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绋是我国古代对逝者最崇高的礼仪之一,能够享受执绋这种规格葬礼的人基本上都是地位崇高之人。

1954年12月7日,由周恩来总理执绋,一支由开国元帅与功臣所组成的送葬队伍在北京街头迈着沉重的脚步。

送葬队伍极其浩大,当时整个北京城中有许多居民也感受到了送葬队伍中各个成员的沉痛之情。



这支送葬队伍中有许多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将领,其中不乏彭德怀、贺龙以及陈毅这几位开国元帅。

整支送葬队伍中弥漫着一种伤心的氛围,带头人周恩来总理更是忍不住落泪。

能够让周总理感到如此伤心之人,无疑对周总理本人而言非常重要。那么这位逝者究竟是谁?这么多的开国元帅与功臣为什么要给此人送葬?

“拯救”周恩来

这位让周恩来如此痛心的同志名叫杨立三,他是我国解放后首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与周恩来在革命时期就建立了浓厚的友谊。



红军长征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极为重要,如果当时红军长征以失败告终,那么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概率会小许多。

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遭遇的环境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恶劣许多,当时的周恩来已经成为了共产党的重要领袖人物。

他也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员,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周恩来在长征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身体不适。



当时红军处于过草地的关键时刻,草地环境十分恶劣,以周恩来当时的身体状况他无法独自度过草地。

随队的医生也对周恩来的同志进行了身体检查,周恩来想要恢复身体状况必须及时做手术。

但当时根本就不具备安全的手术环境,在这一局面之下彭德怀只能找人组成一支担架队一直抬着周恩来直至走出草地。



由于抬人工作过于危险,彭德怀采取了自愿报名的方式。其中以杨立三最为积极,他加入担架队后与周恩来形影不离。

虽然担架非常重,但他还是与其他的战友配合一起将周恩来抬出了草地。他们足足花了六天的时间才走出草地,在这段时间后杨立三对周恩来十分照顾。

在他的照料下,周恩来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好转。



周恩来对杨立三等人非常感激,他深知不是担架队的几名战士,他的结局只有死亡。

虽然杨立三等人说自己不累,但他们肩膀与脚底上的血泡以及脸上疲惫的神情足以证明一切。杨立三抬周恩来走出草地的这段经历让两人建立了浓厚的革命友谊。



革命之旅

杨立三相较于其他人而言,他的童年生活较为安稳。杨立三的父亲当时有不错的经济实力,在他父亲的支持下杨立三小时候还读过几年书。

这段读书生涯使得杨立三的思想得到了启蒙,这也为他后来加入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杨立三刚成年没多久,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全面爆发,这场运动使得许多像杨立三这样的年轻人思想彻底得到了解放。



杨立三也深知自己的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杨立三有了参军的想法。

杨立三并不是独生子,他还有一个哥哥。他的哥哥杨瑞南与他一样同样具备高昂的革命热情。

杨瑞南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当时湘军的一名营长。他得知弟弟有参军想法后,他就推荐弟弟加入了湘军。



加入湘军后的杨立三晋升速度非常快,由于杨立三读过不少书,他很快成为了湘军的一名司务长。

湘军司务长的工作薪资水平十分高,按道理来说杨立三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但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湘军内部存在一系列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湘军无法发挥真正的作战能力。



杨立三虽然想要解决湘军内部的作风问题,但他只是一名司务长没有太大的权力。

努力无果后,杨立三对湘军彻底失去了希望,他辞去了湘军的工作回到了老家教书。他认为给青少年传授先进的革命思想更为重要。

杨立三回乡后踏踏实实教了几年书,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他内心还是想要冲在革命事业的第一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立三得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理念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杨立三不久后就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杨立三加入共产党时仅有二十七岁,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思想觉悟比很多老共产党人都要高出许多。杨立三参加过秋收起义,秋收起义也让杨立三与毛泽东两人有了一定的联系。

毛泽东通过了解得知了杨立三之前一直负责湘军的后勤工作。



为了让杨立三发挥他的全部能力,毛泽东将整个队伍的后勤工作也交给杨立三管理。

后勤工作对于一支革命队伍而言十分重要,除了简单的粮食之外,后勤工作人员还需要负责战士们的服装、弹药以及军饷。

一旦后勤出了问题,那么整支队伍要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杨立三所在的队伍人数众多,他当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粮食不足问题。



杨立三为了让队伍中的战士们吃饱饭,他除了基本的农耕之外还会与一些百姓们进行商品贸易,杨立三用不菲的财务从老百姓中得到了充足的粮食。

粮食问题解决后,杨立三又开始着重解决军队的服装问题。服装对于每一位战士而言都十分重要,一件好的服装可以让战士们驱寒保暖。

虽然服装制作并不难,但当时杨立三所在的队伍人数已经扩张到夸张的四十多万人。



想要给如此多的战士配备好服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并且杨立三的预算也有限。虽然任务十分艰巨,但杨立三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出了既便宜又好用的军装。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杨立三为全军队的后勤工作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红军长征的难度远超他的想象,为了让战士们保持最佳状态,杨立三想尽了一切办法筹备了充足的粮食与药品。可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与杨立三等这样的后勤人员有着密切关系。



杨立三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抗日战争极其惨烈。

虽然中国共产党负责的并不是正面战场,但共产党还是派出了朱德、彭德怀等大将在晋东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该根据地驻扎了大量共产党战士,为了确保战争们能够以最好的状态上场杀敌。在朱德等人的申请下,党中央将杨立三调往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杨立三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该抗日根据地的后勤工作,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加大了进攻规模。

这让战争前线的形势变得极其不乐观,日军火力的加大也让杨立三的后勤任务加重了许多。当时杨立三面临着缺乏粮食、枪支弹药以及物价飞涨等一系列问题。



一开始国民党还会支援八路军粮食以及枪支弹药,但蒋介石对八路军一直有防备之心,所以后来国民党就停止了对八路军进行任何补给。

国民党的补给缺口只能有共产党自身来解决,杨立三等人深知只有拥有自己的兵工厂才能彻底解决枪支弹药问题。

当时的八路军其实也拥有不少兵工厂,但这些兵工厂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整体质量并不高。武器的劣势让八路军在前线吃了很大的亏。



杨立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通过翻阅大量的武器资料独自研发出了“八一式”步枪,这一步枪的出现彻底弥补了八路军火力不足的问题。

除了步枪之外,杨立三还与其他的研发人员研发出了自制的手榴弹与地雷,这两种武器都素大杀伤性武器,配备这两种武器的八路军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杨立三所做的这一切得到了前线将领们的高度认可,彭德怀对杨立三的贡献曾经做出过高度评价。



他表示杨立三是整个八路军后勤工作的第一人,不是他与其他后勤人员的努力,八路军的战斗不会那么顺利。就连毛泽东也对杨立三的贡献进行过称赞。

武器问题解决后,八路军的处境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该问题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物价就开始飞速上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通过封锁中国通商港口等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面对这一问题时采取的是大肆印发纸币的方式,虽然该方式让国民党短时间内得到了充足的资金,但这种方式也让中国的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平民百姓。

杨立三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等问题,他推行了全新的工资计算方式。在该计算方式下,每个人的工作都会随着货币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计算方式虽然不适合现代,但在当时还是极大程度缓解了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

对抗大的重要贡献

杨立三除了负责红军的后勤工作外,他还投入到当时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建设工作中,该大学是党中央入驻延安后所建立的。

抗大成立后,许多具有爱国情怀的年轻人纷纷来到抗大进行学习。



由于来此学习的学生人数众多,当时抗大的宿舍十分紧张。杨立三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下定决心要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解决学生宿舍问题,杨立三通过实地考察挑选了一处废弃的城隍庙,他将城隍庙改造成了学生宿舍。

由于重修宿舍任务时间非常紧,杨立三半个月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没有怎么休息。在他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城隍庙内破旧的房屋全部被改造成了干净的学生宿舍。



除了最基本的学生宿舍之外,杨立三还在抗大内建设了餐厅、杂货铺等。这些都有利于满足抗大学生们的生活需求。

来到抗大的学生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其中有不少人都成为了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抗大的学生第一时间就来到了战场第一线,他们深知自己在学校内学习的知识终究会变成抗日的有力武器。



由于这一批抗大的学生基本上都前往的第一线,抗大立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此时的抗大在全国都有不小的名气,很快报名学生的人数就突破了三千人。

报名人数也超过了抗大学生宿舍的容量,杨立三为了解决学生宿舍问题,他采取挖窑洞的方式开辟了多个学生宿舍。在延安挖窑洞要比直接盖房子成本低许多,并且建造速度更快。



杨立三还考虑到抗大的交通问题,他带领工人修建了一条长达三千米的公路,这条公路方便了抗大师生的日常出行。

抗大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人才,抗大学生能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于学习离不开杨立三的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立三也是抗大一位特殊的老师。



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成为后勤部长后杨立三带领技术人员攻克粮食等技术难关。

虽然他身居高位,但杨立三秉持自身的原则,他对给领导送礼物等行为感到十分厌恶。

在新中国大授衔之前,杨立三被查出脑癌。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脑癌无疑是不治之症,国家对杨立三的脑癌十分重视,他们想让杨立三出国治疗。



而杨立三却由于怕给国家添麻烦就拒绝了上级领导的这一要求,杨立三最终还是在周恩来等领导的劝说下才前往苏联进行治疗。

虽然苏联的医疗水平很高,但杨立三同志最终还是倒在了病魔下。



结语

杨立三的离世对于新中国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虽然杨立三更多的是负责后勤工作,但不是他的努力那些冲锋在前线的战士们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杨立三身上默默付出的精神对后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杨立三等革命先辈的努力铸成了如今辉煌的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