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鑫淼

假期之前,我相很多朋友跟笔者一样做了很多规划。比如,除了喜庆的团圆给亲朋好友拜年之外,要做的事儿那可太多了。

读读书、写写字儿、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孩子,带着媳妇儿去某地儿度度蜜月。除此之外,再制定来年的计划。

等到假期开始了,每天就跟手机开始“较劲儿”了。手机成了连体人,捧着手机刷抖音、看朋友圈、玩游戏、跟亲朋好友搓麻将,晚上不睡早晨也不起。

这应该是总感觉假期短的主要原因吧,压根就没有上午,一睁眼都到上午11点半了。起来之后就开始抱怨,哎呀!这个年怎么没有年味儿呢?一点仪式感都没有。

找什么年味儿?是自己对生活降低了要求,每天就是跟手机过日子,然后扭过头来在网上敲键盘。

其实回想起来是我们把日子过得太粗糙了。

所以,今天我们的“穿越时空之旅”笔者想给您说说宋朝是如何过节的,“元宵节”是年后最大一个节日,所以我们首先来说说“元宵节”吧!

先给您截取一个片段:“元宵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15日。说北宋的“水泊梁山”,如果您仔细读过《水浒传》,肯定会知道就是还没过年的时候,“水泊梁山”的喽啰们抓了一帮从山下经过的行人,这帮人推着五六辆车子,上面装的什么呢?全都是“花灯儿”。

宋江这些人一问才知道,这是莱州府拉花灯上东京的 一行人,八、九个灯架,两个解差。

东京汴梁要举办“元宵灯节”了,按照惯例全国各地得制灯进贡,指标派到莱州府,这块儿往年是进三架花灯。

今年指标多了两架,所以备了5辆车子1架灯。就是一组五架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盏“御山玲珑九华灯”。

宋江他们一瞧这灯漂亮啊,就别送去东京汴梁了,给我们这儿布置起来吧。灯匠们为了自个儿性命,谁敢不听,于是七手八脚就把这些灯全挂到了水泊梁山的“忠义堂”上了。

再按上四边的“捷贷”,捷贷就是我们说的“灯笼穗”垂到地上,给水泊梁山增添了节日气氛。宋江等寨主们特别高兴,于是宋江对众头领就说“某家生长在山东,未曾到过京师,闻之今年皇上要大张灯火庆祝元宵节。自冬至以后造灯至今才完成,我今儿要带着几个兄弟亲自去看灯,走上一番”。

军事“吴用”一听脑袋瓜子直冒烟,啊!您别去您这不是以身犯险吗?再三劝谏 。但是宋江执意要去,于是梁山这儿就点齐了4路人马,化装成普通老百姓潜入到了东京汴梁去看花灯。没想到走在前面的“铁牛”遇到了“柴进”说说“哥哥你来了正好和我们一起去看花灯好吗?”。

这就引出来“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的一番故事。

因为以这场灯会为契机,宋江完成了到“李师师”家走关系、求朝廷招安的任务。对宋朝市井生活描写最多的,当属《金瓶梅》了,金瓶梅里曾多次写到“元宵灯会”。

整个100回的金瓶梅光是上元灯节就出现了4回,咱们说《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一共是100回,但是有10回描写的是“武松”。

所以说武松又被称为“50回”,浓墨重彩的突出了英雄形象,而在金瓶梅里,描写“元宵节”是最多的。

如此庞大的篇幅让人感觉到宋朝灯节的热闹,让人的确目不暇接的。那么,我们就得说了,这个上元节不就是吃个元宵看个花灯嘛,难道还有其他项目吗?怎么这么热闹?老百姓怎么这么喜欢?



为什么甭管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的作者都是不惜笔墨、浓墨重彩的要呈现灯会呢?

下面,笔者就带您去体验一下大宋朝的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

上元节为什么会成为大宋最大的节日?

当时的彩灯跟现在相比有哪些巧妙之处?

赏灯的同时又有哪些助兴消遣的活动?

除了上元节宋朝人是如何过其节日的?

笔者讲述大宋五彩缤纷的节日:

话说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算是宋朝人最大的“法定节日”。对他们来说,什么大年三十儿、大年初一呀都比不上元宵节,“元宵节赏灯”在唐朝时就已经成习俗了,但唐朝时它还不是法定假日。

法定节日的诞生要从北宋初年说起,话说那是建隆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的元夜,这一年发生过“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刚当上皇帝不久他到宣德门城楼举目观瞧,但见“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真是一派繁荣景象。赵匡胤心情挺好就问身边的大臣:“李芳啊,你看这些景象,这些人物比五代如何呀?咱们大宋朝开国景象跟五代十国相比怎么样啊?李芳比较机灵,这么好的溜须拍马机会怎么能错过呢,于是赶紧答道:“民物凡圣彼氏,五代数倍不止”。



赵匡胤一听,“嗯。跟我想的差不多。那么,我大宋朝平定了南塘、讨定了荆襄、也把四川给拿下了,赵氏的大旗迎风招展咱们是不是也得庆祝庆祝啊!”。

于是乎赵匡胤就下令了,以年景好、收成也好、米价、物价低、西线亦无战事为由头。“特诏”开封府在上元节的时候要放假,让市民就此行乐,打这以后“上元节”就成为宋朝的法定节日了。

由此,在两宋时期可就成了惯例了,像那时的什么冬至啊、立春啊、除夕、元日呀,大家都忙活着过年。而“上元节”是集体性庆祝春节的高潮。更是由于有了假期游乐的时间,更加充裕了市民生活。

也因此后来就把“上元节观灯”的习俗发挥到了极致,简直要把东京汴梁布置成了花灯的海洋。那时候如果有航拍的话您从上空直接往下俯瞰,整个地球最热闹、最繁华的就是东京汴梁的“上元节”了。

这一天大家上街一瞧,在宣德楼前搭起了彩灯棚,城里各家各户也挂起了灯笼。有钱人家用五色琉璃甚至是白玉制成了各式各样的花灯。

灯上绘制了山水、人物、鸟兽、苏州制作的“萝卜灯”在宋朝是非常走俏的。其中有这么一款叫“万眼罗”,就是在萝卜上剪出镂空的百花图案,极其细巧,有点类似于现代人剪的“窗花”。

然后在灯里放上一根特别大的蜡烛随着烛光的明灭摇曳,透出万艳灯光。

再来看安徽新安制作的“玻璃灯”也很巧妙。玻璃现在很常见也很便宜,但是在宋朝这可是新鲜物件。

灯笼的骨架是用玻璃制成的,点燃以后明亮如故。如果用竹子做的。骨架里面一放蜡烛外边透出来,那它肯定会有龙骨。

还有,玻璃是透明的点亮以后是特别的晶莹剔透。都城“御街”上有“鳌山灯会”,这是大内皇宫出钱搭建的,也是整个灯会的中心。

两条以草秸扎成的龙盘旋在彩门之上,这个必须是皇宫里面的人做的,老百姓也想弄一个那可是掉脑袋的罪过。



彩龙盘旋在彩门上,中央用彩色丝绸搭乘。山上边的灯笼都是画着神仙故事,左右用彩卷结成了文殊、普贤两尊菩萨。鳌山的顶端还有流水潺潺而下,在所有的灯里最值得一说。

现在我们看”走马灯“太简单了。通上220伏的交流电上面就开始转了,甚至来说用干电池、锂电池都能做成走马灯。可在宋朝是用空气受热以后上升,遇冷以后下沉原理制作的“走马灯”。



它也是现代燃气涡轮机的“蒙芽”。反正就是为了灯好看、好玩儿、宋朝人是用尽了心思。所以说当时走马灯老百姓都特别愿意看。

人挨人,人挤人,熙熙攘攘!

说到这儿笔者也想到小时候去看花灯。也就是七八岁的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举办灯展,灯都是各个单位制作的,比方说像什么供销社、土产公司、化肥厂、这些单位制作的花灯。

到灯会这一天,人多的就好比超市里卖低价鸡蛋一样,大爷大妈们都冲上去了,瞧瞧到底怎么回事儿?

一瞧可把我高兴坏了,现在来看这就有点儿没出息了, 这里面它不是花灯,是一个17寸黑白的的电视。只要是挤到最前面就会发现电视里有你个形象。

你挥挥手电视里面的你也挥挥手,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一个摄像头连着电视机。但是在80年代末,大家就觉得倍儿新奇,也算是高科技的东西。

宋朝的上元节当时皇帝跟嫔妃们也是与民同乐的节日。皇帝带着后宫的嫔妃到宣德楼上欣赏灯会,观看民间艺人的各种表演。

艺人们一瞧我的天呀!万岁爷再瞧着我们呢,这可就受了鼓舞了。口里高呼“万岁”,表演的更加卖力了。平时扔“三把飞刀”或“抛6个绣球”这回加倍,这么卖力气皇帝得打赏啊。



只听皇帝高喊一声:“赏,好家伙,从上面开始往下扔铜钱了,如下雨一般,大家开抢万幸没有踩踏事故”发生。

在元宵节除了观花灯还有一个项目就是猜“灯谜”。这个游戏也是从宋朝开始的,因为人们觉得只赏花灯有点太单调了,得找点事儿助助兴,消遣消遣。

灯谜猜着了是“有赏”的,小到赏你一个灯笼,大到给你一贯铜钱,相当于一两银子。当时赵匡胤有一个最高指示叫:“纵市民行乐”,大家伙好好玩吧,于是官府在这时把各项禁令都废除了,在这一天你们就使劲玩儿。就连广大的“女同胞”们也得来玩儿。

别忘了平日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普通妇女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就在闺房里好好待着,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很少。但是上元灯会这一天小媳妇儿,就连大姑娘都可以上街,说这样做能够“走百病”。

这些女子们可以随同家人外出观灯,平时比如说两人搞对象想要偷偷约会是没有那种事儿的。想见到这个女子那必须得是结婚当天,洞房花烛夜把盖头一掀才能看到。

但是你什么时候能见着他呢?就在元宵节上元节的晚上。举个例子:话说有一回东京有一个姓张的书生,在元宵夜的时候到“乾明寺”看灯去了,偶然间捡到了一块手帕,手帕上题有一首诗,还附有一行小字儿。说:“有情者识得此,盼不可相忘,请待明年正月十五夜在相国寺后门前有拿‘鸳鸯灯’的就是我”。

各位,那时候的风俗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不认识,可以在微信上约一下出来喝酒、蹦迪、可能就见面了。那时候即便是一年之约,此套路在那个时代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

可我这也纳闷了,你说这个扔手绢的少女胆儿也忒肥了, 万一捡到您手帕的不是一个英俊郎君,而是一个抢劫团伙或者是一老头儿。那您怎么办呢?反正不管谁捡着了哪您明年再来这儿耐心等了一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带着手帕到了约定地点,那就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有情人终于相见”了。

更搞笑的还有,说东京元宵观灯,风流天子宋徽宗一时心血来潮,下令要赐御酒,让大家敞开喝。有一个妇人见酒贪杯,贪杯您就多喝点儿呗,不。他贪杯就是想要那个“酒杯”,因为那酒杯的镀金的或者是黄金打造的。

这小媳妇儿把金杯藏起来了,结果被卫士发现。这还了得敢偷皇家的东西,结果这个女了被宋徽宗亲自审讯。谁也没想到此妇人就是这个小媳妇,特别会辩解,天生当律师的材料。

她说道:“陛下,今儿晚上我是跟我的夫君一块儿出来看灯的,人太多我们俩被挤散了。后来蒙陛下赐御酒,我喝酒以后就上脸了,您瞧我这小脸儿红扑扑的。可是陛下您知道我喝酒把脸喝红了,自个儿回去没有跟夫君在一块儿,如果我的公婆怪罪下来,我可承担不了。所以我把这个金杯拿回去给做一个凭证,告诉二老这是皇帝赐的御酒,我不能不喝呀,我得感念皇恩呐,您说是不是这理儿啊!”。

这一番话把宋徽宗给说笑了,而且这个妇女就是个小媳妇,读过书还现场占词一首,作了一首《鹧鸪贴》:“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词做完以后显然打动了宋徽宗。

行了,朕好人做到底吧,那个金杯你也不用还了,赏赐给你了。列位,如果咱没有这个文艺范儿,在现场咱就不能偷东西,要不然那是吃不了兜着走的。

那是不是所有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可以出来观灯呢?也不尽然,那得看家里老爷们儿或是公公婆婆的脸色。

比方说司马光在洛阳时,正值上元节。他的夫人就提出想出去观灯,司马光板起脸问道:“你观什么灯?你现在关灯睡觉吧,家里有灯出去干啥”?夫人只好说:“我还想看一看游人呢。结果司马光又说道 :“出去看人,我不是人吗?我是鬼吗?”哎!这就有点儿不近人情了。

当然这两则故事包括前面说的宋徽宗,还有这个司马光都是野史记载,读者听个乐儿就行了。

刚才给您说的都是北宋东京汴梁的上元节,后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那临安的上元节是不是规模就减弱了?节日气氛就变低了呢?没有。

在南方的灯会”上元节“同样是如痴、如醉、如狂啊! 每年冬至一过,临安城内就开始准备舞队不分昼夜地排练。在横贯全程长达4000多米的天街上,大小茶馆、酒楼、店铺都挂上了各色的彩灯。家里没钱就买一便宜的,家里有钱的就买琉璃的,您就选购吧,这个就叫“灯市”.

等到华灯初上的时,数10支乐队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可不是白跳啊,跳的怪累的,您觉得我们跳的好就给个一文两文的,跳完了去讨赏钱。

盛况啊!是天天如此,从冬至一直持续到上元节。越是临近上元节了,这个气氛就愈加浓烈。

春节一过,舞乐队带着排练好的节目可就上街了,最多的时候上百支表演队伍,节日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

从正月十四起到正月十六,官府免收税赋三天,专用名词叫“以宽民意”。

临安的“京兆尹”就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吧,会在跳舞队前后簇拥长达十多里,这就是表示慰问了。随从的官员手里提着一个大布袋子,沿途给小商小贩派发赏钱 。

有人手里托着一个盘子,盘子上都是切好的水果,像莲藕啊、梨啊、苹果呀、跟随着“京兆尹”的队伍后边就卖。如此的一而再再而三,每次这小买卖做得都相当不错,发一笔小财儿。

好了,宋朝的“上元节”热热闹闹地过完了。



接下来过什么节呢?狂欢过后该上班的上班,该下地的下地,等待着立春时节的到来。立春一到朝廷的太史局会打造一只“土牛”放到迎春店上,然后由“太常寺”主持把这个“土牛”迎出殿堂。

皇帝亲自拿着鞭子象征性的对“土牛”抽一鞭子。这个就叫“打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大家赶紧“耕地”,立春过完了过不了多久又到节日了,什么节呢?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

宋朝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共有“七天假期”。寒食节我们都知道家家户户冷锅冷灶,连皇宫里一样都能够生火煮饭,就是锅里煮点儿茶叶水也不行。

所以说在这个寒食节到来以前,人们得准备好几天的食物。那时候没有面包、方便面。那做什么呢?做“麦糕、枣糕、南瓜糕”。

寒食节过了就是清明节。皇宫里发动小太监们要钻木取火也叫“燧木取火”。谁先钻出来谁就有奖赏,太监们手都搓麻了,一个小太监第一个钻出火来,给了多少钱呢?50两。



有朋友说哎哟真不少!您别着急啊,听笔者说完。50两金子打这儿起就可以用火了。大家吃饱了热乎的饭菜就可以出去踏青祭祖了。

总而言之,好好的一个“黄金周”那就真正地开始了。

到了夏天又是“端午节”,端午节这一天宋朝的老百姓要用“香兰草”蒸煮过的热水洗一遍澡。因为五月在古人的眼里是“恶运”,端午节这一天被称为叫“恶日”。

就是要有毒的虫子要从地里爬出来了,搞好个人卫生,洗个澡去除晦气。洗完澡以后甭管是男女老幼在胳膊上系一条五彩的丝绳,这称为叫“开锁”。

这个绳子在五月初一这一天就得准备好,据说戴上后“五毒不侵”。然后用黄泥捏“小泥人”,捏成“张天师”的模样放在门前,张天师在此“百鬼不侵”。

至于说什么赛龙舟啊、吃粽子这个跟今天流传下来的风俗都差不太多了。南宋的时候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还得点上一炷香,全城笼罩在香气里就跟雾霾似的,点香的寓意就是“攘灾驱邪”。

再过些时日,这个本年就算过去一多半儿了。大家就等着过七月七日“七巧节”、7月十五“中元节”、8月十五“中秋节”了。

“七夕节”现在被炒成了中国的人“情人节”。

但是在宋代“七夕节”一般被称为叫“七巧节”。在这天晚上家里有女儿的人家,要在庭院里设摆香案、祈祷女儿心灵手巧。然后再抓一个蜘蛛放到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一瞧这个蜘蛛结的“网”又圆又正,这叫“得巧”。

家里闺女手特别巧没出嫁的女儿们,在这一天也得拿出“针线”对着月亮进行穿孔比赛。

没有路灯、没有LED灯就是在明亮的月光下,开始认这个针,谁先第一个穿过针孔就是有一双“巧手”,这项活动叫“穿针七巧”。

宋朝的小户人家尤其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七月十五“中元节”就是著名的“玉兰盆”节。那时候管它叫“鬼节”,

古代没有声光电视啥的,娱乐项目只有看灯了。元宵节就观灯,那中元节呢?也看灯,只不过它是在河里、江里、湖里、或者在小溪里放莲花灯。夜幕之下万盏莲灯在水里面飘动。

这个也是特别地好看,咱们看水浒传里朱大人带着小衙内看灯。结果被李逵拐走并且绑架了,甚至最后残忍的被撕了票。

八月十五中秋节跟现在差不多,咱就不说了,在这一天夜里皇宫里也是赏月、吃月饼的。

大宋朝的人特别喜欢过节,一年四季都有节庆。根据统计城市里一年得过70多个大大小小的节日,正所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家”。

那时候好多节日如:“芙蓉池赏心、满霜亭观菊花、芳草亭斗草”,这个小日子过得太精彩太有滋味了。除了这些节日之外,皇帝过生日也放假也过节。

略微尴尬的是,宋徽宗的生日是五月初五,古人迷信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恶日”。这一天出生的人对父母不利,宋徽宗正是这天出生的,不但是对父母不利,对整个朝代都不利,当然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

总而言之,宋朝的节日是五彩缤纷的。关于宋朝人怎么过节我们就给您说到这儿了。而且我们的穿越时空之旅今天就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了。

(作者:剧柏含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