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4900+字,含1图表,阅读时间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内容节选自《农小蜂:一文了解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景点》,报告全文约12万+字,含6图表。


核心观点

1.从景点的国际影响力来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阿者科村”已成功入选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2.从景点在国内的影响力及景点数量来看,云南省已有“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等70项农业文化遗产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水县、腾冲市”等12个县域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认定;“禄丰市、剑川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等14个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认定;“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品德村、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等63个县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认定;“红河县-赏梯田风光,享惬意生活:红河县城→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樱花谷→库博农业百果园→马帮古城景区(冬季)”、“丘北县-秋意乡村·古韵风情:丘北县城→普者黑景区(秋季)”、“腾冲:金秋银杏”等64条路线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3.从全省129个县“历史文化、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特色景点、名特产品”来看,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均有乡村地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依托乡村旅游品牌村(镇)、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以及美丽乡村等项目实施,打造出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民俗体验、乡村民宿等多种乡村旅游产品,涌现出城镇依托型、景区带动型、文化体验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村落型、产业支撑型、遗产拓展型等多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力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品质化、定制化、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乡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将乡村旅游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之中,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乡村旅游发展作出安排。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务实举措,推动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迈上快车道。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旅游局等7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2016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发布《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也随着政策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年均增速超过20%;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占比越来越高。

云南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生态气候、文化体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乡村旅游作为云南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云南省乡村旅游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留住乡土人才等方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云南省“全球‘最佳旅游乡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等知名景点以及全省129个县“历史文化、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特色景点、名特产品”等信息,对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景点进行梳理分析,供关注乡村旅游产业市场运行和发展的各方参考。

1.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景点

1.1.全球“最佳旅游乡村”:红河州阿者科村

2024年11月,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阿者科村成功入选。

阿者科村地处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核心区,这个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哈尼古村落,拥有保存完好的林(森林)、村(村庄村民)、田(梯田)、水(水源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聚落空间和悠久的哈尼传统文化底蕴。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阿者科村为代表的“林—村—田—水”四要素同构生态系统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世界遗产地核心;2014年,阿者科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阿者科村政府与村民坚持保护和传承好古老的建筑与传统文化习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为阿者科村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阿者科村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让阿者科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游客们来到阿者科村,不仅能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哈尼族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与民俗魅力。

1.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简称GIAHS,是指农村与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和景观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典型的GIAHS包括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等。

目前,云南省共有“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两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图表1:云南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FAO制表:农小蜂abeedata.com)

2.国内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景点

2.1.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0项

从景点在国内的影响力及景点数量来看,云南省已有“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等70项农业文化遗产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2.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

“建水县、腾冲市”等12个县域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认定。

2.3.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4个

“禄丰市、剑川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等14个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认定。

2.4.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3个

“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品德村、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等63个县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认定。

2.5.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64条

“红河县-赏梯田风光,享惬意生活:红河县城→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樱花谷→库博农业百果园→马帮古城景区(冬季)”、“丘北县-秋意乡村·古韵风情:丘北县城→普者黑景区(秋季)”、“腾冲:金秋银杏”等64条路线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3.全省129个县特色景点(示例)

内容节选自《农小蜂:一文了解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景点》中章节【8.全省129个县特色景点/8.1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板块。

3.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3.1.1.景洪市

3.1.1.1.历史文化

“景洪”为傣语谐音,意为黎明之城。1958年设景洪县,1993年撤县设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曼春满佛寺和曼飞龙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基诺族民歌“啥高”、基诺族竹筒乐“奇科·布姑”、傣族传统武术、大鼓制作技艺、象脚鼓制作技艺、傣族传统手工红糖制作技艺、曼掌村傣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嘎汤帕节、拉祜扩节、特懋克节、盘王节等。

3.1.1.2.地理气候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112.4公里。国土面积6866.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5%。澜沧江纵贯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18.6~21.9℃,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最高海拔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2196.6米,最低海拔南阿河与澜沧江交汇处485米,市区海拔552.7米。

3.1.1.3.自然资源

景洪市现有耕地34.3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8.89万亩,林地543.97万亩。已发现铁、铜等具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种,其中,铁矿1.16亿吨。大小河流160条,属澜沧江水系,水资源总量22.2亿立方米。地热水资源15处。电力装机总量182.7万千瓦。森林覆盖率78.44%,森林蓄积量7026.29万立方米,湿地面积13.48万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

3.1.1.4.区位交通

景洪市市区距昆明市693公里。拥有一类口岸2个(景洪机场航空口岸、景洪港水运口岸),重点通道2条(曼栋240、勐宋)。截至202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31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7.1公里;铁路通车里程116公里,中老铁路在市域内设有野象谷站、西双版纳站、橄榄坝站;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经市区,设有景洪港、勐罕港;辖区内有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

3.1.1.5.特色景点:野象谷、告庄西双景、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等

景洪市现有“野象谷、告庄西双景、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曼听公园、西双版纳傣族园、勐泐文化旅游区、勐泐大佛寺、曼飞龙白塔、总佛寺、星光夜市、景洪大金塔、中科院植物园”等特色景点。

其中,“野象谷、告庄西双景、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曼听公园、西双版纳傣族园、勐泐文化旅游区、西双版纳融创乐园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1.1.6.名特产品

景洪市名特产品有茶花鸡、斗鸡、小耳猪、茶叶、热带水果、小糯玉米等。

其中,“西双版纳茶花鸡、西双版纳斗鸡、西双版纳菠萝、西双版纳香蕉、西双版纳小耳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1.2.勐海县

3.1.2.1.历史文化

“勐海”意为勇敢之人居住的地方。1950年设佛海县、南峤县,1957年设版纳勐海、版纳勐遮,1958年设勐海县、勐遮县,同年两县合并为勐海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布朗族弹唱、傣族章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布朗族象脚鼓舞、傣族壁画、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勐海烤鸡制作技艺、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嘎汤帕节、拉祜扩节、桑康节等。

3.1.2.2.地理气候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146.6公里。国土面积5368.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1%。年平均气温18.9℃、降水量1341毫米、无霜期280天。最高海拔滑竹梁子主峰2429米,最低海拔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535米,县城海拔1200米。

3.1.2.3.自然资源

勐海县现有耕地104.3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8.36万亩,林地480.25万亩。已发现锆、轻稀土等具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1种,其中,锆10.58万吨。大小河流141条,属澜沧江水系,水资源总量36.7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6.9万千瓦,年平均日照2002.7小时。电力装机总量28.2万千瓦,其中,水力、光伏、风力、生物发电装机分别为11.3万千瓦、8万千瓦、6.95万千瓦、1.5万千瓦。森林面积452.43万亩,森林覆盖率56.18%,森林蓄积量3976.74万立方米,湿地面积6.25万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08种,其中,动物50种、植物58种。

3.1.2.4.区位交通

勐海县县城距景洪市45公里,距昆明市585公里。拥有对缅一类口岸1个(打洛公路口岸),重点通道1条(布朗山)。截至202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96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8公里。

3.1.2.5.特色景点:勐景来景区、大益庄园、独树成林景区等

勐海县现有“勐景来景区、大益庄园、独树成林景区、南糯山、中缅边境公园、景真八角亭”等特色景点。

其中,“勐景来景区、大益庄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独树成林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1.2.6.名特产品:勐海班章茶、水果、铁皮石斛、大米等

勐海县名特产品有勐海茶、水果、铁皮石斛、大米等。

其中,“勐海茶、勐海班章茶、勐海老曼峨茶、勐海帕沙茶、勐海章郎茶、勐海贺开茶”等18个品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陈升号”牌茶叶、“雨林古茶坊”牌茶叶、“八角亭”牌普洱茶、“大益”牌普洱茶生肖茶入选云南省“10大名茶”;“Driscoll's怡颗莓”牌水果入选云南省“10大名果”;“九斛堂”牌铁皮石斛入选云南省“10大名药材”。

内容节选自《农小蜂:一文了解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景点》,报告全文约12万+字,含6图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