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贺寿,可包拯忧伤地说:“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众人都安慰他,此时,守寡多年的儿媳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包拯一生清正廉明,曾经出事辽朝,任转运使,深受官家信任。

早年间,在家人的安排下,包拯和董家的小姐结了亲,董氏是个温婉贤良、蕙质兰心的女子,两人琴瑟和鸣,生活十分幸福。

没两年时间,董氏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包拯喜上眉梢,抱着孩子看了又看,最后给他起名叫包繶。

包繶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在夫妻俩的教导下,这孩子小小年纪就熟读三字经,懂得许多大道理,颇得包拯的喜爱。

有些客人见了包繶,也十分喜欢这孩子,还说道:“这孩子日后必定大有所为!”

果不其然,包繶长大后颇有才华,技惊四座,宋仁宗便将其任命为太常寺太祝。

包繶才华出众,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表现得非常出色,其清正廉明的底色几乎和包拯一模一样,因此常被人称道“虎父无犬子”!

后来他娶崔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包文辅,一大家族其乐融融,包拯也享受到了难得的天伦之乐。

可没想到,包繶刚满20岁,就因为意外去世了,包拯白发人送黑发人,痛不欲生,时常以泪洗面。

从这之后,他便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了孙子包文辅身上,看到这个奶呼呼的大孙子,包拯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一样。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包文辅和父亲一样,熟读诗书,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天有不测,包文辅还没来得及长大,也去世了,唯一的独苗断了,包拯一夜填了许多白发。

六十大寿之时,不少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庆贺,现场一派喜气,毕竟那时候能活到六十岁也算是高寿了。

但乐景生悲,包拯心中一片感慨,萌生出几分凄凉:“我的儿孙都已经去世了,我无后了呀。”

说完,包拯竟然忍不住低头留下两行清泪。



“父亲!”崔氏忽然站出来,说道,“其实,您还有个孩子!”

“繶儿和文辅是我看着去世的,我那里还有孩子呢?”

崔氏有些为难:“其实这个孩子,只是出身不太好,他的生母正是娘的陪嫁丫鬟孙氏。”

顿时,包拯如同被一道电流击中,他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董氏曾经确实有一个陪嫁丫鬟,那时候陪嫁丫鬟基本就是填房,所以包拯确实和她有过一段关系。

但是因为后来孙氏经常和董氏发生矛盾,于是包拯便找个由头把她打发了出去,孙氏出了门便改嫁了。

不过包拯没想到,孙氏离开的时候,竟然已经怀孕了。

好在儿媳崔氏发现了端倪,自从孙氏离开后,她一直派人看着孙氏的一举一动,毕竟那也是包拯的儿子。

谁料造化弄人,她的丈夫和孩子相继离去,那孩子竟然成了包拯唯一的血脉。

原来崔氏担心这孩子母亲出身不好,包拯不喜欢,所以一直犹豫要不要告诉父亲,如今见包拯如此伤心,只好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和盘托出。

包拯知道后,急忙派人前去求证,去的人回来后也是满脸欣喜,说道:“老爷,这孩子和您长得简直一模一样啊!”

崔氏便亲自带人前去,和孙氏商量一番,将孩子带回来养着了,这个孩子就是包拯唯一的儿子包綬。

宋仁宗闻之,新生恻隐,便赏赐了他许多财物,后来还任命他为太常寺太祝,包氏一族的血脉这才得以延续下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