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伊始,各地重点提出了哪些部署?哪些关键词脱颖而出?2月5日,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多地“新春第一会”密集登场,为全年工作把脉定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区域战略等成为高频词。
新增长点
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强
北京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扩大消费,加强文商旅体融合,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鼓励和带动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建设。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市场大循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流动。要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持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广东提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安徽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湖北提出要以综合实力领先、科技创新先行、现代产业引领等为显著特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国内总需求不足、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挑战,但也具备韧性足、潜力大的优势,迫切需要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强的新增长点。
“产业”是广东“新春第一会”的关键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胡霞表示,“我们要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方面,我们要通过数据化的赋能,通过技改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材料、新设备、新技巧、新工艺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焕发新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像新能源汽车、新兴储能这些产业方面,我们要更加大幅度去鼓励扶持它的发展;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像AI等方面”。
任务清单
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2025年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各地均大篇幅部署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围绕科技创新,加快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还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说。
从“新春第一会”的具体部署安排,也可洞悉今年地方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其中在创新方面,细看各地提出的“任务清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被置于重要位置,从培育优质企业到营造创新生态,各地着力细化实化各项政策举措,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安徽提出,要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广东提出,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推动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达产,争取12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继续提升;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支持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新培育6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将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重点领域聚势突破、布局抢滩。
关键一招
打好基础蓄积动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推动创新发展的同时,多地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以“关键一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蓄积动能。
在“新春第一会”上,山东明确了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能源转型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今年1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要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分类推进市场化运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深化重组整合,完善内控体系,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评价体系。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金胜认为,10项重点改革中很多是中央明确的任务部署,比如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对于这些“必答题”,作为经济大省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有责任和义务探索突破。“有些改革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强项,比如国资国企改革,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上海“新春第一会”上,发布了上海市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着力在深化世界银行对标改革、优化涉企监管检查等方面推出58条任务举措,尤其在“老大难”问题攻坚突破方面,聚焦融资、公平竞争、诉求处理、牟利性职业举报、网络舆论环境、拖欠企业账款等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推出一批具体化、突破性任务事项。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