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观灯赏灯闹元宵的习俗。在澄海隆都一直有正月游灯的传统。在新春伊始游灯,这一祈祷丰收的风俗,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停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隆都大多数乡村,相继恢复了这一传统风俗。从正月初七到正月廿一,各村轮流游灯,热闹非常,堪称潮汕地区时间跨度最长、最贴近乡村民众的传统灯节。


隆都游灯采用的是传统的篾制灯笼:有象征事事如意的圆型柿饼灯,有象征福泽绵长的长型冬瓜灯。柿饼灯多用于悬挂,冬瓜灯多用于游行。灯笼上大多写着各大姓氏以及“合家平安”、“财丁兴旺”、“顺风得利”等吉祥语。隆都前美的下底园社区,是篾制灯笼的主要生产基地。师傅们多实行家族式分工制作:选竹、劈竹、削篾、编织骨架、糊上尼绸纸、题字、刷上桐油、晾干,光鲜亮丽的灯笼就做好了。临近春节,人们会把往年收藏的灯笼,挂在大门和厅堂上,恰逢家有喜事的人家,还会添购新灯笼,寓意添丁添财,春节里的每一个村庄,都是灯的海洋。

正月初五过后,各村开始过社日,每家每户会自备一张供桌,摆上供品,在供桌上摆上竹制三角支架,挂上写着自家姓氏的灯笼,祈祷丰收,灯笼就是全桌的点睛主角。


游灯大多是在社日前后的夜晚进行。晚饭过后,各家老少就准备游灯了,每人手上的灯笼数量不限,如前美村和南溪村的村民,则高举灯“干”字型的木制灯牌,在“干”字型的木架上悬挂数量不等的灯笼,高举着灯牌游灯显得更具气势和观赏性。游灯队伍由灯笼队、锣鼓队和土地公、三山国王神像组成,围绕村庄外围、果园、农田巡游,祈祷新年丰收,这是传统农耕观念的民俗化体现。


远观庞大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烛光跳跃,“灯龙”缓慢前行,映衬着璀璨耀眼的节日烟花,流光溢彩,非常壮观。近观则如川流不息的“灯河”, 隆都人的女儿、女婿、亲朋好友都可参与游灯,当你手提灯笼,融入灯河,会有一种入乡随俗的亲切体验。在春寒料俏的夜晚,温暖的烛光,让人忘却寒意,在心中升腾起新年的希冀。在乡村广场,或相对宽阔的大路旁边,村民们会铺上晒干的稻草,并在游灯的时候点燃,熊熊燃烧的火光既驱散严寒,也映红了每一张面孔,暖透了每一颗心灵。从火堆旁边经过,也寓意着迈进红红火火,事事兴旺的崭新一年。元霄月圆人团圆,火树银花不夜天,全村参与、祈祷祝福、主客同游、全民同乐,就是隆都元霄游灯的最大魅力所在。


游灯的结尾各村略有不同。据前美村老人讲,解放前,前美游灯时,会在终点分发灯饼,灯牌上挂几个灯发几个饼,挂十个灯发十个饼,以此类推,用来奖励不怕寒冷,坚持全程的村民。而大多数乡村,会以青年人高抬神轿,送神像奔跑回庙,作为结尾。与游灯过程的平和节奏相比,这样的结尾形式,显得更振备人心,成为游灯活动的最高潮,此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游灯之夜,月光、星光、烟花、灯笼,天上人间,光影交加,喜庆祥和。游灯祈福活动扎根民间,世代相传,好一个潮汕民俗的生动画面,延续在每一个春天,直到岁岁年年……

发表于2012年1月29日《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许焕坤(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