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审判》杂志今年自第1期起陆续推出“聚焦‘十一个坚持’”系列策划。本期围绕“聚焦‘十一个坚持’之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特推出一组封面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强调要“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公正与效率”,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胡启航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近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人民至上”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责任感,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和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
“典”亮人民美好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保障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共1260条,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构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贯彻实施好《民法典》,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法院的谆谆嘱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以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保障美好生活需要的殷切期待。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民法典》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立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20年5月28日有效的全部591件司法解释进行逐一清理,废止116件,修改111件。在广泛征求、充分吸收立法机关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民法典时间效力解释、担保制度解释、总则编解释、人脸识别解释、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解释等司法解释。上述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人民法院统一裁判尺度,确保《民法典》正确适用起到了应有作用;在社会层面,也发挥了厘清法律适用争议问题、稳定社会预期的积极作用。
《民法典》姓“民”,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大到房产买卖、公司设立,小到针头线脑交易、物业费交纳……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的挑战。《民法典》人格权编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民法典》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扩大了隐私权保护范围;将同样具有识别特定自然人功能的“电子邮箱”和“行踪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全面、严谨、细微。
2021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严格按照《民法典》规定,高质量开展民事审判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一大批适用《民法典》化解纠纷的典型案例陆续涌现,如安徽合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浙江杭州“地铁萌娃”肖像权纠纷案等,发挥了鲜明的导向作用。人民法院通过审理相关案件,全面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有效落实产权政策,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02
严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
2024年11月,国家打击缅北电诈再传捷报。公安部部署云南公安机关加强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的警务执法合作,首次在缅甸当阳地区抓获1079名实施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其中,中国籍犯罪嫌疑人763名。目前,全部中国籍犯罪嫌疑人已被移交我方。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社会危害极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从严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切实增强群众反诈防骗意识,守护好居民的“钱袋子”,各级人民法院把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开展全民反诈防诈法治宣传活动。人民法院通过开展反诈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易受骗重点群体进行“浸入式”教育;通过庭审网上直播,构建“审宣”一体化办案模式,注重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开设法治特色公开课。
平安,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人民法院将打击锋芒对准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违法犯罪,回应百姓关切,维护朗朗乾坤,把平安答卷写在人民心中。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强调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下简称“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涉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司法保护等典型案例,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充分履行审判职能,依法严惩危害食用农产品安全犯罪,推动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取得了积极工作成效。
开设赌场、高利放贷、霸占农村土地、侵吞农村集体资源……2025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农村黑恶犯罪典型案例。发布内容显示,一些犯罪分子在利益驱使下,为非作恶,欺压残害基层群众,逐渐发展演变为农村黑恶势力,严重危害农村地区政治生态、法治生态、社会生态,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毒瘤。
“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对于黑恶势力的严重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精准判断。
2021年3月29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标志着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会议强调,专项斗争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有与黑恶势力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扫黑除恶,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三年多来,人民法院闻令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决心和态度,坚决打好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这场“持久战”。
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中,全国各级法院立足审执职能,大力推动案件清结、黑财清底,以执法办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工作方法,严格审限管理,开展执行攻坚,以快节奏、高质量的要求按时完成涉黑恶案件的审判执行任务。社会治安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有了更多期待。一场场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一项项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司法举措,让老百姓有了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3
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难题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溪江畔的“枫桥经验”,60余年来历久弥新,在神州大地孕育出一个个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2023年11月召开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动员部署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转化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强大动力,结合‘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做深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切实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从乡村“枫桥经验”到城镇“枫桥经验”,从海上“枫桥经验”到网上“枫桥经验”……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的重要论述,围绕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把“抓前端、治未病”理念贯穿审判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人民法庭作为法院的“神经末梢”,贴近基层、融入一线,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各地法院近年来全力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示范创建,积极推动人民法庭角色定位由单纯办案向综合治理转换,职能作用由“坐堂问案”向主动服务转型,工作模式由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
在内蒙古,敖汉旗人民法院四家子人民法庭根据辖区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涉农纠纷多发易发的特点,全力打造“农耕特色法庭”,探索出“党委领导、联动化解、分类处置、巡回审判、普法释法”的矛盾纠纷治理模式。依据“涉农纠纷案件分类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实行“一案一策”管理。针对土地治理、土地相邻边界不清、土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的不同纠纷类型,采取不同处置方案,协同派出所、司法所、自然资源所等成员单位合力开展诉调衔接,及时定分止争。
在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打造涉老审判专业化人民法庭——亚运村人民法庭,与朝阳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合作共建“银龄普法员”工作机制,由有意愿、有经验、有能力的离退休老干部职工等热心公益人士组成“银龄”普法队伍。法庭持续加强与老龄法律领域专家学研互动、协调联动民政与老龄部门,以多方座谈、联合调研的形式进行研讨,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涉老审判工作机制,以更高效、更便捷的诉讼服务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在广西,鹿寨县人民法院中渡人民法庭积极打造解纷新模式,提炼出独具辖区特色的解纷“六法”,即赶圩处纠、借力织网、家事课堂、家风引导、一村一员、指导民调。同时,中渡法庭主动融入当地党委领导下的多部门协作联动基层治理大格局,根据不同的矛盾症结,采取个性化工作模式,探索和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新型审判工作方式。
一个个精彩故事、一张张幸福笑脸,见证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独特魅力。
04
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被执行人难找,财产线索难寻,执行财产变现难、周期长,案件执行了但是没有执行完毕……执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2024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收到了一起本应由宜兴市人民法院执行的案件。
原来,某资产公司与某木业公司发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2019年,该案经宜兴法院判决后,因某木业公司涉及国外反倾销补贴诉讼案件,当地政府牵头召开专门协调会,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执行受阻。该案从首次执行至2024年4月已有5年,其间,被执行人某木业公司一直宣称账上没钱,对本案涉及的债务未予履行。这种消极态度让某资产公司十分不满,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为排除执行中受到的不当干预,使执行法官抛却顾虑,依据法律、事实尽快推进案件解决,宜兴法院想到了交叉执行。该案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给了新吴法院。
收案后,新吴法院经验丰富的执行干警组建起团队,第一时间查阅卷宗,吃透案情,并深入现场进行大范围调查,认定某木业公司存在借壳经营、规避执行的行为。最终,通过释法明理,法院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环,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满意度的具体环节。上述案件执行难题的成功化解,正是得益于新时代人民法院执行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交叉执行。
2023年10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开展了交叉执行工作试点。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挂牌督办重点案件,试点及部分主动开展交叉执行的法院攻克了一批大案要案“骨头案”,激活了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效能,为切实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为持续推进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执行工作现代化,各地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执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改革,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取得显著成果——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强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多方协作,建成覆盖不动产、股权、车辆等主要财产形式的网络查控系统,近2000家单位协作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构建起横向联通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体化多跨协同联动机制;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明确交叉执行工作任务,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对交叉执行的启动、案件的范围、交叉执行的报审、交叉执行案件的办理流程、交叉执行案件的管理、奖惩机制等进行全面规范,为交叉执行工作的稳步推进列出“计划表”、画好“施工图”;
青海三级法院以有效破解“查人找物”难题为落脚点,充分利用“总对总”“点对点”执行查控系统,加强与公安、不动产等相关部门业务协作,规范财产查控办事流程,同时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根据被保全财产性质、种类,实行定人、定案、定向精细化管理,实现从“一案一办”到“类案共办”的转变,有效提升办理效率;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司法的脚步始终向前,义无反顾地向人民群众的期待迈进。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02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0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