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团圆饭后的"红马甲"

2月6日,正月里的成都依然透着寒意,市二医院住院部走廊上飘着消毒水的气味。

58岁的杨秀伟躺在7楼病房里,鼻子里插着氧气管,身上那件过年穿的红色卫衣皱巴巴的。床头柜上摆着吃了一半的盒饭,妻子谢素华正低头收拾着丈夫吐在垃圾桶里的药渣。



这个春节本该是喜庆的,大年初二他们刚去崇州姐姐家吃了团圆饭,谁能想到饭桌上的欢声笑语转眼就成了急救室的警报声。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被称作"四川献血第一人"的老杨,在倒下的前两天还在盘算着再去献次血。

20年累计313次献血记录,救助过600多人,如今这位"热血大叔"自己却躺在了病床上。



从团圆饭到急救室

当时手机屏幕突然转得跟陀螺似的。"老杨至今记得那个要命的瞬间。初二中午在姐姐家吃完年饭,他正刷着短视频消食,突然感觉天旋地转,整个人像被抽了骨头似的往地上滑。妻子谢素华转身时,只听见"咚"的一声,老杨已经瘫在瓷砖地上。

亲戚们七手八脚把他扶起来,都以为是过年吃坏了肚子。老杨自己也没当回事,硬撑着说要回家休息。地铁4号线晃晃悠悠开了一个多小时,谢素华明显感觉到丈夫的身子越来越沉,等他们踉踉跄跄挪到市二医院时,老杨的呕吐物已经浸湿了半边衣襟。



到医院后,急诊医生一看就说要进抢救室,谢素华当时脑子嗡的一声。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傻眼,不是肠胃炎,是脑梗。CT显示小脑半球和脑干部位都有血管堵塞,主治医生说接下来两周都是危险期,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病房里那台心电监护仪到现在都没撤。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杨一家都显得很无助,因为老杨是四川的献血大王,20年献血313次,也算是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但无奈好人没好报。

那么,老杨为何这么执念于献血呢?每半个月就要去献上一次。



从"医生梦"到"救命侠"

病床边的抽屉里塞着本献血证,边角都磨得起毛了。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印章从2005年排到2025。老杨摸着泛黄的纸页,眼里闪着光。当年他第一次走进献血屋,其实藏着个说不出口的遗憾,年轻时想当医生没考上,总觉得该用其他方式救死扶伤。

最开始老杨是献了次全血,后来听说血小板更紧缺,就改成了每月捐献,就连护士们都说他是"移动的血库",312次血小板捐献记录让他在省献血榜上稳坐头把交椅,成为四川的献血大王。

每次献完血,他总要拍张纪念照存在手机里,红色背景的献血证书摞起来能装满半个行李箱。



“别人过年囤年货,我家过年炖鸡汤”。每次丈夫献完血,谢素华都会特意加个荷包蛋,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二十年来始终支持着丈夫的"热血事业",直到三年前自己突发脑卒中,才不得不停下打工的活计。

为了给献血事业助一份力,老杨家也是竭尽所能了,可如今这住院后,没有钱看病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病房里的现实难题

凌晨四点的病房走廊格外安静,谢素华蜷在陪护床上数着天花板的水渍。这已经是她连续守夜的第七天,白天要赶回家给98岁的婆婆做饭,晚上还得盯着丈夫的吊瓶。

老两口现在全靠婆婆的退休金交房租,儿子在广东打工三年没回家,年前打电话说车票太贵,留在厂里还能多挣点加班费。



老杨的住院押金是找亲戚凑的,现在还欠着医院一万多,谢素华的手机屏幕裂得也是像蜘蛛网。她正在学着用众筹平台,可连上传病历照片都要找护士帮忙。主治医生明确表示,就算这次挺过去,后续康复治疗也得持续大半年,这对每月只有3000元收入的夫妻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更让人揪心的是,老杨现在每天要输的溶栓药不能断,可这种特效药医保只能报三成。病房里其他家属偷偷劝他们转去小医院,但谢素华红着眼眶拒绝了,她还是想要老杨尽快的恢复。

除了网络上好心人的帮助,成都血液中心了解到老杨的情况后,立刻启动了关心关爱机制,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前去看望这位竭尽所能奉献自己的“英雄”。

有网友会问了,老杨的这次脑梗,是否与他频繁献血有关?献血小板会对身体有危害吗?



关于献血的真相

献血小板也叫成分献血,并没有那么可怕很多人看见采血机就腿软,其实捐献血小板就像"血液过筛子"。血液流经密闭管道时,机器会自动分离出血小板,剩下的成分立刻回输体内。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比献全血恢复得更快。

而我们人体也有着自己的恢复机制,国家对于献血量、献血间隔也是有着明确要求的,全血每半年可以献一次,血小板则是每两周可以献一次,健康的成年人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老杨之所以20年献了那么多次,主要是因为他仅有一次献的全血,其余都是成分献血。

关于“献血影响”健康的谣言,国家以及媒体也是每年都在辟谣,血细胞本身就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即使不献血,血细胞也是在经历死亡,献血者献血后出现头晕乏力也是正常现象。



有些人在捐献时会感觉嘴唇发麻,这是抗凝剂在"作怪"。喝杯葡萄糖酸钙就能缓解,就像吃钙片那么简单。成分献血在提取血小板时所有耗材都是严格消毒的一次性用品,绝对安全。

营养科医生建议,献血前后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油腻饮食。像老杨那样每月定期捐献的"献血达人",更需要注重铁元素和蛋白质的补充。



老杨这个朴实的四川汉子可能没想过,自己20年的善举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赞叹他"献血救人的活雷锋",也有人质疑"频繁献血是否影响健康"。

他的遭遇让我们看到善意与现实的碰撞,当救助他人的"热血英雄"自己倒下时,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否做好了准备?

或许,在感动于老杨的大爱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建立更完善的保障机制。毕竟,善意的火种需要呵护,英雄的身后不该只剩医药费账单。就像老杨手机里那些献血纪念照,每一张红色证书背后,都该有份安心的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