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动画公司Topcraft制作的新电影《风之谷》,票房创下了7亿4000万日圆的奇迹,吓坏了出资的德间书店与宫﨑骏等人。
这个票房奇迹开创了许多改变,并在未来进一步修改了日本动画历史。 Topcraft解散,重组为「吉卜力」;大量新电影计画开始筹备。而这些变化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催生了吉卜力史上第一部电影《天空之城》。
不过,《天空之城》与《风之谷》截然不同,而这样的不同,使它成为了吉卜力早期最「残忍」的电影。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且战且走的《风之谷》,实在是让资方没什么信心
没有人想像《风之谷》会有这种成绩,这7亿4000万日圆的成绩,让德间书店每个层级的主管,都打电话到发行的东映影业要求再三查证。在电影诞生之前,宫﨑骏先连载了《风之谷》漫画,得到的回响并没有这么激烈⋯⋯而且,《风之谷》漫画连载甚至没有完结。
当漫画在动漫志《Animage》上连载时,甚至因为宫﨑骏忙于制作《风之谷》,还中断连载好几次。作为宫﨑骏担任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没有完整故事、制作且战且走的《风之谷》,实在很难让出资方有太多信心。
但瞄准成人观众的《风之谷》却获得了成功,这在80年代是不可思议的成绩——当时,「小孩才看卡通」是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但《风之谷》却能从大人观众身上捞到大把的钞票。
对当时动画业界的主客群(儿少观众)来说,《风之谷》不是可爱的《哆啦A梦》,也不是机器人合体的《六神合体》,他们未必有兴趣去电影院,而《风之谷》却成功从市场蓝海大捞了一票,这让德间书店燃起了熊熊的信心之火。
不赚小孩钱,《风之谷》都能这么赚,那么,如果拍一部以儿少观众为目标的欢乐冒险电影,那不就赚爆了吗?这就是《天空之城》诞生的起点:「制作一部符合当时动画电影风格、讨好目标族群的正统动画电影。」
那时,《地海战记》、《魔法公主》、《龙猫》等计画同时都在筹备当中,但是,它们都不像《天空之城》那么「SEXY」。
原本,《天空之城》会是一部欢乐的卡通冒险物语
在这部当时暂定标题为《少年巴兹.飞行石之谜》的企划里,写着「飞行帝国」、「飞天金银岛」、「空中城堡里的俘虏」等等关键要素——《少年巴兹.飞行石之谜》就是一部充满奇幻气氛的冒险物语。
在德间书店手上最后的企画书里,明确标示,《少年巴兹.飞行石之谜》是拍给儿少观众看的、充满刺激与欢笑、还要有感人桥段——这些元素在历年每一部《哆啦A梦》电影里出现。
观众会看到的巴兹,是一位会为人着想、勇敢实现目标、相信友情与自身、心灵超级健全少年。事实上,德间书店连「儿少观众」此一名词都有明确定义:他们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充满好奇心,并且即将成长为少年。
可以说,如果按照上世纪的动画定义来分类,《少年巴兹.飞行石之谜》其实更像是「卡通电影」,而非小孩在战火中被爆头的《传说巨神伊甸王》那种「动画电影」。
虽然《少年巴兹.飞行石之谜》也会有坏人,但他们会是最后边哇哇大哭、边喊着「下次给我记住~~」的那种反派;《少年巴兹.飞行石之谜》会很惊险,但不会有《顽皮鼠历险记》那种主角亲眼见到伙伴死亡的残酷。
德间书店全员大欢喜,这份企画书马上就进入绿灯状态,1985年五月,宫崎导演出发前往英国威尔斯地区勘景;《Animage》副总编辑铃木敏夫与导演高畑勲,在东京开始寻找新工作室的地点。这部电影的筹备工作,连带新工作室的成立一起进行,万众一心,每一天看来都离成功更进一步⋯⋯才没有那么美好呢。
铃木与高畑稍不注意,吉卜力最恐怖的反派就此诞生
在吉卜力尚未正式成立前,宫﨑骏已经完成了改名为《天空之城》的新计画初稿剧本大纲,虽然只是大纲,但至少已经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这已经让工作人员非常安心了。
问题是,负责制衡宫﨑的铃木与高畑却发现,《天空之城》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忙了)……竟然已经被宫﨑骏改到很糟糕的方向去了⋯⋯反派穆斯卡上校也太抢戏了吧!太阴暗了吧!太残酷了吧!
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宫﨑骏的想法,是让他为之赞叹的威尔斯硕大积雨云吗?还是他年轻时热衷的左派思想又复苏了呢?或是宫﨑骏母亲逝世的悲伤呢?总之,穆斯卡在这部要让小学四年生都喜欢的儿少卡通电影里,毫不客气地大放残酷之词。
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铃木与高畑轮流唇枪舌战,要说服宫﨑骏修改这份会吓到小孩的作品。但宫﨑骏同样也是死硬顽固个性,在制作时程一步步逼近的状况下,仍然坚持己见。
铃木作为杂志编辑,拥有敏锐的商业头脑,高畑做为宫﨑永远的战友,与个性和创作风格截然不同的死敌,两人分别以不同角度刺激着宫﨑骏。但是⋯⋯从最终我们看到的《天空之城》看来,穆斯卡依旧是一位令人不安的反派,甚至可以说,他的邪恶度远远地超越吉卜力电影的每一位反派。
穆斯卡毫不保留地吸收了宫﨑骏对法西斯思想的厌恶(也同样结合了宫﨑骏个人蛮横无理的个性),他会按下机关,看着军队从空中坠落,然后说着:「看啊!啊哈哈哈哈!人们就像垃圾一样!哈哈哈哈!」「全世界将再度臣服于拉普达的统治之下!我真是受够了你这个大白痴⋯⋯去死吧!哈哈哈哈!」
穆斯卡残忍、狂妄、疯狂、瞧不起任何人。至今,他这些流泄着残酷的台词,仍然是《天空之城》最被传颂的台词⋯⋯想想,当年因为事前宣传而大量涌入的儿少观众,看到穆斯卡这么「不宜儿童观赏」的角色,会留下多大的心灵伤痕?
在《天空之城》的首映活动里,宫﨑骏也参加了许多首映礼活动。大量的儿童观众塞满了电影放映厅,非常热闹,令宫﨑骏大开眼界——这与《风之谷》放映时的状况大不相同。问题是,当穆斯卡开始疯癫时,小观众们突然都安静了下来⋯⋯他们以为自己看的是无害欢乐的冒险电影,他们没想到自己要遭到拉普达之王的成人黑暗洗礼。
但这并非《天空之城》残酷的真正原因,《天空之城》最大的残酷,是来自开朗阳光少年巴兹的舍生取义。
残酷的剧情,是宫崎骏对大人力量的一种反动
走投无路的巴兹抱着希达,而穆斯卡好整以暇地在旁为手枪重新填弹。此时,巴兹微笑地告诉希达:「⋯⋯你镇定点听我说,你教我那句话,我跟着你一起念,把你的手放在我的左手上⋯⋯」希达眼神定定地看着巴兹,此时,久石让撰写的人声吟唱缓缓流泄⋯⋯宛如送葬曲一般,这是少年与少女决定牺牲自己的时刻。
巴兹交待着已经将空贼婆婆们的绳子割断,这是交待后事;巴兹丢弃了有威胁性的大炮,这是放弃武力手段;希达含泪微笑地回抱了巴兹,这是无声的同意。
他们只知道接下来要念的这个咒语,是毁灭一切的咒语,他们不可能知道接下来自己获救的可能性,而现在他们面对大人无情的压迫,做出最后的非暴力反抗——从容就义。
《天空之城》的结局,是主动意志下的牺牲,而且是来自原本活力开朗、负有温暖观众内心重责的阳光少年。这与直接明指战争的《萤火虫之墓》有截然的不同。
在战火之下,只要你是儿童,无论你有没有死意,最终都要面对愚昧大人所留下的伤害。但巴兹不一样,这场从头到尾的拉普达王权之争,都不是他的战争。他对希达的善心,最终逼使他来到了最残酷的抉择,而他选择与反派同归于尽,而不是与空贼们一起逃跑。
这种绝望的结局,引发了一种论点:巴兹与希达是否在念出「巴鲁斯」咒文后就已死亡?随后出现与空贼们会合的巴兹与希达,会不会只是他们的幽灵?这种论点来自于最后,在明明还有多台扑翼机、而且巴兹与希达体重尚轻的状况下,空贼们竟然让他俩搭着没有动力的滑翔翼离开⋯⋯
根据前述剧情安排,天空之城正飞行在大海上空。没有食物、没有动力、只能透过滑翔的巴兹与希达,有办法一路滑过大海、滑到陆地顺利降落吗?会不会⋯⋯他们其实已经早就离世了?而且,距离宝石更近的他们,双眼更应该早被灼伤致盲。
巴兹与希达,在整部《天空之城》里遭受各种不可思议的大人虐待:巴兹被大人用枪托猛击后脑杓;昏迷的希达被士兵拉起辫子,发出呜咽;巴兹被穆斯卡用三块金币羞辱(愤怒的巴兹原想丢弃金币,后来默默收进口袋的桥段,充满现实的哀愁);希达的辫子被穆斯卡射断;穆斯卡以巴兹的自由换取希达的合作;外加想要越狱的巴兹⋯⋯从超过一层楼的高空坠下⋯⋯后背脊椎毫无防备地直击地面⋯⋯
在承受这些伤害后,巴兹自愿放弃生命,这是宫崎骏对大人力量的一种反动。事实上这个主题在《风之谷》已经出现过了:娜乌茜卡坦然接受王虫的致死冲击;在《魔法公主》里也出现过:阿席达卡与桑高举着鹿头,任凭可能夺去生命的黏液流满全身,而这颗头是由世故的老滑头(象征成人的欲望面)带来的。
问题是,《风之谷》与《魔法公主》的客群并非设定为儿少观众,而《天空之城》却是拍给孩子们看的⋯⋯而且《天空之城》的前半大部份剧情,都充满着欢笑与童趣,与《风之谷》和《魔法公主》截然不同。
细思极恐的《天空之城》再度获得媒体一致好评,但本应超越《风之谷》的票房,却比《风之谷》少了1.6亿日圆左右。至今,《天空之城》仍是宫﨑骏执导的吉卜力电影里,票房最低的一部作品。也许,这是来自核心客群的不满⋯⋯孩子们对这部应该属于他们的电影,感到了某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