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明已经是3岁的小朋友了,走路都可以跑起来了,为啥一出门,还要妈妈抱着?是行为退化了吗?总是抱着,会不会以后不会走路了?

大宝3岁左右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一段时光,当时我觉得,这孩子就是“懒”,赶上我心情、体力都不错,就会直接抱起来娃暴走,但有时候体力不支,或者带的东西多,是真心抱不动啊!

有次带娃去超市,赶上我来大姨妈了,整个人都不舒服,大宝却缠着我:“妈妈,抱,妈妈,抱抱!”我一股子怒火上来:“你的腿呢?没长还是没用了?抱抱抱,我不累吗?”

大宝眼巴巴地看着我,不敢吭声了,我在前面自顾走,他小碎步紧跟着。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跟不上,就放慢了脚步等他。大宝跟上我以后,也没说话,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其实,孩子内心应该很难受。



跟身边的妈妈们聊过后,她们也表示,确实有这种情况,孩子明明会走了,但一出门,还是求“抱抱”,好像行为退化了一样,真愁人!

后来看过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后,我才明白,原来,孩子求“抱抱”,更多是出于安全感的需求,不是不会走路,也不是懒。

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宝宝在被妈妈抱着时,压力相关的指标会有所下降,进而帮助身体回到平静状态,而且副交感神经表现活跃。

也就是说,当孩子被妈妈抱着时,整个人的状态是不同的,而且,趋向于愉悦,也就是很开心。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2个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为啥孩子一出门,就想要妈妈抱着?

藏在“抱抱”中的 2个心理学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者们,通过多项研究和心理学理论分析,试图发现关于儿童的心理状态、感知输入、行为输出及其他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进而发现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加以满足,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一个心理学理论是“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认为,儿童对其照看者的依恋,具有基于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有三种行为类型可以证明,这种对威胁和不安全的反应,是天生的,依靠本能指引的。

✔儿童会寻求监测并试图和提供保护的依恋对象,保持亲近;

✔儿童会把依恋对象,当作自己的“安全基地”;

✔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时,会迅速靠近“安全基地”。

所以,当孩子外出时,接触到跟家里不同的新环境,是会有恐惧心理的,不自觉地就想靠近“依恋对象”(一般是妈妈)。

鲍尔比认为,儿童对照料者也会进行可获得性的评估,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宝宝第一次希望你“抱抱”他的时候,你没有回应,或者是用言语刺激到了他,后续这种行为,会减少许多。



但孩子对你的“可获得性”(也就是依恋关系特定的内在维度)评估,也就降低了。

的确,当我拒绝抱大宝后的几天中,我发现,他跟我的聊天、微笑次数,都减少了许多,后来经过一次深度交流,才慢慢有所改善。

第二个理论是,儿童心理理论。

这个理论是近15年来,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另一个热点话题,研究人员认为,儿童心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儿童的行为,并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涵盖了多种心理学理论,其中有一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一出门就希望妈妈抱着。

最近发展区是说,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儿童是有两个发展水平的,这两个水平的表现情况,受到环境、情绪、积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当孩子出门就想要妈妈抱着,其实是已经切换到了“现有发展水平”,甚至更低,和平时表现会有不同。明明会走路,但现在却希望被抱着。

除了这两个理论,其实,和个体评估也有关系。孩子认为,自己的脚步小,走得慢,很担心会被落下,跟爸妈分开。所以,会希望被抱着,跟上大人的行走节奏。

另外,孩子的身高跟成人也有差距,导致视野范围有限,一不留神,就可能“找不到”爸爸妈妈了,会非常着急。

三个小游戏改善“一出门就要抱”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和他的研究小组,曾经做了一次“静止脸”的实验,得到了育儿界专家的广泛认可。



这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母亲对孩子的情感回应模式,会影响到儿童的情感认知发展和亲子依恋模式。



研究人员认为,小孩子对照料者的表情、反馈,都特别敏感。

因此,即使带娃出门时,你不想抱着宝宝,也请不要直接拒绝,先回应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试试下面的三个小游戏,帮助改善。

游戏一:唱儿歌一起走

小朋友们对儿歌,基本上没有抵抗力,只要你开始哼,他就会跟着唱。所以,可以选择跟娃一起唱儿歌,调动他的运动积极性,走路也就很自然了。

可以选择歌词里有走、跑、跳等元素的儿歌,舒展四肢,让孩子沉浸其中,边走边唱。

游戏二:看一看,猜一猜

我一般选择周末带娃去菜市场逛逛,20分钟的路程,我们会走上一小时左右,主要是沿途“寻宝”。



看看周围的花花草草,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认识哪些植物等等。年龄小的宝宝,可以看颜色,寻找同色系的“宝物”。

比如,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还有什么是这样的颜色?猜猜这棵树是什么树,会不会开花结果?

边走边看,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走路也就不用抱着了。

游戏三:剪刀石头布

这个小游戏,老少皆宜,被誉为“世界上最公平的”游戏,可以跟孩子比,赢了就往前走一步,输了就只能原地不动。



即使2、3岁的小宝宝,也有满满的胜负欲。记得放点水,让娃多赢几次,他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如果觉得难度高,可以降低一下难度——“猜左右”,手里放一个小东西,让娃猜一下,在左手还是右手?猜对了就可以往前走一个目的地,比如,一棵树下,一个垃圾桶旁等。

Tips: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调整游戏方式。但要注意,安全放在第一位哦!

枕边育儿寄语:

当宝宝向妈妈寻求“抱抱”,更多是希望得到回应。不管抱还是不抱,都可以蹲下来,跟孩子聊上几句,让情绪得到充分回应。如果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许,接下来,他的速度,你跑都跟不上哦!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