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前夕,我们从上帝视角,似乎可以猜测到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想法:

希特勒:本来我就想拿下东欧,让德国有饭吃,现在非要逼我,现在东欧我要,西欧我也要。但是打仗得有石油啊,大林子你120万大军连芬兰都没拿下,高加索的石油守得住吗?

斯大林:我当个渔翁,你们先打,我就看看,水浑了才好摸鱼不是。什么?希特勒要打我?不可能,我们是好基友!


一、签订盟约

1934年希特勒重整军备,将德国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的时候,英法等国就开始了事不关己的绥靖政策,任由希特勒向东欧发起入侵。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在奥地利亲德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向东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英法等国仍旧不为所动,坐视希特勒攻城掠地,甚至英、法、意三国领导人还抽空和希特勒坐在一起,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在希特勒看来,英法等国默许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向东欧拓展疆域,让德国获得生存空间和原料基地,使德国可以自给自足,走向富强。


至于横跨亚欧大陆的苏联,由于苏英互不信任,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和利益,也跟着英法等国学习,看着德国一步步蚕食东欧诸国,表面上还和德国保持友好关系。

而希特勒为了达成闪击波兰的计划,避免过早和苏联短兵相接,陷入双线作战的险境,还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则由此去掉了担心出现一场两线作战的心病。同时还能经常不断地从苏联老大那里得到粮食和原料的供应。真是基情满满啊。


二、苏德瓜分波兰,英法宣战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和斯大林“心有灵犀”地打了波配合。当德国闪击波兰时,60万苏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

1939年9月18日,斯大林和希特勒一番商议之下,决定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波兰。复国21年的波兰,再次被灭。

但此事的发生却让英法坐不住了,直接对德宣战。希特勒是有点懵逼的。

因为在他看来,五年来英法等国应该和自己有默契了,他们对德国入侵东欧早就亮了绿灯,不管不问的。

当初吞并奥地利不管,拿下苏台德不管,抢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管,怎么打了波兰就宣战了呢?

宣战就宣战吧,本来只想要东欧的,那现在西欧也拿下吧。


1940年4月,德军先去攻占了丹麦、挪威以保证德国有海上的战略基地和瑞典铁矿沙的供应。

接着,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国军队攻占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月13日,德军大举入侵法国。

6月22日,法国被迫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其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

在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的对手就只剩下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被严重削弱的英国了。三个月的时间横扫欧洲。希特勒说,这是你们逼我的。

三、德国石油危机,希特勒觊觎苏联石油

当希特勒横扫西欧的时候,斯大林也没闲着。

芬兰一直都是苏联求而不得的一块肥肉,按照斯大林的设想,苏联百万大军可以轻松拿下芬兰,然后扶持亲苏的临时政府上台,以后芬兰就可以和波罗的海三兄弟一样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苏联120大军竟然没有拿下芬兰,虽然胜了,却是惨胜而归。


拿着德国战时经济与军备管理局的能源危机警示文件的希特勒,瞬间觉得大林子有点虚啊。

确实也是,“大清洗”运动几乎团灭了苏联红军的整个军官阶层,放谁身上都得虚一阵。

在希特勒上台之初,德国的战略专家就提醒他,一旦战争爆发,石油将是制约德国军事行动的关键。

德国石油唯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石油是重中之重。

不幸的是,罗马尼亚的石油产能已经达到极限,但仍不足以满足德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

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516万吨,达到顶峰,比1938年一整年的进口量还多20万吨。

况且罗马尼亚的油井并不安全,敌方轰炸机放点烟花,德国就废了。

因此,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看着3月份惨胜而归的苏联,希特勒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占领迈科普和格罗兹罗,拿下苏联在高加索的油田。

接到希特勒的指令,时任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的保卢斯迅速起草和制定了一份侵苏计划。1940年8月底,“巴巴罗萨计划”问世。希特勒已经铁了心,就要干大林子。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这足以说明,不是元首太膨胀,也不是他头有多铁,而是德国的石油危机让他不得不干。

四、图谋芬兰,拒绝战备防御

此时,大林子在想什么呢?

苏芬之争结束后,苏联红军惨胜,虽然没有拿下整个芬兰,但苏联还是拿到了战前想要得到的卡累利阿,还有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算是给列宁格勒争取了一个军事缓冲区。

但斯大林是什么性格,只能沾光,不能吃亏的主。

拿下整个芬兰不香吗?

苏军在战争之初占领了部分芬兰领土后,就成立了以芬共领导人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

理想结果是拿下整个芬兰,让库西宁当芬兰扛把子,但现在没打下来,还丢人丢到国际上。

恼羞成怒之下,斯大林决定让这个“芬兰民主共和国”和苏联占领下的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合并,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诞生。


这就意味着斯大林没有放弃拿下整个芬兰的幻想,下一波攻势肯定在酝酿之中。

就在斯大林酝酿第二次攻打芬兰时,希特勒已经完成了横扫西欧的壮举,除了英国还没打下来。

当“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后,苏联的克格勃特工已经向斯大林汇报,德国正在谋划进攻苏联。

甚至完整的“巴巴罗萨计划”,也被克格勃特工摆上了斯大林的办公桌。

或许是抄得太逼真,真的有些假,大林子不信。

上周刚和老希打了电话,吃了没?俄罗斯大列巴给你空运两筐,老希还说德国香肠啤酒都不错,也要送给我点。

你现在跟我说老希要打我,这怎么可能!


没过多久,英国首相丘吉尔出人意料地也送给斯大林一份秘密情报,他提醒斯大林,德国可能要入侵苏联。

自己碟子都不信,你丘吉尔什么人?

德国空军此时正在轰炸英国,你老丘此时来报信明显不安好心,这是在挑不离间,想让我和老希互殴,以此缓解英国的压力。

早就说了,大林子想当渔翁,德国和西欧诸国打得越凶越好,到时候出来捡漏,让整个欧洲都变红。

按照正常逻辑,斯大林就算不信也应该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才对,或者让内务部派出特工再去考证一下消息的真伪。防患于未然嘛。

但斯大林真的不为所动,他坚信希特勒不会打苏联,德国入侵苏联的消息是英美国家的离间计,为的就是挑起苏德战争。

这也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一路溃败的重要原因。


所以苏联一直没有采取备战方面的措施,苏联的军备计划依旧按照1940年制定的时间表进行,即苏军1942年才能完成整备。

颇具讽刺的是,1941年6月13日代表苏联官方的塔斯社公开发表声明,否认苏德之间存在冲突和战争即将来临的传闻。在这份声明发表的9天后,德军来袭。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德军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190个师(齐装满员,每个师14000至16000人),合计550万人,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至此苏德战争正式打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