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禅寺坐落于奉化城北,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初名“崇福院”,位于龙溪之西,后在唐武宗会昌中期(公元841~846年)因法难而遭毁。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闲旷禅师于龙溪之东重建,并更名为“岳林寺”,唐相李绅题写门额。

宋仁宗赵祯多次召见文岳禅师入京,并赐御制诗偈及御札,飞白书“佛法”二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以年号为供奉弥勒殿堂赐号“崇宁阁”,形成“岳林十景”,并建“十景题阁”,名扬四海。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额“大中岳林禅寺”。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宋哲宗赐布袋和尚号“定应大师”。

元、明两代,寺院历经兴废,元朝天历三年(1330年),铸铜钟,重达万斤有余,钟声能传至二十余里,信众以击钟为荣,当地人闻钟而喜,视为祥瑞。


走到寺院前,只见山门高大巍峨,其上书写着“大慈圣境”四个大字,门额竖立着“岳林禅寺”的匾牌。按照寺院的传统,门额竖立往往意味着由皇帝亲自题写。

寺院山门前,一对石雕子母大象摆件引人注目,它们造型独特,一大一小,代表着母子情深。大象性情温和,乐于助人,身旁还伴有一尊活泼可爱的小象,彰显了大象慈祥的母爱,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若将这样的子母石象置于私人住宅庭院前,寓意着家庭人丁兴旺、和睦美满。在风水玄学中,子母石雕大象摆件寓意“双象吸水阵”,象征着财源广进、人气旺盛。尽管这类摆件在寺院门口较为少见,但其美好寓意同样适用于寺院,为庄严的寺庙增添了一抹生动与活力,让禅院氛围更显活泼与亲民。


进入岳林禅寺的山门,远远便能望见一尊高大的弥勒佛石雕像矗立眼前。弥勒佛面相和善,大腹便便,笑容可掬,拱手作揖,时刻迎接前来参拜的信众。岳林寺是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剃度和圆寂之地,亦是举世闻名的弥勒道场。据印度佛教经典《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名阿逸多,为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教化菩萨,历经四千岁后将降生于人间,于华林园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



因此,弥勒被佛教预言为将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然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弥勒佛形象被塑造成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中国僧人布袋和尚形象,历代受到中国信徒的供奉与朝拜,这反映了中国传统信仰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抬头仰望,寺庙中的石雕弥勒佛令人赞叹不已。弥勒佛笑容满面,仿佛能驱散一切烦恼。其面部特征喜庆,双眼弯如新月,笑意盎然;嘴巴微微张开,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笑容极具感染力。弥勒佛肥厚的耳垂垂至肩头,几乎遮住了脖子,给人一种特别的喜感。佛像双拳抱起,形成一种迎接宾客、高朋满座的视觉效果。


弥勒佛,这位被尊称为未来之佛的尊者,以其无边的福气与祥和之气,成为了祈愿美好明天的象征。石雕弥勒佛,在中国民间深受信奉,广为流传,其形象在信徒心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展现出的大度、宽厚、自然与笑容,仿佛将世间所有魅力之人的品格集于一身,让人心生敬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