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投资机构 ARK Invest 日前发布了 2025 年度 Big Ideas 研究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前景。报告认为,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多项前沿技术的融合将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ARK 的首席未来学家 Brett Winton 用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来形容当前的技术发展态势:国王承诺发明象棋的大臣,可以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麦子,随后每个格子都翻倍。起初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到了棋盘后半部分,所需麦粒的数量呈现出惊人的指数级增长。
如今的技术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计算能力的提升已经完成了“棋盘”的前 40 格。随着我们进入后半程,技术进步的速度将远超人们的想象。ARK 预计,到 2030 年,AI 的计算性能将提升 1000 倍以上,这种跃升将重塑从医疗保健到金融服务的各个行业。
与 2024 年的报告相比,新报告更强调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能源存储、公共区块链和多组学测序这五大技术平台正在前所未有地深度融合。例如,AI 的进步加速了新药研发,同时也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区块链技术则为 AI 训练提供了新的激励机制;多组学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又为 AI 模型提供了海量训练素材。
(来源:ARK Invest)
这种融合的威力已经开始显现。ARK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可能从过去 125 年平均 3% 加速至 7% 以上。这一增长将主要由机器人技术重振制造业、自动驾驶出租车改革交通运输以及人工智能提升知识型员工生产力等因素推动。
(来源:ARK Invest)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并非均匀分布。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技术融合优势的企业将获得超额回报,而固守传统模式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ARK 预计,到 2030 年,创新型企业的市值占比将从目前的 16% 上升到 60% 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将看到前所未有的财富重新分配。
AI Agent:智能计算的新时代
与 2024 年的报告相比,今年 ARK 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着重放在了 AI Agents 方面。2025 年,AI Agent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科技变革的核心推动力。相比 2024 年,AI Agent 在认知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不仅能够理解复杂指令,还能自主规划并执行任务。
报告指出,AI 代理正在重新定义消费者互动和商业工作流程,其发展速度和商业化进程远超预期。数据显示,以 OpenAI 为代表的 AI 企业营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社交媒体黄金时代。OpenAI 预计在 2025 年营收将突破 100 亿美元, 其商业化速度远超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在同期的表现。
(来源:ARK Invest)
AI Agent 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硬件需求的激增。报告预测,从 2025 年开始,大多数硬件销售都将是支持 AI 的设备,这将推动 AI 硬件进入快速大规模普及阶段。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前代技术相比,AI 硬件的渗透率上升速度可能更快。
在广告市场方面,AI Agent 的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ARK 预计,到 2030 年,AI 中介广告收入将占据数字广告市场 54% 以上的份额,在 110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转变主要源于搜索方式的改变:当消费者开始更多地依赖个人 AI Agent 进行信息检索和购物决策时,广告投放的方式也将随之改变。
(来源:ARK Invest)
在电商领域,AI Agent 也展现出巨大潜力。研究显示,到 2030 年,AI 辅助购物可能占到全球在线销售的近 25%,交易规模接近 9 万亿美元。AI Agent 将通过简化产品发现、个性化推荐和购买流程,显著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数字钱包在这一趋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报告预测,到 2030 年,由 AI 购买代理支持的数字钱包将占据电子商务交易的 72%。目前市场对领先的数字钱包平台(如 Block、Robinhood 和 SoFi)的估值已达到每用户 1800 美元。随着 AI 购买代理的发展,这一估值可能进一步提升 50-200 美元。
在企业服务领域,AI Agents 正在显著提升生产力。通过部署 AI Agent,企业可以在保持相同人力规模的情况下提高业务量,或将人力资源转向更高价值的工作。客户服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即使每次对话的固定成本为 1 美元,一旦 AI Agent 能够处理 35% 的客户服务查询,就能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研究显示,AI 还将降低入职培训成本和基于席位的软件成本,同时比人力更容易扩展。
在软件开发领域,AI Agent 的编码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这加速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降低了创建软件的成本。这种变化将影响企业的“自建 vs 购买”决策,可能冲击传统软件企业的市场地位。到 2030 年,全球软件支出预计将从过去十年 14% 的年增长率加速至 18%-48%。
(来源:ARK Invest)
此外,ARK 的研究表明,AI 驱动的知识工作将迎来显著变革。根据不同的采用场景,预计到 2030 年,当前 31%-81% 的工作时间将被自动化,这可能创造 22 万亿至 117 万亿美元的生产力盈余。按照 10% 的价值捕获率计算,这将为软件市场带来 2.2 万亿至 11.7 万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数字资产市场走向成熟
2024 年成为比特币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在经历了多重重大事件的考验后,比特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韧性。2024 年年初,美国首次批准现货比特币 ETF 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些 ETF 在首个交易日就吸引了超过 4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创下 ETF 发行历史新高,远超 2004 年 11 月黄金 ETF 首月 12 亿美元的认购规模。到 2024 年底,比特币 ETF 的规模已经显著扩大,表明机构投资者对这一资产类别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来源:ARK Invest)
比特币网络的基本面也在持续增强。2024 年,比特币经历了第四次减半,通胀率从约 1.8% 降至 0.9%,首次低于黄金的长期供应增长率。这一机制凸显了比特币作为稀缺资产的特质。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矿工收入因减半而降低 50%,比特币的算力(网络安全性的代表指标)却创下历史新高,这表明矿工对比特币的长期信心依然强劲。
市场表现方面,比特币在 2024 年展现出显著的抗压能力。德国政府出售了查获的 5 万枚比特币,市场顺利吸收了这笔供应,随后比特币价格从 53000 美元上涨至 68000 美元。同时,长期悬而未决的 Mt. Gox 破产案最终完成了超过 10.9 万枚比特币的债权人偿付,消除了市场最大的卖压隐患。这些事件的顺利化解证明了比特币市场的深度和韧性。
机构采用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到 2024 年底,已有 74 家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比特币,总价值从 2023 年的 110 亿美元增长至 550 亿美元。特别是,比特币的实现市值(平均购买成本)增长了 86%,达到 8117 亿美元,平均获取成本为每枚比特币 40980 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稳定币作为数字资产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其交易价值在 2024 年超过了万事达和 Visa。年化交易额达到 15.6 万亿美元,分别是维萨和万事达交易量的 119% 和 200%。每月交易次数达到 1.1 亿次,尽管仅为传统支付巨头的 0.41% 和 0.72%,但单笔交易金额显著更高。
(来源:ARK Invest)
市场格局方面,USDT(Tether)和 USDC(Circle)继续主导稳定币市场,合计占总供应量的 90%。值得注意的是,稳定币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主要的第一层区块链。截至 2024 年,稳定币供应量达到 2030 亿美元,约占美国 M2 货币供应量的 0.97%。活跃地址数量在 12 月创下 2300 万的历史新高,其中 Tron 网络因其低交易费用在新兴市场最受欢迎。
创新也在不断涌现。Ethena Labs 通过将流行的基差交易代币化,在 12 个月内积累了 60 亿美元的总锁仓价值。通过代币化 delta 中性头寸,该项目能够提供 20%-30% 的收益率,具体取决于市场条件。已经占据以太坊期权未平仓合约 10% 份额的 Ethena Labs 正在向 Solana 和比特币 delta 中性交易扩张。
在区块链扩展方面,2024 年见证了以太坊生态系统的重要突破。EIP 4844 技术升级显著降低了第二层网络的交易成本,从升级前的约 0.50 美元降至约 0.05 美元。这是以太坊路线图中的重要里程碑,预计将使交易每秒处理量从目前的约 400 提升至 10 万-50 万。
(来源:ARK Invest)
第二层解决方案的采用率大幅提升。在以太坊生态系统的日活跃地址中,第二层已占据 85% 的份额。这使得以太坊日交易量从 300 万增长至 1500 万,增长了 400%。特别是 Base 在推出一年内就超越了其他以太坊第二层解决方案,在 2024 年占据了以太坊第二层 46% 的活跃用户和 63% 的费用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用户活动向第二层迁移,以太坊主网仍然主导着高价值存储和结算。机构、高价值用户和“鲸鱼”主要在以太坊基础层进行交易。从单用户的总锁仓价值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来看,以太坊主网的单位经济效益仍然遥遥领先。
去中心化金融(DeFi)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当 Binance 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超过 40 亿美元的和解,其 CEO 辞职后,中心化交易所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从 1 月到峰值,DeFi 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量占比分别从 8% 和 3% 上升至 14% 和 8%,创下历史新高。同期,Binance 在中心化交易所中的市场份额从 62% 下降至 35%。
展望未来,ARK 预测比特币到 2030 年可能达到 30 万至 150 万美元的价格区间,这一预测基于机构投资、数字黄金、新兴市场避险、国家财政储备、企业财库和比特币链上金融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分析。稳定币市场预计将从目前的 203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4 万亿美元,占全球 M2 货币供应量的比例从 0.17% 提升至 0.9%,有望成为全球第 13 大流通货币。
一个自主化更高的未来:自动驾驶、自主物流与机器人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后,自动驾驶领域已经完成了一轮重要的洗牌。ARK 的研究显示,虽然 2014 年时包括沃尔沃、奥迪、戴姆勒等在内的多家传统车企都宣布将在 2020 年前推出自动驾驶汽车,但最终只有 Waymo 在 2018 年实现了商业化运营。目前,市场主要由 Tesla 和 Waymo 主导,这种寡头竞争格局预计将持续到 2025 年。
(来源:ARK Invest)
从成本结构来看,自动驾驶技术将彻底改变出行经济学。过去 100 多年来,从福特 T 型车时代到现在,私家车的拥有和使用成本一直维持在每英里 1.10 美元左右。但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将打破这一固定模式。ARK 预测,到 2035 年,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运营成本有望降至每英里 0.25 美元,这一降幅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具体来看,这种成本优势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车辆利用率的提升,自动驾驶车辆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运营。第二是保险成本的降低,得益于更高的安全性。第三是能源成本的节省,电动化驱动系统比传统内燃机更经济。此外,“空驶里程”(无乘客行驶)的比例也将从目前网约车的 45% 大幅下降,因为 AI 系统可以更好地预测需求和规划路线。
在市场格局方面,美国和中国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竞争态势。在美国,Waymo 通过与现有汽车制造商合作的模式率先实现商业化,而 Tesla 则采取垂直整合的策略,自主开发和生产自动驾驶汽车。在中国,百度 Apollo 与本土车企的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进展。数据显示,目前 Waymo 和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年化订单量已达 1200 万次。
(来源:ARK Invest)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Tesla 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Tesla 已经积累了数十亿英里的实际道路数据,远超 Waymo 和百度仅有的数百万英里数据。这种数据优势对于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Tesla 预计其自动驾驶软件很快将实现超过 10000 英里才需要一次人工干预的水平,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驾驶里程。到 2025 年底,这一指标有望达到与全国平均事故率相当的 70 万英里水平。
从市场规模来看,ARK 预测自动驾驶出租车到 2030 年将创造约 10 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这一预测基于不同价格点下的市场渗透率分析:在每英里 4 美元的价格下,西方市场的现有网约车用户将贡献 1340 亿美元;在每英里 1.10 美元时,高收入国家的非通勤里程将带来 1 万亿美元的市场;当价格降至每英里 0.25 美元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 5 万亿美元。
在物流领域,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催生多元化的解决方案。ARK 的研究显示,不同场景下的自主配送方案都能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无人机在小件快递方面可将成本从 5.40 美元降至 0.35 美元;地面配送机器人可将批量配送成本从 2.40 美元降至 0.40 美元;长途运输方面,自动驾驶电动卡车每吨英里的成本可从 0.07 美元降至 0.03 美元。
(来源:ARK Invest)
然而,与乘用车领域相比,物流自动化面临更复杂的挑战。首先是技术层面,货运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要求更高;其次是监管障碍,尤其是无人机配送受到严格的空域管制;此外还需要与零售商、快递公司等建立广泛的商业合作。目前在美国,商用自动驾驶卡车仍需要安全员在车上监督,预计要到 2025 年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市场数据显示,在无人机配送领域,Zipline、Wing 等企业已经完成了数十万到数百万次的商业飞行。在地面配送机器人方面,Starship Technologies 等企业也已完成数百万次递送。这些实践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还需要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
ARK 预计,到 2030 年,自动配送将发展成一个接近 9000 亿美元的市场,其中机器人和无人机负责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约占 4400 亿美元,中程和长途自动驾驶运输约占 4200 亿美元。这种变革不仅将降低物流成本,还将重塑消费者行为,推动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
在机器人领域,类人机器人的发展正在开启新的篇章。与工业机器人不同,类人机器人采用与人类相似的形态,这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款重要产品,包括 Tesla 的 Optimus、Sanctuary AI 的 Phoenix、Figure AI 的 Figure 02 等。
从经济性分析来看,类人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正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以美国劳动力市场为例,考虑到平均时薪 46 美元(包含福利)的情况下,如果一台机器人能够达到人类工人 100% 的生产效率,其投资回报期将大大缩短。特别是对于小型企业来说,通用型机器人比专用自动化设备更具优势,因为它们能够完成多样化的任务。
(来源:ARK Invest)
在制造业领域,3D 打印技术也在加速发展。ARK 预测该行业将以 40% 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到 2030 年达到 1800 亿美元规模。这种增长得益于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例如,在核能领域,西屋公司使用 3D 打印技术生产的核废料过滤器比传统制造的产品提高了 30% 的性能;在军工领域,3D 打印可以将零部件的生产周期从传统的数月缩短到几周。
根据 ARK 的分析,到 2030 年,机器人技术整体可能创造超过 26 万亿美元的全球收入机会。这包括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的 13 万亿美元和制造业机器人市场的 13 万亿美元。这一预测基于对全球 23 亿工作年龄人口的无偿家务劳动时间(平均每天 2.3 小时)和制造业 GDP 的分析。
多组学革命和可重复利用火箭
在生物技术领域,多组学工具的发展正在推动一场革命。DNA 测序成本的急剧下降是这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35 年来,DNA 测序成本已下降了 100 亿倍。同时,DNA 合成成本也下降了 10 万倍,预计到 2030 年还将进一步下降 1000 万倍。这种成本的下降使得大规模基因组研究成为可能。
(来源:ARK Invest)
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这一领域的进步。例如,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的突破,使其效率超过了传统的 X 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每个版本的 AlphaFold 都带来了指数级的性能提升,从最初只能预测单链蛋白质(约 6000 万个结构),发展到现在可以预测超过 10 亿个结构。
在癌症检测领域,微量残留病变(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检测技术显示出巨大潜力。这种技术可以比传统影像检查提前 20 个月发现癌症复发。虽然目前美国有超过 800 万适合进行 MRD 检测的癌症患者尚未获得医保报销,但 ARK 预计 MRD 检测将成为每个癌症患者的标准护理方案。这项技术产生的数据量将是目前最大基因组项目(英国生物银行)的 700 倍,为癌症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
在药物研发方面,多组学与 AI 的结合正在改变传统模式。通过整合单细胞基因组学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创造了“虚拟细胞”模型,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细胞功能并预测对干扰的反应。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可以加速从靶点发现到验证的过程。
(来源:ARK Invest)
自动驾驶实验室(SDL,Self-Driving Laboratory)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变革。SDL 结合了可以大规模读取生物学信息的多组学工具、实现高通量实验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分析数据并设计下一轮实验的大语言模型。根据 ARK 的研究,SDL 可以在药物发现过程中节省高达两年时间和数亿美元成本。目前,Recursion 制药在这一领域已经实现了约 200 倍的生产力提升。
这些技术发展预示着生物技术可能迎来重大突破。AI 驱动的药物开发可能将上市时间从 13 年缩短到 8 年,同时将总成本从 24 亿美元降至 6 亿美元。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能加快新药开发速度,还能提高研发投资回报率,推动整个医药行业的创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航天领域。首先,SpaceX 预计将继续引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这种优势源于公司对技术路线的坚持——在 2014 年时,当国际发射服务公司总裁 Phil Slack 宣称“未来十年内,除了猎鹰火箭,我们都不会考虑可重复使用技术”,当联合发射联盟 CEO Tory Bruno 在 2020 年仍对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经济可持续性表示怀疑时,SpaceX 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来源:ARK Invest)
数据显示,SpaceX 的火箭复用效率在持续提升。从 2016 年首次实现火箭回收开始,到 2017 年首次使用“经验证的助推器”(即复用火箭),SpaceX 的发射节奏不断加快。2024 年的数据显示,重复使用的助推器已经占据了 SpaceX 发射任务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火箭的翻新周期已经从太空穿梭机时代的 252 天大幅缩短到现在的仅 14 天,这种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
根据莱特定律(Wright's Law),随着累积发射量的增加,发射成本会持续下降。SpaceX 的实践完美验证了这一定律:每千克货物发射到低地球轨道的成本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成本优势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太空经济学,还为大规模卫星星座的部署创造了条件。
(来源:ARK Invest)
在卫星通信领域,成本的下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自 2004 年以来,卫星带宽成本已经从每 Gbps 3 亿美元暴跌至约 2 万美元,降幅达 15000 倍。这种成本优势使得 StarLink 等大规模卫星互联网项目成为可能。截至 2025 年初,SpaceX 已经部署了超过 7000 颗星链卫星,但这仅仅是其 42000 颗卫星最终星座计划的开始。
星舰 (Starship) 的开发将进一步推动这一革命。作为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的有效载荷能力是猎鹰 9 号的 5 倍。然而,即便有如此强大的运力,要维持完整的星链星座(考虑到卫星 5 年的寿命周期),星舰仍需要保持每 2.3 天一次的发射频率。这突显出可重复使用技术在未来太空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卫星通信的商业前景十分可观。ARK 预计,到 2030 年,卫星连接收入可能超过 1300 亿美元。这一市场包括多个细分领域:约 1100 万辆房车用户(年收入约 180 亿美元)、2.5 万架商用飞机(60 亿美元)、10 万艘各类船舶(60 亿美元)、850 万艘休闲船艇(140 亿美元)、6 亿个无宽带接入的全球家庭(400 亿美元),以及可能带来 480 亿美元收入的直接对设备服务。
此外,高超音速飞行领域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商业机会。根据美国交通部的研究,休闲旅客愿意支付其估计小时家庭收入的 60%-90% 来节省一小时行程时间。相比传统飞行可能需要 28 小时的往返行程,高超音速飞行可以将时间缩短到仅 6 小时,为每位旅客节省约 22 小时。
(来源:ARK Invest)
基于成本和时间节省的分析,ARK 估计头等舱旅客愿意为高超音速往返航班支付 44000 美元。如果发射成本能够按照预期下降,早期采用者到 2030 年可能创造 350 亿美元的收入。从长远来看,这一市场可能扩大到 3500 亿美元。这一预测基于以下假设:全球航空旅客中 5% 是长途航线,其中 5% 是头等舱旅客,最终有 50% 的旅客会选择高超音速飞行。
支撑一切发展的基础——能源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推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因此,在报告中,ARK 将能源领域的创新被视为支撑整个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
(来源:ARK Invest)
最值得注意的是核能的复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低迷后,核能正重新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这种转变主要由科技巨头推动:微软已同意购买三哩岛核电站的电力,谷歌则订购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亚马逊也投资了核能开发商。这些举动都指向一个明确的趋势:AI 时代需要可靠、清洁的基础能源供应。
ARK 的研究显示,仅 AI 硬件在 2030 年就需要 350 吉瓦的新增发电能力,相当于中国 2023 年新增发电能力的总和。这种巨大的能源需求正推动核能技术的创新。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的发展特别值得关注,它们比传统核电站更安全、更灵活,且建设周期更短。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ARK 预测未来几年将迎来重大突破。得益于电池技术的进步,太阳能和风能的间歇性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储能系统的成本按照莱特定律持续下降,ARK 预计到 2028 年,配备储能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将低于传统能源。这意味着,即使在考虑了供电稳定性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也将在经济性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来源:ARK Invest)
值得一提的是,比特币挖矿正在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意外助力。由于比特币挖矿对电力成本极其敏感,矿工们正在积极寻找最便宜的电力来源。
这促使他们成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重要客户,帮助这些项目在建设初期实现收支平衡。ARK 的研究显示,全球超过 50% 的比特币挖矿已经使用可再生能源,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上升。
然而,能源革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最突出的是电网互联审批等待时间从 2009 年的 31 个月增加到了 2023 年的 56 个月,这种延迟严重制约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ARK 呼吁监管机构简化审批流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能源格局。
总结
纵观这份报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关键主题:技术的融合正在创造出比单个技术革新更大的价值。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分子、比特和原子层面上的深度整合,正重新定义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气化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而现在这场由 AI 主导的技术革命,正在释放人类的创造力。ARK 预计,这可能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剧烈的社会经济变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进步的加速特征。在过去,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通常需要数十年时间。而现在,得益于数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的辅助,这个过程被大大压缩。例如在制药领域,AI 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提高了成功率;在能源领域,数字孪生技术正在加速新一代核反应堆的开发;在金融领域,智能合约正在重构传统的业务流程。
与 2024 年的预测相比,ARK 2025 年的报告显示出更强的信心。报告指出,各项技术的进步正在相互加强:AI 提升了其他技术的发展效率,而其他技术的进步又为 AI 提供了更好的应用场景,形成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看到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影响”。比如,自动驾驶不仅改变了交通方式,还在重塑城市规划;多组学技术不仅推动了精准医疗,还正在开创生物计算的新范式;数字资产不仅创造了新的价值存储方式,还在推动金融系统的革新。这种连锁反应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社会变革。
展望未来,ARK 认为 2025-2030 年将是关键的五年。在此期间,多项技术可能达到临界点:AI 将实现更普遍的商业应用,自动驾驶将进入规模化阶段,新一代核能将开始大规模部署,数字资产将进一步融入主流金融体系。这些变革叠加的结果,可能让 2030 年的世界与现在有着质的区别。
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建立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可能无法应对指数级的变革。我们需要系统性思维,既要理解个别技术的发展轨迹,更要把握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时,也要警惕技术泡沫,始终关注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实际贡献。
创新是降低成本的催化剂,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潜力边界。在这个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是要保持开放和适应的心态,在变革中把握方向,在创新中创造价值。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用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式来思考未来。在这个意义上,ARK Invest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现在的警示:变革已经开始,而且正在加速。
参考资料:
https://www.ark-invest.com/big-ideas-2025
运营/排版:何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