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梁启超,一位思想深邃、文化涵养极高的学者,但在面对朋友徐志摩的婚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证婚!
这场婚礼上,梁启超不仅没有祝福新人,反而“开口大骂”徐志摩用情不专、草率结婚。那为什么梁启超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他到底是出于怎样的情感和道德考量,才做出这个“极不愿意做”的决定?
爱才如命,批评如山
说到梁启超与徐志摩之间的关系,咱们可不能只看表面。梁启超,那个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为人率直,才气过人;而徐志摩呢,是新月诗派的灵魂人物,浪漫诗人,情感奔放,两个人的交情并非寻常。
虽说梁启超比徐志摩年长许多,但两人却在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梁启超既是徐志摩的师长,亦是他在学术上的引路人。
梁启超对徐志摩的欣赏无疑是深刻的。他喜欢徐志摩的才华,钦佩他在文学上的不拘一格,但徐志摩的个性却始终让梁启超心生不安。
徐志摩那种随性而为、情感泛滥的个性,常常让梁启超心生忧虑。更为关键的是,徐志摩在情感上的变幻无常和草率行事,这些问题都让梁启超深感不安。一个人能否在感情上“稳定”,关乎他是否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徐志摩这一点,梁启超看得十分清楚。
正是因为看到了徐志摩身上的这一矛盾,梁启超不止一次地在私人信件中对他进行了批评。梁启超并非冷血之人,他深知徐志摩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然而他总认为,徐志摩若继续沉迷在“情场”,恐怕会误了大事。
梁启超既是徐志摩的“导师”,也是他那不可言说的“朋友”,这层关系,注定了梁启超对徐志摩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徐志摩的感情世界里,梁启超一直是那个“严师”。他多次告诫徐志摩,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它牵动的是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可惜,徐志摩似乎并未从这些话中汲取多少教训。面对一段又一段因情感草率而草草收场的婚姻,梁启超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早在1920年代便深知,徐志摩这一生,恐怕也难以“专情”。
梁启超的证婚词,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这场婚礼,原本应该是满堂的祝福与喜悦,然而梁启超的证婚词却让所有宾客大吃一惊。
婚礼上,梁启超站起来,身穿长衫马褂,走向讲台。大家都以为,梁启超要为这对新人送上温馨的祝福,可谁也没有想到,他的一番话却直接让整个礼堂的气氛变得沉闷而尴尬。
梁启超开口了:“徐志摩先生,生性浮躁,所以在学问上难有成就。用情不专,以至离婚再娶...”说到这里,现场一片寂静,宾客们都愣住了。
梁启超这番话,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婚礼上,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居然公开批评了新郎!他指责徐志摩不专心学问,不专情爱情,甚至还强调他“离婚再娶”的行为是对婚姻的不负责任。
梁启超的话语没有丝毫温柔,语气直接,内容刺耳。你可以想象,那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恐怕都能感觉到无地自容。
整个婚礼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宾客们纷纷低下了头,没人敢开口。作为主角的徐志摩,脸色尴尬,陆小曼则显得有些羞愧。婚礼本应是他们的幸福时刻,却成了梁启超“道德审判”的现场。
但这番话,梁启超并非随意为之。他深知自己对徐志摩的批评,可能会让婚礼变得“尴尬”,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
梁启超并不是为了破坏婚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直白的批评,让徐志摩和陆小曼能够真正认识到婚姻的责任,明白不负责任的婚姻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番话,恰恰是梁启超对这段婚姻的深切关怀。他知道,徐志摩和陆小曼作为“过来人”,已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如果再不从中汲取教训,未来很可能重复过去的错误。
因此,梁启超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徐志摩未来的深切担忧——也可以说,这是他对徐志摩的最后一记“警钟”。
从父亲的心情看批评背后的爱
婚礼过后,梁启超并没有对自己做出的“严厉之举”感到后悔,反而写信给自己在美国的子女,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安一一倾诉。
他在信中写道:“我极不愿意替徐志摩证婚,此二人根本不合适。”他继续强调自己做这件事并非出于怨恨,而是出于对徐志摩的“深深关怀”。
梁启超的信中,透露出他对徐志摩婚姻的深切担忧。他在信中说道:“徐志摩这个人,聪明,但性情浮躁,这样的人无论如何都难成大事。婚姻不能视作儿戏,若这样草率行事,只会导致一生的痛苦。”
他深知,徐志摩并非坏人,反而是个有才华的人,只是在感情上过于冲动,导致自己多次陷入无尽的困境。
而梁启超对于陆小曼的批评同样直言不讳,他在信中写道:“陆小曼,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信中可见,梁启超不仅在公共场合批评了徐志摩,还私下继续提醒徐志摩,要清醒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梁启超用这封信表明,他并非因徐志摩的不成熟而远离他,相反,他对徐志摩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焦虑。他希望通过这番话,能够让徐志摩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终走出情感的泥淖。
其实,梁启超做出这样的批评,并非简单的“教训”行为,而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他知道徐志摩虽然才华横溢,但如果不解决自己在感情上的轻率,就无法在其他方面实现真正的成就。他的批评,带着无比深沉的父爱与关怀,而非指责和冷漠。
正是这种看似严苛的态度,最终促使徐志摩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上的不负责任,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位长者对年轻一代的深切期望。
参考资料
梁启超曾为徐志摩证婚 婚礼现场批其用情不专(图).济南日报.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