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人之一生,不过七尺之躯,然为功名、为利禄、为衣食奔波不休。”
这句话,几乎是大多数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最近呢,据澎湃新闻报道,2月4日中午,刚好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在长沙南站16号站台,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旅客在排队登车时突然晕倒,失去意识。
幸运的是,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春运医疗队医生夏明刚好在场,立即展开抢救。
患者心脏骤停、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情况危急,医生立刻进行体外除颤、心肺复苏,车站工作人员也协助维持秩序。
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抢救,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呼吸。
可就在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时,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
“我要赶高铁去上班。”
不是“我还活着”,不是“谢谢医生”,而是“我要上班。”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现实已经压得人连生死都无法自主。
咱们按正常来说,一个刚从鬼门关走一遭的人,醒来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了?”“我还活着吗?”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误了班车,会不会丢了工作?”
医生劝他去医院检查,他一度拒绝,估计怕的不是病情复发,而是怕误工、怕被扣工资、怕被公司找借口辞退、怕房贷断供、怕孩子的学费出问题、怕一家人陷入困境……
说到底,他根本没有资格“生病”。
就是在这套“打工人不许倒下”的规则里,倒下了,第一反应不是救命,而是想着如何继续撑着。
哪怕刚刚从鬼门关回来,心里盘算的还是“工作还能保住吗?”
这,才是最残酷的现实。
那这条新闻下的评论区里,胖胖就看到有人调侃:“要是被老板看到了,估计得想办法开除,免得以后工伤。”
听着像个玩笑,但现实却一点都不好笑,反而像是许多公司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
《战国策》里不就有这么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工具一旦没了价值,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很多企业根本不在乎你“活着”,他们只在乎你“还能干活”。
活着,但干不了活?对不起,你成了公司的负担,老板的隐患,HR眼里的“不稳定因素”。
你甚至连“正常人”都算不上,而是随时可能倒下的“风险源”,一个“麻烦制造者”。
在他们眼里,工人就像一头驴,能拉磨时就狠狠套上去拼命转;可一旦倒下,立刻换一头新的,毫不留情。
这不是胖胖危言耸听。
多少公司招聘的第一条要求是“身体健康”?体检不过关,直接淘汰。
多少公司面对员工生病,不是想着怎么帮忙,而是先想怎么甩锅?
多少人不敢请病假,生怕被穿小鞋、绩效考核受影响、连带失去晋升机会?
所以,对许多人来说,真正令人恐惧的,往往不是病,而是病后可能失去的工作。
“大病=破产”才是最大的威胁
有人可能会觉得:“他怎么这么拼?不就是不上班一天吗?”
但问题是,有些人真的一天都不敢耽误。
在很多人的现实里,生病=破产。
“工作即生存,拼命即敬业,病倒即淘汰。”
这正是很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医院ICU病房里,最常听到的不是“医生,他还能救吗?”而是“医生,能不能不抢救了?我们已经没钱了……”
一个环境,如果让普通人生病就意味着经济崩溃,那这个环境本身就已经生病了。
这个40岁的心梗患者,为什么拼命?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这次救回来了,可如果下一次病倒呢?如果医生建议长期治疗呢?如果医生建议休息一段时间呢?他的工作还能保住吗?他的生活还能继续吗?
所以呢,他不敢去想,只能硬撑。
那咱们再扯扯,他这么拼了,是不是想太多?
可问题是,他有得选吗?
你不拼,就没人会管你死活。
你不上班,没人会替你还房贷;你不干活,没人会替你交水电费;你病倒了,公司可以再招一个人,但你的家庭怎么办?你的孩子怎么办?你的父母怎么办?
老板可以随时换掉员工,但打工人换不起人生。
很多时候,无情的游戏规则就是,你只有能干活,才有资格活着;而一旦你倒下了,那你就什么都不是。
所以,才会有人从鬼门关回来后,第一反应不是庆幸,而是恐惧。
你说,病的仅仅是人么?
病的不只是人,还有社会。
这条新闻最可怕的,不是这个男人的遭遇,而是大家都觉得这种情况“很正常”。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
地铁上,一个累得打瞌睡的打工人,手里还攥着凌晨加班的外卖袋子。
医院里,一个输着液还得开着视频会议的白领。
出租房里,一个年轻人吃着泡面,计算下个月的房租水电。
这些画面,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
一个社会,如果让打工人连生病的权利都没有,那它就已经病得不轻了。
这个40岁的男人算是幸运的,因为刚好有医生在场,刚好被救了回来。
可如果没有医生呢?如果再晚几分钟呢?
他就只能倒在人潮里,成为一条社会新闻,一个被遗忘的数字,一个燃尽后的社畜。
我们要的,不是这种“幸运”。
我们要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让人们可以生病就医,不必害怕失业,不必因为生病而倾家荡产,不必在刚从死亡边缘爬回来的时候,第一时间还要想着“我要赶高铁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