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寒假余额告急,做好新学期开学准备至关重要。2025年中小学开学和放假时间如何安排?新学期开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份上课、放假安排及开学准备清单,将助力学生轻松应对新学期的挑战。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安排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第二学期:

2025年2月17日(星期一)开学;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结束本学期工作,共20周;

2025年7月7日(星期一)至8月31日(星期日)放暑假,共8周。

非义务教育阶段第二学期:

2025年2月17日(星期一)开学;

2025年7月13日(星期日)结束本学期工作,共21周;

2025年7月14日(星期一)至8月31日(星期日)放暑假,共7周。

备注说明:

1.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市教委将根据有关规定研究调整校历,报市委市政府、教育部批准后及时发布。

2.如遇市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及其他极端天气红色预警,各区教委要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等有关要求,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做好相关工作。

3.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可参考中小学校历,结合校外教育特点和本校实际制定校历。

4.各成人高等学校、成人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校历或参照上述日期执行。

5.各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校历。

助力孩子更好适应新学期

一、开学必备物品清单


开学前,家长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孩子拥有必要的学习用品。这些用品不仅包括课本、练习册和作业本,还涵盖笔、尺、橡皮等书写和绘画工具。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孩子在新学期开始时,更加专注于学习,减少因缺乏必要用品而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帮助孩子适当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等,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1、学习用品

书包:选择轻便、耐用、多隔层的书包,帮助孩子有序整理学习资料。

文具套装:包括各种笔(铅笔、圆珠笔、荧光笔)、橡皮、尺子、笔记本、文件夹等,确保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缺少工具而分心。

2、生活必需品

水杯:鼓励孩子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个人卫生用品:如纸巾、湿巾、手帕等,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心理调适指南


假期里,孩子们的生活往往缺乏学校时的规律与节奏。开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作息调整与学习任务,孩子们难免会感到些许不安与抵触。此时,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心理调适技巧,帮助和引导孩子调整好心态和状态,尽快适应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

1.“复盘”假期生活

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把假期生活“倒电影”式地回放一遍,对照假期计划,看哪些已经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可以一起分享下收获和遗憾(读书、休息、娱乐、交往等各方面),并及时总结经验或分析原因,相信家长和孩子通过这种“复盘”形式,会有更多收获。

2.引导孩子调整生物钟

很多孩子在假期形成了晚睡、晚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不提前调节,开学之初通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的状态,影响孩子的学习适应。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在这段时间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平日上学的时间起床、睡觉、学习、运动,有规律地作息,从而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紧张的学习生活。

3.帮助孩子收心

假期中的孩子,心态通常较为松弛,而开学后则相对紧张,两种状态的转换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对此问题,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把心收回来,否则会给孩子太大的心理负担。在此阶段,建议家长尽量少安排大型活动,让孩子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4、培养积极心态

设定目标:与孩子一起制订新学期的学习目标,例如下学期要提高哪几门功课的成绩,在学校超越的目标是什么,新学期是不是要学一门新特长等等。制定学习计划、树立目标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方向,消除盲目感,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正面激励: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努力,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由于某些特殊经历和感受,有些孩子可能会对上学感到“焦虑”,甚至“恐惧”,家长要正确做好沟通和引导工作,理解孩子产生的这些情绪,分析产生的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支持。

倾听与沟通:了解孩子的担忧和困惑,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情绪释放:鼓励孩子通过运动、绘画、写日记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6.鼓励孩子提前联系老师同学

通过一个长假的分离,同学之间可能都会有一些变化。家长要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和老师,互相分享寒假见闻和“新鲜事”,相互关心,相互表达彼此的想念和对新学期的期待,不仅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兴趣:鼓励孩子返校后参加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结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

团队合作:引导孩子在校学习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来源:澎湃新闻等

编辑:赵艳国

校对:付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