化解的。
得到了,偷着乐。没得到,那也没辙,往好了想,考上名校又能咋样呢?人生很长,际遇很多,当家长的,尽力而为,在一生的抱怨中成为祥林嫂大可不必,孩子稳稳当当做个三观正确、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人生大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