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的大同古城出圈了,原本应该是到处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的古代盛世,反而因为执法的尺度成了反面教材。

执法的边界究竟在哪?



半夜撬锁开灯,亮化还是扰民?

2月3日晚上11点多,大同古城鼓楼东街经营多年的小商户岳先生,刚哄睡了家里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

可电话铃声却不合时宜地响起,您好,麻烦您现在到店里把灯打开,按照亮化要求室内也要留灯。

电话那头之人自称执法人员,声音也十分严肃,还声称如果不来就让公安过来撬锁了,让商户自己看着办。

当时只有岳先生自己在家,孩子还没满月,晚上确实有些不方便出门,而且他门头灯和外面的灯也一直开着,只有店里的灯没开。



可任凭岳先生好说歹说,对方的语气始终冰冷,留下一句“不营业也得开灯,必须全开”之后挂断了电话。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还是如约发生了,还没过十分钟,店内监控画面里就出现了几个穿着反光制服的军大衣人员,拿着手电一阵捣鼓后,把商铺大门锁直接剪断,二道门的地锁也暴力破坏,门板都撬得有些变形了。

这些人进店后轻车熟路地找到了电源,把店里的灯全都打开之后才缓缓离开,整个过程堪称专业,显然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了。

岳先生内心五味杂陈,这种半夜撬锁式执法让他直接呆住了,自己合法经营,就是因为没有遵守倡议书中的规定,就要面对如此简单粗暴的执法,而且自己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亮化行动不就是个倡议书吗?怎么成强制性规定了,一旦违反规定,所谓的执法者竟然可以直接撬门剪锁而入!



这到底是为了亮化城市,还是在变相扰民呢?

亮化倡议的初衷在哪

这事儿还得从1月27日,大同市平城区古城街道办事处下发的一份《古城亮化倡议书》说起。

从倡议书的字里行间能看出,这份文件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春节氛围,让大同古城在夜晚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倡议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倡议商户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开启商铺的灯光,确保灯光充足,尽量也将门头牌匾、广告牌、LED电子屏以及灯笼全部点亮,直至次日天明。

为了不让商户产生额外的费用,街道办也大方地表示,因开灯而产生的额外电费政府会补贴。



初衷虽好,但在执行过程中似乎变了味儿,倡议本来应该是商户自愿参与的柔性引导,结果在基层落实时,却变成了刚性要求。

岳先生的遭遇显然不是独一份,面对电话威胁和半夜撬锁的无奈局面,商户也只能处于被动且弱势的位置。但凡事都有个例外,社会上疏忽在所难免,如果为了保持所谓的统一效果,不惜砸门撬锁,也确实有点过了。

当地政府为了亮化城市的雄心壮志,似乎过于急功近利,要求一刀切式的执行。



根本无视商户们的实际情况和困难,非要让人在大晚上顶着寒风放下孩子,去开一盏就算不开其实也无伤大雅的灯,这在情理上显然说不过去。

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有商户表示类似的亮化要求在大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还经常伴有其他形式主义的做法。

这样的操作让人难免联想到,每年春晚都爱讽刺的层层加码和花架子工程,巧的是今年春晚的小品《花架子》就讽刺了这个现象:活干得咋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面文章得做足。

为了检查而刷墙,为了亮化而亮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执法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倡议书本该是个引导性文件,但在基层执行的过程中反而成了执法的依据,难道说倡议一旦推出,就必须无条件服从,稍有违抗就不惜采取撬锁这种极端手段?



如果执法都可以如此简单粗暴,那我国的法律法规又该被置于何处呢?按照我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强制措施时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非紧急情况下不得在夜间或节假日实施强制措施。此次半夜撬锁的行为不仅没有任何法律文书支持,连基本的告知程序都没有,显然已经违规涉嫌违法。

执法越界该如何

而且如此执法过程触犯的法律可能还不止一条,说一千道一万,既然商户在古城之内取得了合法经营权,就享有对店铺内相关物品的物权,虽说商铺位于古城之内,但依然是人家的私有财产。

《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所有权人是有权对自己的不动产或动产进行处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铺是岳先生的一亩三分地,其他人要进去必须得经过他同意。



就算是行政执法也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律程序,至少撬锁闯入这种行为在不同人的认知中都明显不合理,已经踩到了侵犯物权的红线。

按照我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强制措施时,不仅要事先履行告知和催告程序,还得在紧急情况下才能破门而入。这里的关键点是紧急情况,而此次执法明显不符合紧急情况的范畴。

就算是执法人员,也没有权利无缘无故闯入别人的店铺,随意破坏他人财产。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行政机关也不得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结果,这事儿的发生时间是在半夜11点多,社会上最可怕的是执法者公然犯法。

如果照这来看的话,这些所谓执法人员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程序,还有可能构成《刑法》中的非法侵入住宅罪。如果今天可以为了亮灯能撬锁,明天就能为检查广告牌破门!



执法者本应是最懂法守法的一群人,结果却带头踩红线,这让法治的尊严何在?政府公信力又何在?

撬锁开灯这事儿看似不大,却为基层治理埋下了不少隐患。

首先是经济负担问题,商户们配合亮灯,额外产生的电费看似有政府补贴承诺,但实际操作中政府的补贴能否落到实处还是个未知数,而且根本就没有办法具体量化商户在配合亮灯的过程中,到底产生了多少费用。

如果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出现补贴金额不够或者延迟,那么商户的损失由谁来承担?

而且古城中的建筑大多是仿古的,以木质结构居多,很多商铺在装修时采用的是明线,倡议书中虽然规定了要安排专人维护保养,但如果在过节期间为了所谓的亮化工程,就让商户安排专人值守夜班明显不现实。



一旦出现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让本该关闭的灯强制打开,直接给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而且这样的执法还会让社会信任产生撕裂,用如此粗暴的方式执法,根本就不像是现代化国家应该有的行为,不光是老实本分的经营者心寒,还让市民和游客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一旦不对这样的执法行为加以控制,到最后损害的是整个政府的公信力,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这种执法越界行为出现的根源,或许在基层治理中的层层加码和形式主义上。

基层工作人员也是有考核压力的,为了达到亮灯覆盖率这种好看的数字指标,执行者们常常会陷入迷之自信,只要结果好,手段可以不拘小节。

这种不择手段完成任务的心态,让不少基层执法者心安理得地选择了暴力执法,类似的案例在我国其他城市治理中也发生过,可这些举措真的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吗?



结尾

大同古城亮化的初衷绝对是好的。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魅力,也能让市民享受到更美的夜景,可再好的初衷也需要正确的执行方式,法律的红线碰不得,公权力的边界更是逾越不得。

希望这次撬锁事件能成了一个警示,提醒我们每一个执法者,也提醒我们自己: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表面文章,而在于守法和便民。

信息来源:
商户夜间闭店被撬锁开灯,亮化倡议咋搞成了强制?极目新闻 2025-02-05
大同古城一店铺因未彻夜亮灯被撬锁开灯?多方回应 2025-02-05 央广网
大同古城一店铺因未彻夜亮灯被撬锁开灯?多方回应 海报新闻 2025-02-0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