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文博时空/文颜歆窈/文唐代民谣以“三郎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来描述玄宗李隆基对于马球的热爱,他 24 岁因一场马球比赛成名,登基后更是大力推广马球,带动了全民马球之风。在唐代,皇家宫苑、贵族宅邸,甚至大街小巷都有可能存在马球场的身影。古人打马球有什么样的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让我们重返激烈的宫廷击球现场一探究竟。




南宋 李公麟(传)《明皇击球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在这首《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中,韩愈极尽笔墨,描写了宁节度使张建封组织、参与马球游戏的情形,既写到球队的队形变化、球员击球的种种动作、豪华的马饰、球飞行的速度,也写到现场欢呼观众,表现出了唐人对打马球的喜爱之甚。平整的球场之上,数马奔腾。马蹄杂沓间,只见两支击球队伍分分合合,军士侧斜身体,转过臂膀,紧夹马腹,球杖挥动,马球飞舞,酣战淋漓。

马球,原名“波罗球”,也叫击鞠、打球,是一种骑在马上执杖击球的体育运动。对于它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古波斯(今伊朗)说,二是吐蕃(今西藏)说,三是中国东汉“击鞠”说。





东汉 打马球画像砖拓片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出土

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球是我国古代游牧文化的“骑”与农耕文化的“球”相结合的产物。在东汉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翩吉鞠壤,巧捷惟万端”的马球竞赛描写。


唐 彩绘打马球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尽管源头还存在争议,但唐代对于马球运动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唐太宗李世民“令习打球”,首开唐代打球风气。太宗以后,经过历任皇帝的亲身参与和推崇,从宫廷到军队再到民间,从男人到女人再到小孩,在包容开放的唐代社会里,马球运动蓬勃发展,也成为文人作画、作诗的热门题材,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比赛记录。

明皇击球图:宫廷击鞠的真实写照

“上好击球,由于风俗相尚。”(《资治通鉴》)有学者统计,在唐代的 22 位皇帝中,有 18 位热衷于马球,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量。在几位皇帝中,因马球比赛而闻名天下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唐中宗景龙三年( 709 年),吐蕃赞普派大臣尚赞咄迎接金城公主入藏,得知唐中宗酷爱看打马球,便带来一支十人的马球队与大唐宫廷球队在梨园亭球场中比赛,结果宫廷球队屡次失利。唐中宗便令临淄王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和武延秀四人组成队伍迎击。这四人之中,李隆基的马球技艺最是娴熟,“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最终四人战胜了吐蕃的十人队伍,赢得了唐中宗的称赞和赏赐。


唐 胡人打马球壁画 李邕墓出土

李隆基作为临淄王时便球技不凡,登基后更是以马球为用兵之技,下诏将马球“示于天下”,推动了马球运动在军队和民间的普及。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时年 62 岁的唐玄宗李隆基还兴致勃勃地在骊山球场与羽林军将士一起策马挥杖,进行马球比赛。

唐代宫廷中建有很多专供皇帝打球的球场,唐玄宗常在宫里和杨贵妃、仕女们分队竞赛,一方是由唐玄宗带头的男子队,另一方是杨贵妃率领的女子队。这幅《明皇击球图》描绘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嫔、仆从们骑马击球比赛的场景。


南宋 李公麟(传)《明皇击球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场比赛共有 16 名赛手出现,画面正中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神色严肃,紧盯马球,似乎正在思考突围方法。围绕在李隆基周围的既有侍卫、宫女,也有高力士等宦官。据学者推测,右侧这位女子可能是杨贵妃,她头戴凤冠,面带笑意,正灵巧地驾驭马匹,加入马球“争夺赛”。


画面正中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学者推测这位女子可能是杨贵妃


男赛手头戴幞头,女赛手头顶花冠

场中的男赛手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衬衣外露,足蹬黑靴。女赛手头顶花冠,身穿右掩大襟窄袖短襦,长裙束带,肩披窄长帛。他们左手握缰绳,控制马匹,右手则拿球杖击球。


唐 彩绘打马球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平日里,众人的身份等级并不相同,但在这场体育赛事中,他们不分上下礼仪,骑马持缰,共同追逐着一个小小的马球,体现出唐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马、球、杖:极度讲究的比赛用具

“珠忽掷,月杖争击,并驱分镳,交臂叠迹。”(闫宽《温汤御球赋》)球和杖是马球比赛的基本用具。唐代使用的马球“状小如拳”,直径约 8 厘米左右。马球用质轻而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掏空,外部涂漆,一般为红色。有的还会雕刻上图案花纹,唐代诗人沈佺期《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诗中的“飘飖拂画球”指的就是这种款式的马球。


马球

球杖,也叫毽杖、鞠杖,一般由藤条或木制成,也有的采用了皮革材料。球杖长数尺,有握柄、杆身和顶端三个部分,握柄圆滑,杆身长直,顶端有弧弯,状似一勾新月,唐代诗人也形象地称其为“月杖”。


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很可能是最早的马球和球杆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了3件羊皮制的皮囊,拳头大小,椭圆形束口,底部绘有红色‘十’字图案,皮囊里面装满了碎皮革、毛线等杂物。 1979 年敦煌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中发现的西汉中期的马球基本一致,和 2004 年陕西富平县唐代李邕墓中发现的马球图壁画中所绘的“马球”外形也基本一致。由此,学者判断这 3 件皮囊应该是古代居民打马球使用的球。

在洋海墓地和其他墓地还出土了 8 件完整木旋缥,与唐代李邕墓、章怀太子李贤墓内马球图壁画画面中形象及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的打马球俑手持的球杖也极为相似。洋海墓地出土的殉马和挽起的辫状马尾,与文献资料记载的古代打马球规则——为避免马尾遮挡视线要挽起也不谋而合。果真如此的话, 2400~2800 年前即春秋战国时期,吐鲁番就有了马球。

在《唐语林·卷七》中记载有唐宣宗“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的场面,对于马球手而言,马匹的素质也非常重要。马球比赛使用的马匹,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马球马”,多为大宛、波斯等国所产。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 年),于阗国进贡“玉花骢”和“照夜白”两匹马球马,运输时间达半年之久。伊朗高原一带所产的马匹身高腿健,耐力极好,是最佳的马球马。




马尾扎成锥状

唐人打马球时都要将马尾数折后,用细绳捆扎,形成锥状。一方面能够保护球手,使得马奔跑起来不会拂尾伤人;另一方面能够防止球杖和马尾相缠,影响球手击球。有时人们还会依据个人喜好,将马的鬃毛染成鲜艳的颜色。

击球入门:比赛规则与输赢条件

比赛场地的两侧分别竖立着一个球门,约一丈高、一马宽,旁边各有两名守门员,其中有几名幞头上装饰花瓣的是女扮男装。



华丽的球门

尽管画作没有颜色,但我们能够从球门的样式上看出它的华丽:横梁绘有菱形内添花朵纹饰;两侧立柱顶部仰置盛开的莲花,下饰三层形态不同的俯莲;柱底为覆盆形底座,有仰莲、卷云纹、云雷纹、仰莲和卷云纹五层纹饰。两柱中间的下部,开了一个壶门形的小球门,这就是双方真正的球门了。


球门

唐代马球比赛以单球门为多,在木板上挖出一个一尺左右的球洞,在球洞后安装上球网,再竖置在场中,双方的目标都是同一个球洞。李隆基参加的宫廷比赛应当用的是双球门,这类球门旁边绘有守门员,开球时马球在球场中间,裁判发令后,双方开始向对方的球门击球。

唐代马球比赛规则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对战的两支队伍人数没有严格要求,少则两三人,多则二十余人。裁判也是临时选定,被称为“都教练”。比赛通常以鼓为号,伴有音乐,唐人乐典中就收录有《打球乐》曲。球场上,皇帝进球,鼓手就要呼万岁,大臣进球,就要唱好,气氛极为热烈。


球门两旁一般设有旗子,比赛时谁先把球掷入球门就得一次球,即“得筹”,然后取一面旗子插在得球的一方,用来计数。马球比赛判断输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看“得筹”,哪方杖球入门最多为胜;另一种是看“先筹”,赢得第一球便胜。

马球场地:配备看台,还能照明

唐代马球运动较为普及,马球场地的建设也逐渐成熟。长安城宫城内、宫城北、大明宫东内院龙池、平康坊都有球场,三殿十六王宅也都设有打马球的场所,其中最为知名的要数见证了李隆基率四人力克吐蕃十人的梨园球场。梨园位于华清宫内,规模宏伟秀丽,是李隆基和杨贵妃每年必去的行宫,里面除了宫殿楼阁外,还有大小球场各一个。


《华清宫图》,左下方有大球场、小球场

“筑场千步平如削”,韩愈诗中说徐州城外汴水和泗水的 汇合处,筑有一个马球场,场地的面积有千步之阔,地面平整,犹如 刀削的一般。唐代马球场宽广、平坦,“千步长”约合现在的一千五百米左右,大的球场能够容纳数千人。正规球场的三面或四面用围墙包围,是马球的边线界墙。高级的球场还设有观众席看台,也叫“看棚”,吏部为新科进士举办的月灯阁球会开始后,看棚便挤满了观看比赛的观众。



唐 含光殿“毬场”石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上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

马球比赛过程中,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常常发生意外事故。唐代建设球场时不但在意规模,还重视其质量和平整度。据《资治通鉴》记载,景龙二年(公元 708 年),“驸马武崇训、杨慎交洒油以筑球场”。油场地面平整坚实,马匹不易留下马蹄的痕迹,有利于球场保养;油土结合,也大大减少了尘土,不容易生成杂草。



唐 彩绘击马球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灯光球场。据《旧唐书敬宗纪》记载,唐敬宗曾经看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至一更二更方罢”。为了确保夜间照明,他们便在球场周围点燃蜡烛。

马球演变:驴鞠与步打球

打马球之风不仅在宫廷和军队中流行,更是在民间激起了全民马球的热潮。唐代文人的马球技术不输军士,女子也经常参加马球比赛。她们在球场上驰骋激斗,组建了史无前例的女子马球队。但马的运动速度过快,为了适应女子打球的需要,降低受伤风险,有人便以驴代马,从而演变出驴鞠





唐 彩绘打马球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马球的另一变种是步打球。有关步打球运动的最早记载,见于唐朝代宗大历十年(公元 775 年)考中进士的王建所作的一首《宫词》: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描写了宫女们于寒食节这天,到宫殿前表演步打球给皇帝看的。“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证明当时的步打球是两队竞赛的,每队人数相等,所以称“一半”。“得头筹”的“一半走来争跪拜”,就是胜第一个球的一队要走到皇帝面前去跪拜,然后继续竞赛。最后推进球多,谁就获胜,胜者有赏。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所写的《打毬作》写的是男子步打:“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北梦琐言》记载,唐僖宗本人即“精于步打”。步打球直到清末,还在民间流传。

唐代贞观年间,大臣魏征奉诏创造了一种名为“打毬乐”的舞曲,起舞时“舞衣四色,窄袖罗襦,银带簇花,折上巾,顺风脚,执毬杖。”可能即“是步打球乐的简称,省去一个步字。”后来此舞曲又被唐玄宗李隆基改为“羯鼓曲”。其调宋时犹存。

大约在公元 8 世纪,中国的步打球传到了日本。除了文献记载,步打球也曾出土实物证据。保存唐代步打球形象的两条花毡现存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北仓中,各长 2.36 米,宽 1.24 米,中央各织着一儿童,周围织着花朵,一儿童左手持弯曲球杖作接球状。

宋元时,由步打球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击球入球窝为胜的球类运动——捶丸,即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


明 杜堇《仕女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打马球,兴盛蓬勃于唐,改革完善于宋,传播扩散至辽金,衰落遗留于元明,最终在清代终结。通过古书、古画的流传,后人能够穿越到马球场的看棚上,近距离体会到唐人马球比赛时“红鬣锦鬃风騄骥,黄络青丝电紫骝”的紧张刺激之感,以及“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的自信豪迈之气。

参考资料

[1]马球图[J].西部大开发,2008,(07):44.

[2]林琳.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马球运动[J].贵州文史丛刊,2000,(06):9-13.

[3]冉万里.唐嗣虢王李邕墓壁画中的打马毬图与一次唐蕃马毬比赛[J].大众考古,2014,(10):51-54.

[4]梁淑琴.略论唐代皇家马球场——从《明皇击球图》谈起[J].辽海文物学刊,1995,(01):92-97+115.

[5]王志胜,冯幼丽.唐代马球略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02):90-92.

[6]林琳.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马球运动[J].贵州文史丛刊,2000,(06):9-13.

[7]帅培业.中国古代马球的马和球具[J].体育文史,1989,(04):26-30.

[8]李春木,王宏.唐朝马球运动军事功用的历史探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07):63-69.DOI:10.15930/j.cnki.wtxb.2024.07.006.

[9]鱼飞,许万林,曾玉华.唐代马球的兴盛及原因[J].兰台世界,2012,(18):35-36.

[10]王增明,李颖,吕创民.马球运动:失落的盛唐遗风[J].东方收藏,2012,(07):28-31.

[11]张新清.唐代的球场及其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95-98.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