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救助者能助人,让志愿者成为造血者,这就是‘不尤破茧’文创助残就业的初心,也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实现每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意义所在。”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终评现场,青峡绣女“不尤破茧”文创助残就业志愿项目负责人李秋梅在答辩赛上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评委,最终高分通过,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自2021年开始实施至2024年12月,该项目累计为我区超过200名残疾人提供了专业的非遗技艺培训,90%的参与者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项非遗技艺,为这一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资料图)
肢体一级残疾人佳妮(化名)因出行不便,曾连续22个月不出家门,几乎与社会脱节。在宁夏残联、青铜峡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吴忠市、青铜峡市两级政协委员,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编结)代表性传承人李秋梅和志愿者耐心教佳妮免费学习技艺,吸纳其成为青峡绣女工艺品编织有限公司的员工。如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佳妮每天会和公司的电商团队一起向外界介绍青峡绣女工艺品,手机屏幕上的她笑语盈盈,面带笑容,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对生活重新树立了信心。“佳妮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帮助。”李秋梅欣慰地说。
李秋梅在深入社区调研和与残疾人交流的过程中,深感他们在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作为政协委员,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经过认真思考和扎实调研,李秋梅将非遗技艺传承与残疾人就业创业相结合,发起了青峡绣女“不尤破茧”文创助残就业志愿项目(下称“不尤破茧”)创启计划。她介绍,“不尤破茧”主要围绕“非遗传承+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的模式进行,发动7名志愿者组成核心团队,依托青铜峡市残联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同乐村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招募残障人士为服务对象,围绕编结、微钩、草编等非遗技艺,结合当下流行的美学潮流元素每月开展超过15场的系统化非遗技艺培训,用沉浸式教学、体验式练习、传帮带式辅导,培养技艺高手。通过平均每月举办8场丰富活动,涵盖政策理论宣讲、民族团结宣教、移风易俗分享、文化艺术交流等,为服务对象转化为志愿者提供广阔舞台。联合辅助性就业机构和社会企业,争取订单,开放岗位,打通渠道,实现增收。
组织手工技能大赛。(资料图)
经自治区残联研判,“不尤破茧”目标明确,有助于让残疾人在参与中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鼓励并引导残疾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事业中来。“不尤破茧”实施期间,吸纳对非遗文创和文明实践活动有热情的志愿者213名,志愿服务总时长2592小时。
“我原来没有工作,是青峡绣女给我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我学会了多种技能,有了稳定收入,我感到很开心。”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杨学花告诉记者,她现在也走上讲台成了讲师,在自治区各级残联举办的活动中为残疾人讲解手工编织的技巧。“项目培训出的残疾人,刚开始月收入仅20多元,现在月收入基本在500元至1200元之间,最多可以达到2000余元。”青铜峡市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不尤破茧”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为2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专业的非遗技艺培训,涵盖编结、微钩、刺绣、剪纸、泥塑、木板烙画等多种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残疾人创作者们成功创新出20余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手工艺产品,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内容来源:华兴时报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于芸霞
审核:马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