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台湾的政治斗争已从昔日的政策论战,沦为一场荒诞的“罢免狂潮”。民进党一手策动的罢免行动,迅速在全岛蔓延,民众党则自甘清高不参与,国民党则显得进退两难。这一场政党间的恶斗,不仅让台湾的政治生态日益扭曲,更让选民的意志在一轮又一轮的选举中被彻底消耗。



民进党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发动这场政治罢免风暴?答案显而易见,他们明白,只要在立法机构的席次不超过半数,无论其在议会中的席位有多少,均难以维持其在政策上的绝对话语权。而“罢免”就成了他们解决这一困境的利器。通过罢免掉国民党议员的席位,再通过补选重新获得这些席位,他们就能够突破立法机构的“过半”门槛,实现对台湾立法机构的实际控制。这一战术,完全没有考虑到民意的流动性和台湾社会的实际需求,所有的政治角力,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为民进党扫清一切阻碍其权力扩张的“绊脚石”。

然而,台面上的“政治博弈”往往掩盖不了背后民意的真实声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民进党如此极力推进罢免案,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的支持并不像预期那样强烈,反而暴露出其政治基础的脆弱。林嘉欣这位曾经支持韩国瑜的菜农,深入中南部的“深绿”地区,原以为会看到热烈的罢免氛围,结果却深感意外——当地选民对罢免行动的冷漠反应,似乎证明了台湾民众对于这种“选举疲劳”的反感与厌倦。

罢免、补选、再罢免、再补选……台湾的政治日历变成了一个无法停歇的选举机器,似乎没有止境。民进党通过不断制造选举话题,制造社会对立,试图强化其权力的“合法性”。然而,这样的做法却让台湾的政治陷入了“选举过度”与“政治极化”的死循环。每一年都有新的选举,每一场选举都是上一次选举的延续,民众的心声和诉求被政治利益所裹挟,逐渐变得空洞无力。



而这一切背后,民进党党内的高层政客也未必能安然度日。卓荣泰、赖清德等人的领导下,民进党正在迈向一个“自我毁灭”的政治死局。当政治斗争愈演愈烈,民进党的政治道德和诚信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所侵蚀。不可否认的是,台湾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正在遭遇空前的扭曲,恶性循环正在悄然上演。

在这一系列的罢免行动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那些被视为“政治工具”的极端行为。以“青鸟”为代表的罢免团体,甚至不惜将对方的商业利益和人身安全作为自己政治斗争的一部分。联署活动的“咖啡店”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店家明言不愿介入政治,要求活动暂停,却被罢免团体强行洗版社交平台,威胁抵制。这种言辞激烈、行为过度的做法,不仅暴露了这些团体的极端本质,也让公众对民进党及其支持者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反感。

更令人震惊的是,民进党的政治操作不仅限于社会层面的“过度政治化”,在网络世界,他们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前段时间,大S死讯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民进党的部分支持者通过对“死者”的恶意攻击,试图将媒体炒作归结为“掩盖罢免行动”的策略。这种丧失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人性共识的做法,不仅伤害了社会的正义感,也让整个台湾社会在“舆论暴力”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没有理性和底线。

政治丑闻频发、选举轮番上演、网络暴力泛滥,这一切不正是台湾现有政局的缩影吗?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政治决策、每一次社会动员,似乎都已被选举利益所绑架。台湾的政治从来不是围绕民众的真实需求展开,而是充斥着党派之间为争夺席位、权力、资金而进行的角力。曾经的“民主阵地”,如今却变成了利益交易和权力博弈的舞台。



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民进党的策略和做法,或许能够从另一个层面看清一个重要的现实——民进党所依赖的政治模式,其实已经走到了“自我封闭”的死角。台湾的民众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大选、一次罢免潮、一次补选,已经彻底疲于应对。在这种“选举膨胀”的政治环境下,台湾社会的情感和认同,正在迅速消耗殆尽。

而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恰恰是民进党长期依赖“选举机器”和“极化政治”来维持其政权的运作。他们通过对立的制造、矛盾的激化来维系自己的选票支持,而非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来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台湾的政治生态不可避免地会向极端化、碎片化发展,民众的理性与民主的深度,都将因此受到极大削弱。

比起台面上日益喧嚣的罢免风暴,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台湾社会对于这种政治操作已经渐渐麻木,甚至不再在意政治背后的真正含义。罢免行动似乎成为了一种“政治常态”,人们早已失去了对政治的敬畏和理性,而转向了单纯的选举游戏。

台湾未来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如果继续在这场“政治游戏”中徘徊,台湾恐怕将无路可退。只有回归真正的民生问题,放下狭隘的党派斗争,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选民重新找回对政治的信任与期许。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台湾政治体制的彻底反思和更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