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出生于襄阳城(现在的湖北)。他在20岁时游历到鹿门山,并在那里隐居了三年。鹿门山环境优美,云雾缭绕,野花盛开,诗人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春晓》是诗人在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写春晓,闻风雨而惜落花,含有惋惜之意,亦具流转之妙。诗人抓住早晨刚醒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展示了诗人对春天早晨细腻而深刻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心境。
首句“春眠不觉晓”破题,一开始写春天人困酣睡,不知不觉已是天亮,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如同一幅温馨的画面跃然纸上,春天以其独有的温柔与和煦,让人们沉醉于梦乡,不愿醒来。描绘了春日早晨的宁静与美好,流露出对朝阳明媚的喜爱。
次句“处处闻啼鸟”即景,由听觉入手,细腻地描绘出春天早晨鸟儿的啼叫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鸟儿的叫声从各处春景中传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早晨,鸟儿们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春日交响乐。
三句“夜来风雨声”转为写回忆与遐思,诗人在夕睡初醒的朦胧中,忽然记起了一夜里的春风春雨。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以及那因风雨而不知吹落了多少的春花。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流露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末句“花落知多少”又回到眼前,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经过一夜风雨的繁华不知道又飘落多少,进而惜春之情转深。既表达了对春花的怜惜,也展示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诗中春天、啼鸟、风雨、落花、时光在唯美的春景中流转,让人不知而不觉。同时,展现了出春日的宁静、美好、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蕴含着珍惜人生春晓,不愿让美好事物过早逝去的感想,引发人们心底的共鸣。
全诗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进行描绘,使得春天的景象生动而具体,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语言平易而浅近意浓,景真情真又自然天成,情感丰富且层次分明,清新自然更含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