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的红场阅兵,传递给前苏联包括后来的俄罗斯一个信念,哀兵必胜。
哀兵是指从前苏联最高领导人,到最普通的苏联每一个国民,都是哀兵,哀到崩溃的边缘。
【01】苏联和德国,这俩一战时的渣队友,18年后再战江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二战一开始就有了直播,到了苏德战争期间,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直播。
当时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万里之外的陕西延安窑洞里,于1942年10月12日下午,在他给《解放日报》写社论时,他写了一篇标题为《红军的伟大胜利》文章,在文章里面,毛主席认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能否取胜,将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毛主席的潜台词是,
斯大林同志您不能再输了!再输,整个人类历史就会被彻底改写!图片如下。
1942年10月12日毛主席写的《解放日报》社论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斯大林同志本人说起。
1941年6月22日上午8点,斯大林同志接到电话时,其实已经有了一丢丢准备。毕竟苏联辣么大,谍报人员并非是完全吃干饭的,德国在西进打服欧洲以后,除了孤悬在欧洲大陆外的英国,彼时欧洲除了苏联,其他国家基本上都相继落入了希特勒手中。
苏联领导层在当初同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斯大林曾经说过:“用中国的谚语来讲,德国这明显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压根他不打算打苏联,那他根本没必要跟我们签这个玩意儿,除非他是在用这个来麻痹我们,给他自己留出更多时间积蓄力量,所以苏德战争这次是真的无法避免了!”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苏德秘密协议。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德国与苏联签署的协议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大家注意一下签约地点,苏联首都莫斯科。
换句话,苏联的领导阶层是在形成广泛的共识后,才会同意跟纳粹德国签订协议。
很显然,苏联方面对于未来苏德战争爆发,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那就是这场战争避免不了,双方都需要时间,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苏德双方都进入了战争倒计时状态。
苏方当时的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
该条约详细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苏联为了延缓德军的进攻,跟德国通过媾和,制定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规划。
苏联能成功吗?当时的世界各国如何看待苏联这个战略构想?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对于斯大林同志的做法,没有公开场合表示意见,但是从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部分端倪。
有没有眼尖的朋友注意到,这个时候才是1938年5月,毛主席已经清楚的预料到,“希特勒要同各大国打!”
在当时的欧洲,能够称之为大国的只有三个,英法和苏联。
毛主席大国之战不能避免这个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从本质剖析,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一战时英法是战胜国,德国当时败了,应给赔给他们的赔款还差很多。我们继续把德国同法国的矛盾往前叨。这里有一部法国文学小说《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法国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法国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法国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我们继续叨,叨到《最后一课》的真实历史背景。
最后一课》是都德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的编造之作。法国阿尔萨斯省在当时,其实绝大部分居民都是说德语方言的,阿尔萨斯地区在过去长期属于德意志地区。直到1648年,才成为法国的“非正式保护国”。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占领斯特拉斯堡,这才确立了对此地的正式统治,但阿尔萨斯依旧获得自治的独特地位。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重新划归德国。
等到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该地区又被划归法国。一直到今天,该地区绝大部分人依然说德语,很少说法语。
我们在这里举出的例子,是当时毛主席认为希特勒同这些欧洲大国必有一战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已经重新恢复了元气,他要把各个大国抢走他的土地金钱矿山资源等,重新拿回来。
用希特勒的原话形容就是,德国已经再次发展起来了,再还你们那些所谓的战争欠债是不可能的了,这辈子是不可能再还英法债的。
你不服咋办?打掉英法!让我们重新分配这些国土和所有资源!
文章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德国和1923年1月1日诞生的社会主义苏联又有什么矛盾呢?
从军事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会比较简单直接。
德国必须打苏联!
因为苏联的国家体制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它的存在阻碍了德国征服世界,总不能德国正在喝着啤酒唱着歌,一心一意的把英法打到满地找牙时。
身处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大吼一声,高喊“我要解放全人类!”
把自己的后背放给一个威胁更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德国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如同北宋建国之初,丞相赵普给赵匡胤出的先南后北的主意,德国选择先行安抚住苏联,双方秘密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很明显我们俩约定互不侵犯,那德国侵略别的国家,总跟你苏联无关吧?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之后,德国全力以赴的开始西进,很显然他打定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构想。
苏联人得到了什么?
通过这一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其实给了苏联2-3年的准备时间,但是其实苏联并没有准备好。
从1923.1.1号~1941.6.22号,希特勒认为,他给苏联的准备时间不短了!整整18.5年了!
中国话咋说的:十八年磨一剑,苏德这两个一战时的渣渣队友,因为不同的理念,终于成了陌路殊途上的生死之敌。
【02】1941年12月,处在崩溃边缘的苏军得知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儿子也让德军俘虏了,德军已经兵围莫斯科,讲真的,苏德战争打成这个样子,这是战前整个苏联人都想象不到的!这都衰到姥姥家了!
插入一段真实的苏德战争片段。
1941年7月11日,苏德展开了第一次斯末棱斯克战役。此战为期60天,苏军死亡76万人,被俘66万人。
短短60天,就有如此多的苏军将士牺牲,可想而知苏德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有多大。
先烈不容我现在轻描淡写予以亵渎,即使他们是苏联人。
以前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仗他们到底是怎么打的?60天内,76万条生命消失。
我怎么感觉苏联方面,为了遏制住德军的机械化进攻,纯粹就是拿官兵的人命来填呢?
但在我反复阅读《苏德斯摩棱斯克战役通览》后,我发现苏军输得不冤。
我统计了一组记录。数据依照战争进程。
【01】——1941年7月27日
苏联红军莫吉廖夫集团被歼。
【02】——1941年8月5日
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被歼。
【03】——1941年8月8日
苏联红军罗斯拉夫尔集团被歼。
【04】——1941年8月24日
苏联红军戈梅利集团被歼。
【05】——1941年8月26日,
苏联红军大卢基集团被歼。
此战,德国军队共俘苏联红军官兵约66万余人,苏军死亡76万人,德军击毁和缴获苏军坦克约3600辆、火炮4800余门,向东推进约200公里。
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为何磨剑18年的苏联人如此不堪一击,以至于苏联方面自己评价自己,只能反复的说自己是虽败犹荣,说他们成功的延缓了德军的机械化进攻速度,并最大限度的促使莫斯科保卫战得到了更多的调兵时间。
苏联人明显在混淆重点?76万人到底是怎么死的?
这篇文章写的特别吃力,因为我需要客观尊重事实,不能让那些先烈的血白流,所以需要逐字逐句的抠字眼。
苏联失败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01】”科技装备,后勤供给,武器弹药供应“等等方面,苏联的军备确实差不少。苏械落后是全方位的。
我们援引了苏德开战前,德军对反坦克枪的看法,来印证当时苏联无论是在枪械制造过程以及理念,以及列装部队后的专业训练,都同德军有明显差距。
当时隶属于德国皇子集团军群的步兵教导团,曾在测试T型反坦克步枪后,向上级提交了一份报告:
部队对13毫米T型反坦克枪的意见差异很大,有些部队盛赞T型反坦克枪威力巨大,有些部队则称该枪一无是处。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部队对其威力预期和使用方式上的不同。
显而易见,指望一发子弹击穿敌方坦克装甲后就能将对方坦克打瘫的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需要连续命中多发子弹并且将敌军坦克乘员击毙,将敌军坦克发动机和武器损毁之后,才能达成打瘫敌军坦克的基本目标……只有让反坦克枪手熟悉击穿坦克装甲的条件并展开针对性训练,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反坦克枪的效力。
也就是说,仅仅有了装备,官兵不具备武器使用保养训练以及战斗常识,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抱着步枪类似于裸奔。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文章里都有提到苏军大量装备波波夫冲锋枪,然而真实情况是,那是一个奢侈品,因为射速太快,苏德战争前期,斯大林造的起造不起子弹。
直到莫斯科战役之后,时间来到了1942年初,苏联严寒的天气,迟滞了德军的进攻和后勤补给,此时苏联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积攒了很多杂牌枪械,然并卵,困扰他们的依然是有枪了,子弹供应无法跟上。战争本质上打的是钱和资源。好在苏联还有厚重的工业基础,还有后方工人和机床。
德国在战争中也在学习,所以他们发动了随后的南高加索之战,目的是石油,这是能源之战。
2“苏军的战斗方式,依然如同1919年列宁发动革命时一样,苏军虽然勇猛,但是连基本的跑位都不会,只会勇敢的往前冲。苏军从上到下的军事训练方式,远远落后于德国。
3“苏军的合集团军完全配合不上,这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化各兵种协同作战,不仅仅是说大家要在同一时刻发动攻击。
4“击垮苏军的除了敌人的坦克之外,最重要的是德军的飞机,谁也没想到,苏德战争发展前期,德军的飞机投弹造成的伤害如此严重,问题是同时期苏联雅克飞机,那水平跟德国差距太大。德国航空技术,代表的是现代军事发展的最新方向,谁拿下了制空权,谁会让战争的天平发生倾斜。
生活中没有假如,作为当时交战的苏德双方,其实都在学习,在苏德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斯大林终于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德国希特勒他们早就已经为了能够占领苏联,做过无数次战斗推演,而他们推演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斯末棱斯克后,德军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不到350公里。
今天已经没有苏联,我们没了具体的地图,但是俄罗斯其实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在查看地图时,突然我们看明白了希特勒为何有信心短时间干掉苏联,也明白斯大林为何会变成哀兵。
用今天的俄罗斯作为范例,我们惊讶的发现,俄军以东西长条的方式横跨欧亚大陆,他的东西全长达9000多公里。我国东西全长是5000公里左右,所以俄罗斯的东西通长是我国的1.8倍。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俄罗斯的首都竟然距离俄罗斯西边的边境线才500公里。而且乌拉尔山西部的俄罗斯东欧平原,却拥有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
【02】看到了这里,突然想起来我国有部宋朝野史《长编》,里头是赵匡胤兄弟因北宋首都东京汴梁距离宋辽边境白沟河太近,赵匡胤想迁都。此说也见于《长编》:
晋王【赵光义】又从容言曰:“迁都未便。”皇上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险,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皇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这段文字记录了赵匡胤在公元976年三月,对于百年后预判,结果149年后,金军从长城古北口扣关而入,三年内两次发动对东京汴梁的围城,靖康之耻发生。
发生在中国宋朝公元1125年的金兵包围东京汴梁,同1941年德军兵围苏联首都莫斯科,两者的境遇何其相似。最重要的是赵匡胤那句预言:“天下民力殚竭!”
苏联卫国战争总共牺牲了多少人呢?
在苏联大将朱可夫回忆录里,他如是说道“苏联卫国战争前期损失惊人:576万人被俘,688万官兵牺牲,2000万平民遇难,损失的武器辎重不计其数!”
其实就在赵匡胤去世后28年后,辽国萧太后领着她儿子,就对宋朝首都来了这样一次闪电突袭。
彼时宋军布防于宋辽边境的威虏军被辽军的闪电战,打的溃不成军,要知道那里头可有宋朝的边关大将杨六郎,然并卵辽军沿着今天的108国道,仅仅用时半个多月就打到了北宋澶州城下,此地距离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不到200里路。
然而就在1002年时,宋骑兵集团还打赢了辽国南侵之敌,那场羊山狙击战可以说是宋朝这边大获全胜。
我们说,一般人看到的是辽军大兵压境,包围了澶州,可是当时杨六郎却无视澶州战场,他甚至上了奏折,提出要求带万余精兵,深入敌后,对萧太后完成战略合围,同时切断辽军后勤供给。
杨延朗(即杨六郎)曾上书宋真宗说:“敌军困在澶州城下,远离国境上千里,人困马乏,兵力虽多却很容易击败。士兵一路上抢掠的财物,都随身携带在马上。如下令各路军马扼守要道展开攻击,消灭其有生力量,则可以趁势收复幽州、易州等地。”但宋真宗对此建议根本懒得回复,他只顾眼前的和平,却把战争的威胁留给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