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326篇文章

2014年12月26日,《急诊室故事》第一集在东方卫视播出,转瞬10年,到现在还能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刷”到关于《急诊室故事》的热点视频和话题。《急诊室故事》作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医学科普价值的纪录片,其影响力和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相反,它在网络平台上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成为医学科普和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急诊室故事》对于我而言,远不止是一部能够引发共鸣的纪录片。从第一集第一例急性心梗病例的呈现开始,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领我踏入了医学科普的领域。

它不仅仅记录急救过程,更在无形中进行了深入的医学科普。从患者入院到诊断、治疗,再到后续的康复和预防,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甚至有一集讲到了关于“生命决定权”的伦理科普,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医疗救治过程中的复杂与艰难。

急性心肌梗死科普(第一季第一集)

57岁蒋先生,胸闷胸痛来院就诊,在急诊室突发心肌梗死,大汗淋漓,丧失意识。被立即送入抢救室急救,除颤及支架介入治疗。医生在与家属谈话中,问及病人是否有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等诱发心肌梗死的基础疾病史。而家属在回答中也谈及了病人之前一周常自感胸闷胸痛。


通过这段抢救故事,对于心肌梗死这一疾病做了如下医学科普:

1、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持续性胸痛、胸闷气短,常伴大汗,重者可发生意识丧失、甚至猝死。

2、引发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

3、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以及最佳抢救时间等。

儿童异物卡喉窒息处理科普(第一季第五集)

4岁小女孩,吃核桃仁卡在食道中,来医院喝钡餐做x光检查。


这段故事,对于儿童异物卡喉窒息做了如下科普:

气管异物多发生于5岁以内儿童,约占80%~90%,尤其以1~3岁小孩多见。可能给宝宝带来安全隐患的危险食物有:①果冻;②麻花、糖果;③鱿鱼丝、牛肉干;④花生酱;⑤坚果类;⑥龙眼、葡萄、樱桃等小巧带核水果;⑦芹菜、豆芽等不易嚼烂的多纤维蔬菜;⑧无法嚼烂的大肉块;⑨长面;⑩多刺的鱼。

同时也由医护人员示范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医学伦理科普(第一季第四集)

第四集中的一位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已15分钟,按照“中国心肺复苏指南”,满30分钟为终止复苏的观察点,即宣告死亡,遗体将不能移出医疗机构,这时,患者儿子从风俗考虑,决定在其父宣告死亡前,带父亲回家。


这段故事,对于医学伦理学做了如下科普:

生命的自主权应在于患者本人。本例中,患者儿子与患者无利益冲突,而患者本人已不能表达,且通过抢救15分钟的迹象表明抢救成功的可能性渺茫。这时,依照有利无伤原则和人文精神,医生同意其放弃抢救,自动离院也不失为一条人性化的处理办法。

从最初认为这是一部感人的医疗“真人秀”,到最后感慨“这居然也能科普”,我对《急诊室故事》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激发了我对医学科普的热情和兴趣。可以说,《急诊室故事》是我医学科普工作的启蒙老师,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医学科普工作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朱建辉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