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案件让我很感慨——2月5日,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渝北区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说实话,这个叫叶文峰的人,玩的套路属实高明,但再高明也躲不过审查。

最吸引我的是他的"经营模式"。

当有老板要给他70万现金时,他直接拒绝;提出送20%股份,他也不接。为什么?因为这位法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觉得这太低级了。

他设计了个更"高端"的操作:让夫人出面找人假装投资,自己在幕后遥控。

投100万就能分20%股份,而且还能随时抽回本金,稳赚不赔。这种方式看起来像正常商业往来,实际上完全规避了风险。



更绝的是,他还注册了4家空壳公司,收集了14张亲友的银行卡,把收入伪装成"员工工资"。这种精打细算的程度,说他是个"经营专家"都不为过。

有趣的是,他夫人不但没劝阻,反而成了最得力的"商业伙伴"。这对夫妻把体育场馆当成了自家产业,从几千万的大项目到几万块的小维修,都要参与其中。

一个在台前谈生意,一个在幕后运作,配合得天衣无缝。

但是,再完美的剧本也会有破绽。2023年11月,56岁的叶文峰东窗事发。

2024年12月,他因为这些"商业行为"被判11年,还要交100万罚金。距离他退休只差4年,却因为贪念断送了后半生。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很多。首先,投资有风险,但有些风险是致命的。其次,夫妻同心未必其利断金,要看是干什么事。最后,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因为这个球最后可能会砸到自己头上。

叶文峰的问题在于,他把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如果他把研究"投资套路"的精力用在正经经营上,以他的能力,未必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但能力要用在正道上。叶文峰的案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值得学习,有些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在自掘坟墓。

看完这个案件,我不禁想起一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都想赚钱,但一定要走正道,否则再精明也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