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滇青铜文化中的蛇纹
云南青铜文化发轫于商周之际,勃兴于战国,延至西汉,东汉逐渐没落。战国晚期,生活在滇池边的“滇人”崛起称王,成为云南青铜时代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战国末至东汉初是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以“滇国”青铜文化为代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态万千,异彩纷呈。滇王受印和益州郡的设立意味着云南正式走向中原王朝行政管辖之中,同时也是滇国走向衰亡的起点。
1955年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的发现,让古滇王国光辉重现。之后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群等多个重要滇文化遗址陆续发掘,出土上万件文物,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代王国才逐渐向世人展露真容。“滇”是青铜艺术的王国,滇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熔铸成一件件青铜艺术杰作,展现出灿烂的古滇盛景。
一、云南博物馆陈列系列
周倜拍摄
滇王编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6号墓出土
一套六件,形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断面作椭圆形,顶部均有环钮。两侧各铸有蜿蜒的龙形纹四条,左右对称。滇王墓出土的编钟呈偶数,而中原编钟为奇数件,滇文化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处。
滇式编钟
滇式青铜戈
滇式青铜短剑
曲柄斧
战国,长12厘米
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
整器虽造型简单,装饰也较为朴素,但寥寥数笔将一件线条平直的青铜器刻画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滇国出土的仿生式兵器除此外,还有蛇头形铜叉、蛙形铜矛等,这类器物构思新颖,做工精妙,为滇国青铜器中艺术与实用功能高度结合的典范。
虎噬牛狼牙棒
战国,高30.7、棒径4.6、銎径3.1厘米
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
压花牛纹剑鞘
长49厘米
云南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由三段组合而成,每段均有压印图案及纹饰。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图案、绳纹等纹饰构成;中段由三小节组成,每节皆饰凸起之折线纹;下段饰凸起的圆圈纹、连续回旋纹及绳纹。
双鹿饰铜琢
西汉
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地111号墓出土
存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滇国,以青铜兵器作为主要的兵器。滇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张增祺先生把这些青铜兵器分为勾刺、砍劈、击打、远射和防护五大类,包括戈、矛、钺、斧、啄、剑、臂甲等。这些兵器在古滇国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血腥与冰冷之中,兵器攻击与反击、掠夺与被掠夺的本质显现无遗。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滇国青铜兵器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其温暖、活泼的一面,而这则源于兵器上各种造型生动的立体装饰。滇国青铜兵器上的立体装饰,大抵可以分为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大类。动物造型继承了滇青铜器写实性强的特点,以表现动物的体态行为为主。
鸟践蛇銎铜斧
时期:西汉
出土地: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通长23.5cm;銎宽15.5cm。
这件铜斧的斧身扁长,中段收束,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椭圆形銎,銎面两侧对铸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銎背雕铸2只水鸟,背向而立,作引颈鸣叫、展翅欲飞之势。足下各踏1蛇。蛇身蜿蜒,两尾相交,蛇头紧贴鸟胸,似起支撑作用,使鸟身虽前倾而不失去平衡。造型别致,构图奇巧。在古代云南,斧的用途除生产工具和作战兵器外,也可用于表示王者权威的仪仗器。此斧銎背上铸蛇、鸟,当为仪仗用具,以示权威。
虎牛搏斗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长27厘米
出土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仪仗用器,刃呈长方形,前锋齐平。銎面刻对称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一虎、一牛分别处在銎丙端,其虎前足半卧,作欲扑状;牛则头向下沉,亮出锋利的犄角,作好奋力反抗准备。整器透出虎与牛之间即将发生的一场生死搏斗的紧张气氛。
虎猪搏斗穿銎铜戈
时期:西汉
尺寸:高24.5厘米。
援呈长方形,前锋齐平。椭圆形的銎,銎部饰圆圈纹、双旋纹、云纹及齿纹图案,銎背铸有圆雕老虎和野猪,它们相对蹲立,怒目对视。两只猛兽狭路相逢,正在互探对方的虚实,寻找可乘之机,恨不得一下把对方吞噬下去。从它们使劲前伸的头颈、用力蹬地的后胯、蓄势待发的状态。人们可以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颤抖,空气已炽热,一场惨烈的撕杀就要开始。自然界动物之间捕杀前瞬间的情景,被滇国工匠用巧手凝固在这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牛头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13号墓出土。
扣饰由大小二牛头两头小牛组成,大牛头的额顶重叠一小牛头,双角上各卧一小牛,其下有蛇盘绕,蛇口咬住大牛头上的双耳。
二、吉金之滇——古滇国青铜文化展
内蒙古博物院特展
孟和套格套分享
西汉 杀人祭柱青铜贮贝器
晋宁石寨山1号墓出土
西汉 蛇形铜叉
西汉房屋模型铜扣饰
西汉 蛇形铜剑
三、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
深圳博物馆特展系列
花脚大仙分享
蛇纹在男子两侧肩膀装饰上
五、上海博物馆陈列
周倜拍摄
乐艺会资料
西汉 五牛枕 蛇纹在两侧翘头
六、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国大展
乐艺会资料
西汉 金牛头纹剑鞘饰
西汉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边远地区的铜剑不少是以铜片包木制成的,因而得以保存至今。有单鞘,有双鞘连在一起的。这种带鞘短剑北方草原牧猎民族地区有,西南巴蜀、古滇国墓葬也出土过。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纯金剑鞘,由三段构成,上饰牛头纹、折线纹、麦穗纹。民族特色极为鲜明。
金蛇纹剑鞘饰
西汉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 金剑鞘饰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云南省博物馆陈列
乐艺会资料
金蛇纹剑鞘饰
西汉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七、成都博物馆《灵蛇传奇》艺术特展
l如拍摄
汉代蛇形镂空网状铜器
成都博物馆《灵蛇传奇》艺术特展
l如拍摄
汉代 鎏金蛇头形剑柄
成都博物馆《灵蛇传奇》艺术特展
l如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