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四川“献血大王”杨秀伟因头晕和呕吐症状越发严重,来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就医,一到医院,医生听了他的症状后,却马上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将他送去抢救室。杨秀伟表示,完全没想到,原以为是急性肠胃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被确诊为脑梗。
图|封面新闻
据悉,58岁的杨秀伟,从2005年起开始投身于无偿献血事业,20年间共计无偿献血313次,至少给622人带去了帮助。如今,在四川省无偿献血排行榜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被称为四川“献血大王”。
目前,杨秀伟的病情仍处于危险期,但状态尚属稳定。但医生表示,情况稳定并不代表脱离危险,脑梗随时有反复的可能性,仍需住院观察。
脑梗在秋冬季节高发
脑卒中的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世界卒中组织总结了关于卒中(脑卒中)的相关数据,指出每年脑梗新发病例可达到1370万例,而在全球范围内,也有9000万人曾确诊过脑梗,并且每年约有550万人死于脑梗。
脑梗常发生在秋冬季节,这是因为秋冬季节气温变化会比较大,降温比较快,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交替阶段,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的问题,而血压波动较大,也会对血管造成影响并诱发脑梗。
因此,各位朋友们一定要留意身体的异常,做好预防。
脑梗是怎么悄悄找上门的?
正常的凝血功能既能防止受伤时失血过多,又能保证血液可以在血管内缓慢流动而不凝结。
不正常的凝血功能,可以表现为凝血功能太弱,比如大脑中出现小出血点,也可能因为无法主动止血而造成脑出血。还可以表现为凝血功能太强,此时血液在体内流动时很容易自动凝注而形成血栓,这个血栓发生在脑血管就可能导致脑梗的发生。
近些年脑梗不仅越来越高发,并且也越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实归根到底,与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有很大关系,这些不良习惯都会扰乱内环境代谢紊乱,导致三高等危险因素的发生,脑梗自然“悄悄”而来。
脑血管脆弱,有很多原因,比如:
1. 肥胖
肥胖,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极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的发生。
青年期肥胖的人群,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较正常人群上升78%。
颈部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较大。研究发现,超过5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
2. 高血脂
肥胖是高血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可以导致脑部缺血,造成脑卒中。
目前,在青少年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罹患肥胖症,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也起始于青少年时期,所以,年轻人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血脂水平。
3.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的概率约为非高血压患者的3.68倍。早期进行血压管理,对于降低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4. 吸烟
吸烟可以增加青年患者出现脑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率。
国外一项针对70余万名各年龄段女性的研究发现,在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女性中,吸烟可增加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发生的概率,而且,吸烟越多,危害越大。
如果每天吸烟大于15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率为不吸烟者的4.75倍,而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概率分别增加1.5倍和2.5倍。
5. 饮酒
酒精的摄入也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长期酗酒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大量饮酒者,出现脑出血的概率约是非饮酒者的3.36倍。
6. 久坐与缺少运动
研究表明,与活动量不足的人群相比,高活动量人群发生中风的概率降低15%~26%。
此外,运动对于卒中的康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缺血之前还是之后,运动都可以减少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行为评分。可以使得梗塞体积减少了25.2%,神经行为评分提高了38.2%。并且在发生脑缺血之前进行运动,可以获益更大。
预防脑卒中,除了避开上面的危险因素,还有两招很有用。
第一招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的饮食,充足的休息时间,适当的运动等等。
第二招就是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可去正规医院挂神经内科号或专门体检中心,内容主要有下面几项:
一般项目:BMI(身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检测。
脑血管超声+颈动脉超声:筛查脑血管和颈部血管是否有狭窄、供血受限的现象。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检查出心房颤动和其他类型心脏病。因为房颤患者常伴有血栓形成。心房血栓一旦脱落,就有可能顺着血液流动,最终堵塞脑部血管,造成缺血性脑卒中。
每年1次体检,爱护自己,从这一刻开始吧!
资料来源:封面新闻、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