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厨子一把盐”,这句民间俗语生动地道出了盐在烹饪中的关键地位。在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无论是麻辣鲜香的川菜、精致细腻的粤菜,还是醇厚浓郁的鲁菜,盐都是不可或缺的调味主角。可如今走进超市的调料区,光是盐的种类就让人挑花了眼,其中加碘盐和无碘盐的选择更是让不少人犯难。这两种盐到底有啥不一样?哪个更适合自己?别着急,咱们慢慢唠。



盐的奇妙 “身世”:从大自然到餐桌

平日里,我们看到的食盐,不过是普普通通的白色粉末,可它的 “身世” 却大有来头。食盐的来源极为广泛,大海、湖泊、井矿都是它的 “诞生地”。追根溯源,这些盐分大多来自大自然中的岩石和土壤里那些可溶解的盐类物质。当雨水落下,与岩石、土壤相遇,盐类物质便溶解在水中,随着水流踏上漫长的旅程。

在水循环的奇妙过程中,溶解了盐分的水不断流动。有的地方盐分沉积得多,逐渐形成了矿井;有的地方盐分较少,就继续在水系中循环,散布在江河湖泊里。而且,水体的蒸发现象就像是一个 “浓缩器”,不断提高着水中的盐分浓度,让原本平淡的水变得咸了起来。相比湖泊,海洋就像一个巨大的 “盐分仓库”,不仅自身含有一定盐分,百川奔腾汇入,再加上大量海水蒸发,使得海水的咸度远超湖泊。



你能想象吗?在人类发现盐之前,大家都过着淡食生活。那时候的饭菜,可能就像少了灵魂一样,平淡无味。虽然确切的食盐食用起始时间已难以考证,但考古发现,早在距今 3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煎煮海盐的器具。这说明,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已经开始探索盐的奥秘,尝试用它来为食物增添风味。

《尚书》中记载的 “若作和羹,而惟盐梅”,是盐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重要 “亮相”。商王武丁把治理国家比作做羹汤,将盐和梅视为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 “调味料”,足见当时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据说,人们最初发现盐,是从动物的行为中得到的启发。动物们有时会去舔舐土壤或岩石上的白霜,这种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后来才知道,那些白霜就是盐的 “雏形”,只不过当时人们把它叫做 “卤”,经过人工加工后,才变成了我们现在吃的盐。到了周朝,加工盐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朝廷还专门设置了管理盐政的官员,并且根据盐的用途和产地进行了细致分类,像河东的苦盐、戎地的戎盐等,各具特色。



盐的 “权力游戏”:从稀缺到富足

在古代,盐可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还是封建统治者手中的重要 “权力工具”。春秋时期,齐国率先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这一举措就像给国家注入了一针 “强心剂”,让齐国迅速走向富强。此后,每当国库空虚,皇帝们总会想到这招 “妙棋”,汉武帝在征讨匈奴、国库告急时,就靠着管控盐业充实了国库。

那时候,盐业管控十分严格,对私盐的打击力度也很大。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曾经辉煌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也面临着食盐稀缺的难题。在那里,盐的价格高昂,士兵们领了军饷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盐。由此可见,盐在当时是多么珍贵。



时光流转,随着制盐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产盐地被发现。如今,我国的制盐产业蓬勃发展,产盐地遍布各地,不仅有丰富的海盐资源,井矿盐的产量也十分可观。中盐集团一家的产能,就能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所以,那些担心买不到盐而盲目抢购的行为,实在是没有必要。

加碘盐和无碘盐的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盐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加碘盐和无碘盐,这对 “盐界兄弟” 常常让消费者陷入纠结。加碘盐,就是在普通盐的基础上添加了碘元素。碘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缺碘,可能会导致 “大脖子” 病,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考虑到我们日常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有限,仅靠食物获取的碘可能不足,所以就在盐里添加了碘元素。



可有人就纳闷了,既然要补碘,为什么还会有无碘盐呢?这是因为,除了盐,还有很多食物富含碘元素,比如海带、紫菜、海鲜等海产品。对于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区,日常经常食用海产品的人来说,从这些食物中获取的碘已经足够,如果再食用加碘盐,就可能导致碘摄入过量,同样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生活在沿海城市、饮食习惯中海产品较多的人群,更适合选择无碘盐;而生活在内陆地区,或者不常吃海产品的人,则可以通过食用加碘盐来补充身体所需的碘元素。

除了加碘盐和无碘盐,低钠盐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盐的主要成分是钠,它赋予了盐独特的咸味。但你知道吗?摄入过多的钠,会给心血管带来沉重负担,长期下去,很容易引发中风、心脏病等疾病。在这样的背景下,低钠盐应运而生。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要减少钠的摄入,少放点普通盐不就行了?其实没那么简单。在现代生活中,食品工业高度发达,钠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加工食品中,比如挂面、火腿肠等。就算做饭时少放盐,我们每天摄入的钠含量也不一定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在低钠盐中加入了钾元素。钾不仅能提供一定的咸味,还能有效防控高血压。不过,钾对肾脏功能有较高要求,肾脏不好的人要谨慎食用。一般来说,低钠盐的含钠量在 70% 左右,剩下的 30% 由氯化钾来补充,这样既能减少钠的摄入,又能保证多种微量元素的摄入,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这些常见的盐,还有一些特色盐,像雪花盐、玫瑰盐等。雪花盐的制作工序相对复杂,需要先将食盐溶解,然后通过人为干预进行二次结晶,最终形成雪花般的形状。这种盐溶解性好,在烹饪某些食材时,能更好地发挥调味作用。玫瑰盐则因其独特的颜色而备受关注,它呈现出迷人的红色,是因为在形成过程中,岩石中的铁元素参与其中,赋予了它别样的色彩。



站在超市的盐货架前,看着琳琅满目的盐,很多人可能还是拿不定主意。其实,不用太纠结,加碘盐和无碘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有些朋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多种盐换着吃,既能满足身体对不同元素的需求,又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新鲜感。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