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吴国发

初稿:2008年2月15日

修改:2025年2月07日

内容提要: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释迦牟尼创立、传播佛教的历程,具体介绍了佛教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教义,以及佛教在亚洲和世界的影响。本文说明,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伟大历史人物,而不是神。

关键词:释迦牟尼 乔达摩 佛陀 佛教 宗教 信仰 印度 阿育王



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前485年,英文为Sakya Muni,或Buddha)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因为父亲是释迦族,所以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有四种说法,一是公元前563年-前483年,二是公元前563年-前485年,三是公元前565年-前485年,四是公元前566年-前486年。我们采用第二种说法,即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3年出生,公元前485年去世,享年78岁。

释迦牟尼在27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3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78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也是中国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之一。在中国宗教史上,孔子、老子与释迦牟尼并称三大宗教的鼻祖。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理论对东方各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国王之子 养尊处优

大约公元前563年,乔达摩出生于古代印度(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个释迦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乔达摩出生时,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诃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乔达摩。

摩诃耶夫人在乔达摩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乔达摩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乔达摩在姨母的抚养下,自幼在宫中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王子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和技艺。乔达摩聪明勤奋,学得了许多知识,还是个骑马击剑的能手。净饭王对儿子寄予了厚望,期待他继承王位,一统天下。在乔达摩16岁时,净饭王就为他娶了同族长者之女耶舍陀罗为妻。净饭王还为他建造春夏秋三时的宫殿和园林池台,物色宫娥彩女,供他游玩取乐。

乔达摩在富丽堂皇的王宫里长大。作为王子,他地位高贵,生活条件优越,可谓养尊处优。但是,他并不贪恋宫中奢靡的物质生活,因为他看到国家的大多数人是穷苦的人,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乔达摩希望将来能够解救那些穷苦的人。

二、出家修行 悟得正觉

乔达摩27岁那年,一个偶然的事件突然改变了他的一生。据说,一次他看到了一个老人、一个残废者、一个乞讨者、一个死人,他从年老、疾病、贫困和死亡的痛苦中顿悟人生的目的就是探寻解除这些痛苦的方法。于是他终日苦苦思索,企图通过修行来摆脱人生的苦海。他终于决定放弃王子的身份,弃家外出求道,开始了创立和宣传佛教的生涯。

刚开始的时候,乔达摩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教学者求教。他们说通过祈祷、奉献、牺牲和举行宗教仪式的方式,灵魂就可以得救。乔达摩思前想后,认为这样做并不能超越生死,摆脱轮回。后来他到尼连禅河畔的森林里苦苦修行了六年,历尽磨难,仍然一无所获。

六年后(33岁)的一天早晨,乔达摩来到尼连禅河边饮水,看见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心中不禁悲叹:六年苦修,损身伤智,徒劳无益。若放弃苦行,仍像先前居家沉思,或许能获得解脱之道。于是他决定净身禁食。

乔达摩来到佛陀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他端正身体,并发誓不获道便不起坐。他默坐进入禅定境界。乔达摩在毕钵罗树下连坐了七天七夜,未进一粒米粟。到第七天黎明,乔达摩忽然感到长期萦绕在头脑里的疑难缠结全部解开了,混乱的大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原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万物的变化都遵循因果报应的规律,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环;人生如舟,苦海无涯,只有断绝一切欲望,多做善事,积累德行,才能消除烦恼,才能宁静地忍受各种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脱。这就是乔达摩所悟得的“正觉”。

从此,乔达摩成为佛陀(Buddha),简称佛,意思是“觉者”、“智者”。乔达摩成佛这一天是公元前530年农历12月8日。那年他33岁。从此,乔达摩成了释迦牟尼。他所创立的宗教被称为佛教。

因为乔达摩是坐在毕钵罗树下成佛的,毕钵罗树从此就都叫做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的意思。乔达摩成佛的地方,称为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和佛陀伽耶。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后无比地喜悦。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在附近的树下踱步,反复品味着自己所觉悟到的真理,一连在树下呆了21天。因为这种获得真理、得到解脱的快乐,使释迦牟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他只是感到他的思维在扩大、升腾,已经和宇宙融为一体了。

三、弘扬佛法 教化众生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以大慈大悲的心肠、博大精深的智慧、吃苦耐劳的精神,游走四方,进行了长达45年的连续不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

释迦牟尼主张人人平等,富贵者应该帮助贫苦、低贱者。他向人们宣传,只要行善修行便可以跳出人生苦海。他认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是世人今生来世的必然规律。他的观点和主张为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不同阶级的人提供了精神出路,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释迦牟尼先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向阿若侨、陈如等五人宣传他的教义。这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法 轮。后来,由于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宣传、说教,信奉、皈依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许多穷苦农奴,而且不少王公贵族,都纷纷信奉佛教,皈依佛门。在传教的过程中,释迦牟尼广收门徒,声望日增,被人们视为圣哲。他的声望逐渐传遍了印度北部的各城市。

曾经因他的出走而悲痛欲绝的净饭王获知释迦牟尼的成就后也颇感欣慰。在佛教经典里有一幅画描绘他返回家乡、见到亲人之后的情景。当释迦牟尼回到迦毗黎国传教时,净饭王便派使者请他回故乡暂居一日。从父亲的口中,释迦牟尼得知了妻子的忠贞。原来自他出走之后,他的妻子就一直厮守在家中,一直默默地与释迦牟尼保持一致,同甘共苦。现在,妻子更是将他奉为神明,在他返回之前因兴奋而跌伤了脚踝,见到释迦牟尼后则跪倒在地,头碰到了他的脚,以示尊重。释迦牟尼非常高兴,并十分感激她,祝福她今后幸福,然后便到另外一个城市继续传教了。

释迦牟尼施教、传教的方法很独特。他的宗教礼仪简单,使用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jì]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获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行善积德,脱离苦海。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共收了500个入门弟子,号称“五百罗汉”。他四处游走,沿路化缘,随时坐禅,到处宣讲佛法。他的这些行为成为佛门弟子效法的榜样。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印度。他的嫡系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的广大地区。

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说教,阿若侨、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僧团在开始只收男弟子,即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波提入教后,僧团才开始接纳女弟子,即比丘尼,俗称尼姑

当时的印度社会,种姓等级现象很严重。释迦牟尼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并用宗教上的平等代替社会平等,即每个人在修行这一点上是平等的。释迦牟尼的弟子中各个种姓的人都有。他有10个大弟子,其中一个名叫优婆离,出身是剃头匠,这是地位很低的种姓。他的弟子中还有猎人、妓女、改邪归正的强盗等等。释迦牟尼曾打比喻说:河流在进入大海以前,各有自己的名字,一进入大海,就没有区别了。不同种姓的人信仰了佛教,进入僧伽,也和河流进入大海一样。因此,佛教在中下层群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释迦牟尼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它伦理道德相抵触,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者、病人以及年令不满20岁的人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规定。

起初,僧团以出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僧团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清规戒律。

释迦牟尼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不出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门弟子。他们的修行同样可以获得涅槃。

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后来他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吠舍离。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他又继续西行,在西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吃了信徒供献的食物。食后,释迦牟尼中毒腹泻,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亦译“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侧卧,半夜圆寂。临终前,释迦牟尼给他的信徒们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啊!众徒们,我告诉你们,顺服于死亡就是众生,当为真谛而奋斗。”

释迦牟尼逝世后,佛身被弟子们火化。火化后他的骨头成为白、黑、红、金等颜色的闪闪发光的物体,称为“舍利”。后来,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成许多份,送给包括 中国 在内的八个国家。时至今日,他的舍利仍被世界各地的人建塔供奉着。

为什么释迦牟尼的佛身火化后骨头会变成闪闪发光的舍利,至今用现代自然科学仍然无法解释。



四、创立理论 阐述教义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有一整套理论和教义,其内容包含在《阿含经》中,“阿含”有“集结教义学说的经典”之义。《阿含经》中所述的理论和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是佛教理论的核心。

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种涵义、三种境界:(1)正觉,就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完全真实地觉察了,理解了;(2)等觉或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地使别人也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功德都达到了最高、最圆满的境地。

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谛”。谛是真谛、真理的意思。佛教的四谛是:

(1)苦谛。即“一切皆苦”:人间一切莫不为苦,生、老、病、死,与亲爱的人别离,同怨恨的人会面,祈求而又得不到,等等,都是苦。

(2)集谛。佛教以集谛说明苦的原因。人生的苦产生于人们的欲爱(私欲和性爱),有欲爱而达不到目的就感到苦。有欲爱就会有思念和行动,有思念和行动就会造成后果,这就是所谓的“造业”,而造了业就不免遭到报应,堕入苦海。

(3)灭谛。就是消灭欲爱,并达到一种“涅槃”的境界。这是佛教追求的目的。个人的一切欲爱解除后所处的状态叫做涅槃。“涅槃”的意思是“寂”。佛教用“寂”这个词来表示“不生不灭”的境界。

(4)道谛。佛教认为要达到“涅槃”,就要修道。“道谛”是讲佛教的修道途径。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成为阿罗汉(意为“不生”),而不再堕入轮回。

知苦、断集、冥灭、修道是四谛的宗旨。

在四谛的学说里,根本的一条是“苦”。佛教把现实和人生都看成是各种各样无休无止的痛苦。为了消灭痛苦,求得解脱,释迦牟尼提出了八种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八正道”:(1)正观(正确的观点);(2)正思(正确的思考);(3)正语(正确的议论);(4)正行(正确的行为);(5)正坐(正确的生活);(6)正求(正确地努力);(7)正心(正确的意念);(8)正省(正确的自省、精神专注)。释迦牟尼说:“出家人有二种谛,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离,此非解脱之法;二者不正思维自苦其身而求出离,永无解脱;离此二谛乃为中道,精修勤习能至涅槃”。这表明他既反对纵欲享乐,又反对极端苦行,而认为应抛弃这两种极端,采取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即“正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佛教中的“十二因缘”是指十二层因果关系: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因缘论”是释迦牟尼观察宇宙,断悟人生的独特方法,是佛教的世界观。“因缘论”又叫“缘起法”。“源起”,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相助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释迦牟尼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的,一旦“因缘”分散事物就会消失;这样生生灭灭相继无穷,因而都是虚幻的。

释迦牟尼关于佛教的言论、主张直到他逝世后几百年才用文字整理出来。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逐渐分成了几个教派,主要的两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很多学者认为小乘派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比较接近。小乘派在南亚居统治地位。大乘派在中国 的西藏和其它地区、北亚一般地区居统治地位。

五、传遍亚洲 影响世界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逐渐传入中 国 和东亚、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在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个时期里,佛教传播缓慢。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年-前232年)改信佛教,并且立佛教为国教。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阿育王是这个帝国的缔造者。阿育王的支持使佛教的影响在印度迅速传播开来,并进而传到了相邻国家,传遍整个东南亚,包括今天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直接进入西藏;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佛教传入中 国,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又从中 国 传入朝鲜和日本。在印度国内,佛教在公元三世纪后开始衰落,到公元十世纪时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但是,在日本、中 国 的西藏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千百年来佛教都是主要的宗教。在中国 汉人中流行的佛教主要是禅宗,这是带有某些儒家色彩的佛教。

佛教在历史上对印度、中国、日本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佛教的传播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唐朝三藏西行印度取经之事便是一各很好的例证。

20世纪初期以来,东南亚各国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运动的领导人把复兴佛教作为反对西方殖民文化的手段之一,佛教因此重新获得发展。这些国家独立后,大都把佛教宣布为国教,佛教组织和僧人直接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民众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在印度,佛教沉寂了六七百年后,也重新出现复苏。

在当代的日本,佛教的影响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许多新的佛教派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属于日莲正宗系统的创价学会。它宣传“佛法民主主义”、“人性社会主义”、“地球民族主义”的“第三文明论”。它的政治组织公明党(已政教脱离)是日本国会中的第三大政党。

今天,佛教不仅在亚洲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宗教,而且在亚洲以外的国家也是一个有不小影响的宗教。近几十年来,日本、东南亚以及中国 西藏佛教的一些宗派,在欧美和世界成立了各种佛教组织,建立了很多寺庙,进行传教活动,扩大了佛教在世界的影响。

佛教学说是世界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各种宗教学说中,佛学独树一帜,与基督教学说和伊斯兰教学说并驾齐驱。佛教创立2500年来,经久不衰,至今全世界佛教的信徒已超过2亿。

佛教提倡灭私欲,做善事;不杀生,不打斗。佛教要人们致力于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以便消灭痛苦,求得解脱,达到完满境界。因此,佛教对于社会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释迦牟尼作为世界上三个主要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面的叙述已经说明,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伟大历史人物。但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教徒的渲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释迦牟尼被神化了,逐渐成为“佛法无边”的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