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动物,难免会往群里走。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我们想尽办法把熟悉的人都联系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属性,组建了不同的群。

失散的初中同学,在一场聚会之后,就变得热闹,大家在群里晒回忆。

就是没有来参加聚会的人,都觉得很是遗憾。

亲戚群里,每到过年过节,大家互相送祝福,还发出聚会吃饭的邀约。

在某个红白喜宴上,亲戚都会到场,把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但是最近的过年期间,你有没有发现,亲戚、同学群都很安静,就是发一个红包,老半天都没有人抢。几十个人的群,红包都抢不完,还要退回。

从热闹到安静,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几种状况,不容忽视。



01

连续多年的微信互动,产生了边际递减效应,疲于应付。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有好奇心理。

对于网络的世界,我们刚开始是很陌生的,也希望探索一番。

一个平台,有什么新功能,会有什么神器,都满怀期待。

从简单的群聊,到各种动图,再到各种表情包,随手拍,位置共享,信息分享,我们都玩过了。

虽然这些年,也有新的功能研发,但是大同小异,或者不存在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就算一些功能很好玩,但是“鱼放三天发臭”,三天过了,也就不稀罕了。

在一大批功能出现之后,人们会对新功能,带着冷漠的态度。这都是哄人去点击的鬼把戏,不看也罢。

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过:“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你的行动。”

人到底是追求自由的,不想一直被群体裹挟着走,也不想被平台裹挟。

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在同样的一个平台上,平台的新要素不断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大家对平台的热衷度,就会降低,可变的东西越来越少。

万变不离其宗,何必努力追捧?

更何况,我们在的群体多了,总是回复一些简单的问候,似乎是浪费时间。回复、不回复,大家都习以为常。



02

大家的手头不宽裕,但也不在乎群里的三瓜两枣。

记得刚刚兴起微信红包的时候,我们有一句口头禅“一分也是爱”。

在群里得到一分钱,比在生活中赚到十块钱,更加开心。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过年期间,巡视一大批的群之后,得到几百元的红包钱。

这两年,我们忽然意识到,收入降低了,房贷车贷的压力上升了。消费降级,变成了大家的共识。

打开信息平台,会看到很多人在抱怨,动不动就是房子被卖,房贷供不上。

走在大街上,也会看到很多门店,都贴着转让的信息,关门的情况多了。

在手头不宽裕的情况下,发大红包的概率就减低了。与此同时,大家对小钱,似乎是麻木了,不在乎。

一个群里,每个人都抢到一两分钱,哪里还有什么吸引力。

有的人,大半年都没有在群里发声,忽然冒出来钱多一两分钱,又觉得很唐突。

得到几分钱,然后要大声说谢谢,也不是自己的本意,索性就什么都不干,看看就够了。

当然,在不宽裕的情况下,大家发声的冲动,也没有了。

没有了钱作为支撑,人的底气就明显不足。还说什么呢?有什么值得炫耀呢?

如果你没几个钱,又很高调,那么你就被大家认定为“炫耀”,这比保持沉默,更加可笑。

人终于活明白了,有钱的人,闷声发大财,低调低调,再低调;没钱的人,恨不得藏起来,过年都懒得走亲访友,甚至都在外地,不回老家,省了一些路费。



03

看清利益之交的本质,发现小家庭才是真正的“靠山”,值得互动。

没有发微信群消息,也不抢红包,这是人的一个面。

在另一个面上,人还是活跃的。那就是在家庭小群里,大家是很乐意互动的,尤其是一家五六口人的群,邀约饭局,发大红包,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放下手机,大家也会积极互动,在一起聊一聊来年的安排,过去一年的成败,孩子的学习。

只要把手机放下,坐一起,人际关系就真正留住了。

网络里,多半是虚情,不会带来什么帮忙,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打开微信,联系人几百个,但是能说话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基本上是自己的家人,偶尔有一个朋友。

至于同学,基本上各奔东西,喊聚会也不来了。

普通的亲戚群,那就关系疏远,彼此都不会拜年了。也许某个亲戚,多年都不见,生疏了。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

当我们的生活,从大集体到小集体,不是人情淡薄了,而是把人情集中起来,给了最需要的人,也给了自己最好的未来。



04

当一个群体慢慢散去,也会有一另一个群体慢慢热闹起来。

一件事过去了,另外的一件事会发生。

一种生活方式淡化了,更好的生活方式,也会冒出来。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仅仅是感情如此,群体的生活也是如此,人与人的社交关系,还是如此。

因此,当我们的微信群可有可无的时候,无需烦恼,而是烦恼扔掉的开始。

过好小家庭,管好一日三餐,足够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