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凭借精良制作与情感穿透力,票房口碑双线飙升。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5日0时,“魔童哪吒”主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超100亿元,成为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人”。
根据目前的票房走势,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能突破87亿元,使得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再创新高。
本文,我们不聊《哪吒》电影的剧情,来聊一聊电影背后的医药趣事。
一、从药学生到艺术家,跨界创新的化学反应
50亿票房背后,站着的是一位“非典型”导演——饺子(杨宇)。
杨宇曾是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的学霸,却在毕业时扔掉听诊器,钻进8平方米的出租屋,用三年时间死磕出一部震惊国际的动画短片。
杨宇白天背诵《药理学》,夜晚偷偷临摹《大闹天宫》分镜。药学生的严谨训练与艺术家的天马行空,在他身上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将药物代谢路径转化为动画叙事逻辑,《哪吒》中混元珠的“灵魔一体”设定,暗合药物属性对映体的特性。
他还用药品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方法,精准计算观众泪点与笑点的分布节奏。
当杨宇做出震惊亲友的决定:放弃三甲医院药剂师职位,蜗居成都出租屋开启动画长征。这个选择背后是破解者的勇气:
三年零收入,仅靠母亲退休金维持,日均伙食费控制在10元;
MAYA、ZBrush等软件从零学起,30秒镜头耗时半年打磨;
承受“啃老”“不务正业”的社会压力,在《打,打个大西瓜》获奖前被视作“疯子”。
杨宇是如何用药学思维重构动画工业的?
01、制药工艺般的制作流程
《哪吒》创作中处处可见药学方法论:
- 分子筛选思维:设计100版哪吒形象,通过“类QSAR模型”筛选最具市场潜力的烟熏妆造型。
- 质量控制体系:引入药品GMP标准,对1318个特效镜头建立动态质量追溯系统。
- 代谢动力学原理:借鉴药物半衰期概念,设计“山河社稷图”打斗场景的能量释放曲线。
02、跨界创新的化学反应
药学背景带来独特创作视角:
- 毒理学启示:将“魔丸”设定为随时间释放毒性的“缓释制剂”,深化命运不可逆的悲剧感。
- 药代动力学应用:敖丙的万龙甲爆发场景,参照药物峰浓度设计视觉冲击波节奏。
- 临床试验伦理:太乙真人“山河社稷图”试炼,隐喻创新药研发中的风险收益权衡。
三年闭关不是简单时间堆积,而是建立“药学—动画”双核知识体系的刻意练习,他用制药行业的“十年磨一药”心态对抗快餐文化,成就了《哪吒》的细节密度。
二、为哪吒配音提前吃中药、补气血
影片中,除了哪吒的可爱外形,它的“小烟嗓”也被网友津津乐道。日前,哪吒的配音演员、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师吕艳婷接受媒体采访时,聊到了哪吒配音过程中遇到的趣事。
吕艳婷说:“在接到第二部的任务时,我就开始做准备了,因为当我进棚的时候,需要立马进入哪吒状态当中,所以在没有拿到台词前,我其实花了很长时间去设想、理解和感受人物角色。基于第一部的剧情内容、结局呀,设想第二部他心里成长会是怎样的,这个过程我花了很长时间。而且为哪吒配音的工作量很大,我还需要提前吃吃中药、补补气血,因为哪吒是一个情绪波动、情绪张力很大的状态,需要在棚里一直保持‘高能量’,配音一天下来精气神消耗巨大。”
角色是鲜活的,但角色声音的底色是不变的。在底色不变的情况下,声音的表现需要根据哪吒的情绪做出变化。“哪吒和我的性格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我生活中是情绪比较稳定的一个人,哪吒他内在爆发力很强,他的情绪都是高能量的,一直保持他的情绪量级其实难度很高。”吕艳婷说。
有趣的是,配音过程中吕艳婷还收到了来自导演杨宇的健康提醒。“棚里录制久了脖子会僵,休息的时候我就会转动脖子,放松颈部肌肉,导演看到就立马指出‘你这样转是不对的,会伤到’,于是他就开始给我科普医学知识,还会聊到一些健康的饮食。”
本文综合 南方新闻网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扬戈说药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