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资本市场迎来首支完成强赎的银行转债!
2月6日成银转债正式从上交所摘牌,至此,成都银行成为中西部首家实现可转债强赎补充资本的银行,也是近5年发行可转债的银行中,首家完成强赎转股的银行。
近年来,发行可转债并争取转股已成为上市银行补充核心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受限于银行股估值低迷,银行转债实现整体转股较为困难,成都银行何以在上市银行中脱颖而出?
数据显示,成都银行是近些年成长性最强的上市银行之一,自2018年上市以来,七年间该行总资产、存款、贷款等主要经营指标分别增长181.13%、179.63%和386.54%,增速在上市银行中位居前列,股价表现领跑多年,成为备受机构青睐的上市城商行。
高成长性背后,是多年来成都银行紧扣区域发展脉搏,将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交出的一份“时代答卷”。
涨超30%
80亿可转债转股完成
2022年3月3日成都银行发行80亿可转债,在发行市场获得投资者热烈响应,股东认配比例79.11%,获得7144.29倍网上认购、网上中签率0.01399%,创境内上市银行可转债发行最优水平。
2022年4月6日,“成银转债”在上交所挂牌交易,证券交易代码“113055”。此后经过3次现金分红除息,2024年“成银转债”转股价格调整为12.23元/股。
2024年9月,A股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成都银行股价也一路攀升,12月17日成都银行发布公告称,自11月7日以来,已有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成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的1.3倍,触发“成银转债”有条件赎回条款。此后一个半月内,成都银行发布22次实施“成银转债”赎回暨摘牌的提示性公告。
2025年2月6日,“成银转债”成功实现强赎转股,成为2025年首支完成强赎的银行转债。从数据来看,截至2月5日收盘,成都银行报16.81元/股,高出12.23元/股的转股价37.45%,同时截至停止交易日成银转债的转股价值为137.449元,较上市时涨幅26.40%。
此次强赎,成都银行最终完成转股79.95亿元,转股率99.94%,提前三年完成80亿可转债摘牌,转股后将按照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成都银行80亿可转债成功强赎的背后,除了回暖行情助推之外,更与成都银行优秀基本面密不可分,近年来该行表现出的高成长性和高分红特点,深受资本市场青睐。
高成长性
擦亮成渝金融名片
纵观A股上市银行当中,成都银行是近几年鲜有实现资产规模、净利润均两位数增长的银行。
2018年初,成都银行作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全国第8家A股上市城商行登陆资本市场,彼时营收不到1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不到40亿元、资产规模不足5000亿元。
到2022年末,该行总资产、存款、贷款等主要经营指标已全部翻番,相当于5年时间“再造”一个成都银行。2023年6月末,成都银行更以10282.51亿元资产规模一举迈入全国“万亿级”城商行队列,成为西部地区资产规模率先突破万亿的城商行。
在排名前10的上市城商行当中,从2017年以来,成都银行多项经营指标排名前列,七年间归母净利润增幅排名第2位,仅次于杭州银行。
营业收入增幅方面,成都银行排名第3位,仅次于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成都银行依然保持着强劲发展韧性,总资产规模突破1.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5%。2017年以来,资产规模增幅在排名前10位上市城商行当中排名第2位。
在保持高成长性同时,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生成率连续三年低于0.2%,不良贷款率连续八年下降,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0.66%,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维持在历史最优、行业领先水平,也是同期A股上市银行中唯一一家不良率低于0.7%的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银行分红“阔绰”,该行积极响应提升股东回报相关政策号召,坚持以长期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信心。上市以来,成都银行分红逐年递增,2018年至2023年每股分红金额分别为0.35元、0.42元、0.46元、0.63元、0.76793元和0.8968元。此外,成都银行是第二家将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写入公司章程的A股上市银行。
优秀的高成长性基本面叠加高股息率,让成都银行成为备受机构青睐的优秀城商行之一,逐步成为成渝地区亮眼的一张金融名片。
深耕区域
全面赋能区域经济建设
成都银行保持高速成长、资产质量持续向好的背后,既有国家战略赋能区域成长带来的巨大机遇,更是成都银行持续深化改革、积极转型,融入大局、深耕区域交出的一份时代答卷。
2025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重要节点。“西部看川渝,中国经济第四极。”作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外被寄予厚望的经济增长“第四极”,川渝两地携手推进产业能级提升,共同打造陆海统筹、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不断凸显。
从2018年上市之后,成都银行将“上市提能、区域发展、综合经营”作为高质量稳健发展的内驱引擎,不断推进“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转型方向,在根植于成都同时,积极布局川渝陕“一体两翼”格局,紧抓区域经济红利,不断夯实政务金融业务“首站银行”和优质实体客群“首选银行”实力和优势,在深耕区域中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银行积极践行“三主动”,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主动研判区域经济特点、产业布局等经济人文基础,主动跟进区域发展战略;5年来成都银行累计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企业信贷投放支持超过9700亿元。
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棚改建设以及城市有机更新等方面,成都银行坚定扛起国企责任担当,多个项目实现成都地区首单首投,吸引和撬动更多同业资源投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成都银行还努力抓“幸福美好十大工程”,专注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和高品质公共服务,为轨道交通建设、TOD项目建设以及学校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成都银行的总贷款规模达到 7211亿元,其中对公贷款占总信贷余额达81.6%。
布局未来
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首次被提出,202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让创新“变量”成高质量发展“增量”?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是重要课题之一。
为打造未来业务发展战略制高点,成都银行坚持向上生长接续塑能,先后设立科技支行、文创支行、绿色金融支行、新经济支行等特色金融专营支行,积极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金融发展路径。
早在2009年成都银行便开始深耕科技金融,依托全国首批成立的科技支行,深化“专营机构+专业团队+专项授信+专属产品”四专服务模式,精准服务科技创新领域市场主体。截至2024年9月末,成都银行业务覆盖成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和创业板上市企业分别超过90%、80%、90%,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及增量排名四川省金融机构“双第一”。
传承千年的灿烂天府文化,让成都在新时代焕发独具魅力的青春活力,更成为产业发展的源源动力,2023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13.9%。2024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2800亿元。
成都银行于2018年率先设立了西南首家文创支行,持续通过“文创通”等相关信贷产品,助力成都市文创行业健康发展,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截至2024年末,通过“文创通”已累计服务超450家文创类企业,累计支持金额超43亿元。此外,成都银行发挥投行功能,2024年12月19日全国首单版权ABN成功落地,通过结构化设计,协助文创企业盘活版权资产,实现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
立体、全面、开放的大交通通道网络,优质、活力且高效的营商环境,让成都加速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彰显出巨大的消费活力与引领力。
面对成都蓬勃发展,不断焕发生机的消费市场,成都银行从2019年明确零售转型,不断依托“成行消贷”品牌,持续推出多种消贷产品和利率优惠政策,为市民装修、购车、旅游、教育等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
“80亿可转债完成转股,将进一步夯实我行核心一级资本,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供充足准备,”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该行将继续锚定“百年银行、一流银行”战略愿景,紧密围绕重大战略部署,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