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阳茂高速新墟服务区发生一起恶意划破车辆轮胎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极目新闻报道,2月4日,一名小米SU7车主在服务区短暂停车后,因胎压异常警告发现轮胎被划,随即有陌生男子主动询问是否需要补胎。车主通过车辆监控锁定嫌疑人并报警,最终警方将60岁的嫌疑人王某刑事拘留。事件虽已进入司法程序,但其暴露的高速服务区监管漏洞和潜在利益链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从警方通报和监控视频可见,嫌疑人作案手法娴熟:车主离开仅几分钟,王某便手持工具快速划破轮胎,随后以“补胎”为名招揽生意。更令人后怕的是,当天同一服务区至少有三辆车遭遇爆胎,若无胎压监测系统预警,高速行驶中爆胎可能导致严重交通事故。此类行为已非单纯的“宰客”,而是将车主生命安全置于险境,涉嫌危害公共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服务区的汽修店由服务区外包经营,而轮胎被划车辆的位置恰在汽修店门前。尽管服务区称“无法确认嫌疑人与汽修店关联”,但据媒体报道,早在2024年4月,在新墟服务区就有多辆车轮胎被扎的情况。车主们进入服务区汽修店后,强制换胎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这种“巧合”不禁令人怀疑:恶意划胎是否已成某些黑心商贩的“创收手段”?更有网友质疑,新墟服务区此类事件频发,到底是谁在纵容这些不法行为?
该事件对高速服务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引发了公众对服务区安全监管的担忧。一方面,服务区将汽修业务外包后,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约束。例如,车主在服务区内难以选择其他维修渠道,被迫接受高价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区安保措施形同虚设。嫌疑人能在监控下公然作案,且类似事件屡次发生,说明服务区监管严重缺失,管理责任需要加强。
要杜绝此类恶性事件,需多管齐下,强化法律震慑,对恶意破坏车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依法从严惩处。本案中王某被刑拘仅是开始,若查实其与汽修店勾结,需追究共同犯罪责任,并彻查背后利益链。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需对承包商资质、服务定价、操作规范等加强监管,设立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对屡次违规的服务区实行“一票否决”退出机制,压实服务区管理责任。
从法律角度来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绝非小事。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若损失金额较大,如本次事件中车辆定损为8531元,嫌疑人或将面临刑事责任。若此事件被认定为有组织犯罪,涉案者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处。或许,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破坏行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利益链”。
一起恶意划胎事件,撕开了高速服务区监管失序的疮疤。春运期间,数千万车主奔波在路上,服务区本应是旅途中的“安全岛”,而非“黑心陷阱”。唯有通过法律严惩、制度革新和社会监督的多重合力,才能重塑服务区的公共服务本质,让归家之路真正安心、畅通。
开屏新闻评论员 夏体雷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